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伟大钢琴家《埃米尔·吉列尔斯》

841

这张专辑收录了埃米尔·吉列尔斯的演奏录音,包括莫扎特、贝多芬、巴赫、韦伯、德彪西、拉威尔等的钢琴作品。

这一套选辑是吉列尔斯兼具力度与内涵诠释方法的最佳见证。由布索尼改编的巴赫《D大调前奏曲与赋格》是吉列尔斯在1960年代晚期独奏会中经常选用的开场曲,本辑是1968年1月18日在列宁格勒的音乐会实况录音。从这儿可以听到吉列尔斯非常强调音色与力度,而乐曲一开始的八度音,几乎可说是再也听不到比它更宏伟、更具气魄的演奏了。不过,吉列尔斯在诠释韦伯《大奏鸣曲》(同一场独奏会的曲目)的方法就和前一首不同。他在这首乐曲展现的是细腻与内省,以浪漫的最弱音展开整首乐曲。顺带一提,从这套录音也可以听到吉列尔斯如何掌握复杂的乐曲结构,以及如何清楚的表达乐曲每一个细节与内涵。

吉列尔斯(特别是晚年)的音乐包容性很高,《法兰克福公共报》在1985年10月的讣告就以“强且雅致”的标题来形容吉列尔斯。吉列尔斯惊人的技巧就像一头弹奏钢琴的猛狮,例如:1979年在纽约演奏的柴科夫斯基《第一钢琴协奏曲》实况录音、1980年在柏林录下的贝多芬《英雄》主题变奏,或者是1984年在日本灌录的舒曼《交响练习曲》。不过,吉列尔斯晚年愈来愈少以这种方法来诠释作品,而是偏重在音色的平稳度与抒情的灵性,1968年与塞尔、克里夫兰管弦乐团合作的贝多芬五首钢琴协奏曲就是很好的例子;1970年代录制的格里格《抒情小品》、普罗科菲耶夫《第八钢琴奏鸣曲》、莫扎特《第二十七钢琴协奏曲》(伯姆指挥维也纳爱乐乐团)……都是这种诠释方法的代表录音。

吉列尔斯经常强调的“自然”并不是光指音乐的自发性而已。在固定的节奏之外,谨慎的思考可以为乐曲增添不同的效果,就像本套专辑的贝多芬《第四钢琴协奏曲》。他把崇高威严的气势带进这首协奏曲。吉列尔斯录过三次贝多芬钢琴协奏曲,而在1969与1979年,吉列尔斯分别以两个晚上弹奏这五首协奏曲,指挥都是沙瓦利许。尽管如此,吉利尔斯在当时流行录制“全集”的风气下却表示不同的意见,“品质”他说:“比数量更重要。”因此吉列尔斯1970年代才录完贝多芬五首钢琴协奏曲,而他并没有录完奏鸣曲全集。

吉列尔斯演奏的现代曲目包括普罗科菲耶夫、肖斯塔科维奇、弗拉基格罗夫、梅特纳等人的作品,巴洛克时期则有斯卡拉第与巴赫。他在1960年录制的《第五号法国组曲》是唯一使用的原始版本的录音,表现出“旧式学派”的“浪漫”。俄罗斯音乐、维也纳古典乐派与德国浪漫派的作品之外,法国音乐也是吉列尔斯相当重要的曲目,吉列尔斯早年经常弹奏圣-桑的钢琴协奏曲,1949年到1954年间录制过三次,成为现今同一曲目的经典版本。德彪西与普朗克的作品是他第一张独奏专辑的曲目,本套录音选出其中的三首(莫斯科音乐会实况),另一首则是在纽约的现场实况录音。从这四首作品可以领教吉列尔斯那一双骇人的手;虽然是印象派作品,但是音乐却一点儿也不含糊,有时甚至有些粗糙,而最后又以完美洗练的音色结束全曲,《小丑的晨歌》应该是结合技巧与音乐性的极致表现。这首乐曲选自吉列尔斯1961年10月10日著名的莫斯科独奏会。在这场音乐会里,吉列尔斯还弹奏了令人难忘的李斯特《b小调奏鸣曲》、肖邦《第二钢琴奏鸣曲》与舒曼《第一钢琴奏鸣曲》。全然精准严谨的音乐性让这一首《小丑的晨歌》成为二十世纪最美丽的遗产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