《黄帝内经·素问》篇 二十九 太阴阳明论 完

465
出处太阴,即是足太阴脾。阳明,指足阳明胃。本篇从经脉联系、生理功能、受邪及发病特点等方面,广泛地讨论了脾与胃的关系,故篇名“太阴阳明论”。正如高士宗《素问直解》所云:“太阴,脾土也。阳明,胃土也。胃纳水谷,籍脾气运行,充于脏腑,而经脉以和,四肢以荣,土者生万物而法天地,故为《太阴阳明论》”。马莳《素问注证发微》:“详论脾胃病之所以异名异状等义,故名篇。”李经纬、邓铁涛《中医大辞典》:“太阴、阳明,均是经脉名。本篇从生理、病理方面,对太阴、阳明两经的表里关系进行了讨论,故名。文中反复论述脾胃相互为用的关系,说明它是孤脏而灌溉四旁的道理。脾胃虽属表里关系,但因脾胃在阴阳、虚实、逆从、内外等各种条件上的不同,故发病时虽属同一诱因而其病变则不一样。”

一:论述了太阴、阳明表里两经在阴阳异位、虚实逆从等方面的不同变化,进而推至三阴三阳六经及其所属脏腑的发病规律;外感六淫之邪则阳受而多病在六腑,饮食起居不节则阴受之多病在五脏。
二:脾不主时,是因其属土,位居中央,分旺于四时以长四脏。
三:脾主四肢,是由于脾为胃行其津液以濡养四肢,脏腑亦各因脾经而受气于阳明,脾病则四肢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