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伟大钢琴家《利奥波德·戈多夫斯基》

2038

这张专辑收录了利奥波德·戈多夫斯基的演奏录音,包括肖邦、舒曼、贝多芬等的钢琴作品。

利奥波德·戈多夫斯基(Leopold Godowsky,1870年-1938年)犹太血统俄裔美国钢琴家、作曲家、教师。据一些资料上说,戈多夫斯基的手很小,他的技巧并不是那种辉煌无比,令人眼花缭乱的超技类型,他令人昏厥的技巧是高度的手指独立性,这个需要艰苦磨练的技术,在戈多夫斯基的身上可谓浑然天成。因此在演奏他自己改编的肖邦练习曲中,就能发挥出令人不可思议的效果:在他的改编练习曲中,占了绝大多数都把原作中的右手部分移去左手演奏,而且经常有左手独奏的版本,这个情况下,光是一只手就必须演奏两个甚至多个声部,不但需要十分完美的改写,还需要很好的手指独立性,这样才能使手指在几个声部的演奏中不缠在一起。

戈多夫斯基在1928年到1930年间与英国哥伦比亚唱片公司签下第三与第四张唱片合约,当时留下的录音都收录在这张专辑里。第三张专辑的计划是肖邦夜曲系列,不过,这次录音的过程显然并不愉快,因为总计录下七十多次后,最后竟然只发行其中十二首。乐评人纽曼(Ernest Newman)评论这次的录音质量干得像沙一样(幸好这里有经过处理修饰),但是它的贡献在于能在戈多夫斯基的演奏中,找到大部份都只能见诸字面的戈多夫斯基式教育方法。  

格里格叙事曲(挪威民谣主题十四段变奏)有另一层意义。依据布莱恩·克利姆普(Bryan Crimp)的说法,“这是早年电气录音时期最出色的钢琴录音之一”。戈多夫斯基在1907年8月向柏林的听众介绍格里格,当时这位挪威作曲家才逝世五个月。格里格曾经建议戈多夫斯基应该如何诠释这首叙事曲,他要求戈多夫斯基试试录制这首作品的可能性。很快地,戈多夫斯基在纸卷上录下这乐曲,二十二年后又在哥伦比亚唱片录音,可说是在格里格祝福下完成的录音,这次的录音相当具有说服力。  

经过这次让人精疲力竭的录音(1929年5月27日),戈多夫斯基再度走进伦敦的录音室,这次的曲目是舒曼 《狂欢节》,而戈多夫斯基的朋友拉赫玛尼诺夫才于几个月前为RCA录下这首作品。在哥伦比亚唱片新近聘请的顾问巴滕(JoeBatten)监督下,这首作品的六个部份在两天内录制完成。麦克风摆放位置是这张唱片争议的焦点,因为唱片前四面的收音比较清晰、细节清楚,而第二天录制的后两面残响过大,因此琴音较不清晰。后来这间录音室已经被废弃不用。  

贝多芬《告别》奏鸣曲是两天后在伦敦另一个录音室“小法国”(Petty France)完成(肖邦夜曲也是在同一地点录音)这次的录音成功捕捉到钢琴的声音,也是品味与高雅的典范。这是完全客观、不加杂个人主观意见的贝多芬,也是现今许多诠释方法的先驱。  

1330年4月,戈多夫斯基又再度赴伦敦录音,这次的地点是西敏寺中央厅,曲目预定有萧邦四首诙谐曲(不过这次只录了前三首)与第二号钢琴奏鸣曲,还有四首戈多夫斯基改编自舒伯特歌曲的作品,分别是《去那里?》、《野玫瑰》、《鳟鱼》与《流浪》。同年六月,戈多夫斯基再度回到伦敦录下肖邦第四号诙谐曲与练习曲全集。录完诙谐曲后,戈多夫斯基发现手指麻痹而被迫离开音乐会舞台,他再也没有在公开场合中演出。  

最后这段期间的录音只有肖邦《第二钢琴奏鸣曲》曾经发行,而在一次野蛮的行动中,诙谐曲与戈多夫斯基改编的舒伯特歌曲母带都在哥伦比亚与HMV合并的时候被破坏。长久以来,戈多夫斯基诠释奏鸣曲的概念都被低估忽视(拉赫玛尼诺夫引起争议的乐章录音只比戈多夫斯基早录两个月,但是对于让哥伦比亚公司提升对自己产品的信心并无帮助)。它不只保存戈多夫斯基最好的演奏,也比其它录音更逼真的保留下戈多夫斯基的音色变化与处理手法。不寻常的是,戈多夫斯基在第一乐章的表现有超乎平常的温暖与激情,和及乐章形成对比;最后急板乐章的感觉有如鬼魅般的朦胧。  

母带已经不存在,你在这里听到的《第四号诙谐曲》是经由醋酸盐转录自测试片取得。声音效果并不迷人,但是想象一会儿当年录制情形后,演出部份已经足以撼动铁石心肠。或许这个录音过程是第一次被提及,但这套唱片呈现的是历史上最杰出钢琴家之一的丰采,尽管这是他最后弹出的乐音。

声音47评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