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伽师地论全文诵读

4356
《瑜伽(qie二声)师地论》
古印度 弥勒讲述 无著记著 。唐玄奘译,共100卷。

但在玄奘法师以前,已有北凉昙无谶译《菩萨地持经》10卷(相当于奘译本35~50卷前半《本地分·菩萨地》,近年来发现和阗文译本残篇)及《菩萨戒本》1卷(相当于奘译本40~41卷)。
南朝宋求那跋陀罗译《菩萨善戒经》9卷(相当于奘译本《本地分·菩萨地》,和《地持经》相仿,但另有序品)和《优婆塞五戒威仪经》1卷(为《菩萨戒本》的异译)。
陈真谛译《十七地论》5卷(相当于奘译本第1~3卷,已佚),《决定藏论》3卷(相当于奘译本50~54卷)等几种译本行世。
此论梵本菩萨地部分,1930~1936年间由日本荻原云来校订印行。1936年印度罗睺罗于西藏萨迦寺发现此论,录写归印。经校订,于1957年由加尔各答大学部分刊行。
藏文有题名为《瑜伽行地》译本,分为前十二地(26卷)、声闻地(20卷)、菩萨地(22卷)、摄决择(43卷)、摄事(22卷)、摄调伏、摄异门、摄释(以上三部分不分卷)等八部分。收在丹珠尔中。

藏传译本藏文译本题为《瑜伽行地》,无著造。全本共分八个部分,分别为前十二地(二十六卷)、声闻地(二十卷)、菩萨地(二十二卷)、摄决择(四十三卷)、摄事(二十二卷)、摄调伏、摄异门、摄释(都不分卷)。收在《西藏大藏经》〈丹珠尔〉中。此译本纳入藏文大藏经的丹珠尔部。

结构组成就玄奘法师译本而言,主要由以下五分组成:《本地分》,1 ~ 50卷。释十七地瑜伽禅观境界,内容可以归纳为境、行、果三相。

《摄抉择分》,51 ~ 80卷。释本地分之十七地的深隐要义。

《摄释分》,81 ~ 82卷。释十七地有关诸经,特别是《阿含经》的说法和仪则。初明说法应知的五分,次明解经的六义。

《摄异门分》,83 ~ 84卷。释十七地有关诸经,特别是《阿含经》所有诸法的名义和差别。

《摄事分》,85 ~ 100卷。释十七地有关三藏,特别是《杂阿含经》等众多要义,初明契经事,次明调伏事,后明本母事。

《本地分》为中心所在,后四分主要是解释其中的义理。 主旨为揭示根本心识(阿赖耶识)总持眼耳等六识及所知境界的作用,禅观渐进的各种境界及修习所得果位,借分析名相,斥有无二见而使人悟入中道;其余四分只是《本地分》的补充说明。
五分的内容及相互关系。欧阳竟无在《瑜伽师地论叙》中说:云何《瑜伽》五分耶?三乘根本,有十七地以为宗要。摄文义尽曰本地分,释地中不尽要义曰抉择分,释地中诸经说解仪则曰释分,释地中诸经名义别异曰异门分,释地中三藏众要事义曰事分。初一是论,故称地论。后四为释,释不名地,摄故名分,曰《瑜伽》五分。

内容全书中心内容是论释眼、耳、鼻、舌、身、意六识的性质及其所依客观对象是人们根本心识——阿赖耶识所假现的现象;禅观渐次发展过程中的精神境界,以及修行瑜伽禅观的各种果位。以分析名相有无开始,最后加以排斥,从而使人悟入中道。

全书分五部分:
①本地分(1~50卷)。将瑜伽禅观境界或阶段分为十七地,即五识身相应地、意地、有寻有伺地、无寻唯伺地、无寻无伺地、三摩呬多地、非三摩呬多地、有心地、无心地、闻所成地、思所成地、修所成地、声闻地、独觉地、菩萨地、有余依地、无余依地;

②摄决择分(50~80卷)。论述十七地的深隐要义;

③摄释分(81~82卷)。释十七地有关诸经,特别是《阿含经》的说法和仪则。初明说法应知的五分,次明解经的六义;

④摄异门分(83~84卷)。释十七地有关诸经,特别是《阿含经》所有诸法的名义和差别;

⑤摄事分(85~100卷)。释十七地有关三藏,特别是《杂阿含经》等众多要义。初明契经事,次明调伏事,后明本母事。五分中以本地分为重点,后四分主要是解释其中的义理。

(注):“瑜珈”现代为什么翻译成“yoga”或“yu jia “?简单来说就是源于梵音直译。表象义同,深层有实证实修范围及境界上的不同,不需对发音太去较真儿,了解此名词随时代发展所发生的变化即可,并不防碍研读本经典的实际意义。

在古代的梵文里一般指人对身心的直心坚心的修持行为,拿中国话来讲也就是指净心持坚修道的人。注意这个道不一定是讲道家的道、佛家的道或者哪一家的道这都不管,(但万源归一即是“宗”)。
这个道在此是个代名词。在印度来讲一般出世讲修持的人,都叫做修 yoga,瑜珈(iia 一声)。拢总称为修道,就是瑜珈。那么真正一个人,专门修道有功夫的,这叫“瑜伽(qie 二声)师”,不叫yoga,叫瑜伽师。
“师”是中文翻译它的意思,那就不叫瑜珈了,叫“瑜伽”。所以中国的佛经里头有“瑜珈(jia 师傅)”、和“瑜伽(qie师)”两种念法。
换句话说,“瑜珈”就是“yoga”了。这是一个修法或修道的统称、总称。
一个是修持,有所成就的,那叫修瑜伽qie成就。所以瑜伽qie师,就是说在修持有所成就的人。由一个普通人通过修持而达到成佛,尤其佛法,他把整个的佛法,由人到天;由人天之际,到达证果。

(注)
特别重点说明:
因“现流通经文版本众多且注音及断句有异”。同时本人因学识不达故诵读经典时定会产生些许偏差,如读音不标准,段句不合理等。
再因本人也是在努力蹒跚学步之中,不足之处甚多。在此真诚肯请实知实学的听友们指点迷津,致谢,祝福平安喜乐!
声音51评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