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羡林每日金句|万般迷津,自渡渡人|陈寅格 季羡林

1.2万
6元开会员,免费听
购买 | 0.50 喜点/集

季羡林是国际著名东方学大师,被尊称为中国大陆的“国学大师”、“学界泰斗”,“中国的国宝”。荣誉满身的季羡林,既不是世家子弟、也并不出自于书香世家。

1911年8月6日,季羡林出生于山东省临清市一个农民家庭。

因家境清贫,他上不起私塾。6岁以前,他一直在清平随马景恭老师识字。直到1917年,他离家投奔济南的叔父,才得以进入私塾接受正规的教育。

季羡林先生之所以能获得后人的敬仰尊崇,除了因为他渊博的学识,最重要的,是他的品格。季先生曾这样评价过自己:“即使是在最困难的时候,也没有丢掉自己的良知。”

二战时期,国内政治局面一片混乱,人们生活窘困。学业有成的季羡林,不顾战火和混乱,几经辗转取道,终于重回故土。在他心中,他有国才有家,才有根,落叶总要归根。回国后,季羡林经陈寅格推荐,被聘为北京大学教授,创建了东方语文系并任东方语文学系主任。

季羡林曾说:“平生爱国不敢后人,即使把我烧成灰,我也是爱国的。”求学清华时,他曾赴南京参加抗日的请愿行列,并积极到农村去宣传抗日爱国。

在《人生自在》这本书中,季羡林表达了自己的人生感悟:人一生中最好的状态,就是活得坦荡、清醒、真实。

有人这样评价季羡林:“您最大的特点就是一生笔耕不辍,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您写的作品,如行云流水,叙事真实,传承精神,非常耐读。”

95岁那年,季羡林被评为“2006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时,赞词是:

“智者勇,仁者寿,长者随心所欲。曾经的红衣少年,如今的白发先生,留德十年寒窗苦……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贫贱不移,荣辱不惊。”

这段话实为季羡林一生的总括。季羡林的心思只在学问上,既不攀附权贵,也不追求名利,他执着于学术创新,在学术园地辛勤耕耘,每日清晨4点起床,伏案工作,十年如一日。

上世纪90年代里,三位亲人接连病逝,季羡林自己也疾病缠身,一面是失亲之痛,一面是病魔折虐,这样的双重夹击下季羡林坚持创作完成了《糖史》等巨作,为推动中外文化交流、中华发展做出了贡献。

季羡林年老时,曾被年轻后生请教何为人生?季羡林告诉他:不完满才是人生。让我们一起走进季老不完满的人生,体会他完满的智慧。




声音280评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