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伟大钢琴家《毛里奇奥·波利尼(2)》

1099

这张专辑收录了毛里奇奥·波利尼的演奏录音,包括肖邦的钢琴作品。华沙大赛所表演的曲目里(包含了以特别张力演出的《第二奏鸣曲》),波利尼很快的录制了《e小调钢琴协奏曲》以及曾有一段时间作为他常备曲目的练习曲作品十、作品二十五(1972),在此之前,还有一张肖邦选集包含了一些在诠释上充满直觉的诗意美感和内敛的高雅风格的夜曲。 接下来前奏曲(1975)、波兰舞曲(1976)、奏鸣曲作品三十五和作品五十八(1984)、诙谐曲及摇篮曲和船歌 (1990)的录音也陆续问世:1999年,过去未曾录制的叙事曲、幻想曲作品四十九和前奏曲作品四十五也发行了。无论如何,这些录音仅能纪录部分也对于诠释探索的那份热诚,而这样似乎永无止境的探索,进展为研究最深层的思想,强调肖邦最严峻的那些杰作在和声、音色和形式上惊人的现代感。录制于1975年的练习曲作品十,达到了乐念的庄严和音乐形式基准的完美平衡,未曾一刻失去魅力的三十岁的波利尼这份绝佳诠释充满了诗意的饱满和原创性。不过我曾经现场听过他以一种更梦幻的手法演奏练习曲,他以在执行速度和声音质感上的相互关系为肖邦的这些音乐素材立下了新的典范。

不论是现场演奏或录音,他对于前奏曲作品廿八的诠释给予人的印象都是令人难忘的。舒曼在一篇著名的评论中认为这部前奏曲作品“素描、毁坏元素、独特的鹰羽,全部被狂野地、极度迷惑地安置在一起”,并于其中同时发现伴随着迷人特质的“一些病质的、狂热的和排斥的成分”。 即使像舒曼这样的感受力也发现肖邦艺术中更不确定的那一面,而前奏曲似乎也呼应了波特莱尔的看法,他把肖邦的音乐比作“一只光彩夺目的鸟盘旋在恐怖的深渊上”。波利尼的诠释带来了特别的强度和严密度,但同时也试图提醒听者这并非如舒曼认为的“狂野地、极度迷惑地安置在一起”事情的问题,而且在这部曲集不寻常的多样性中,存在着使每一首都能互相链接的一致质感。在波利尼那些值得纪念的诠释中,有一些接触到这些黑暗深渊、这些肖邦诗性世界中更令人不安的自省时刻。举例来说,让舒曼退却不前的死亡与毁灭的冥想《降b小调奏鸣曲》波利尼赋予一种令人印象深刻明清晰度于那令舒曼最为困惑的快乐章、“无旋律”的终曲、那坚决无情的常动曲、那“轻声而圆滑”的乐段。 但同样坚决地紧紧抓住而强调这首奏鸣曲那独特而敏锐的逻辑伴随内在的连贯性、一致性,对于作品三十五的诗性价值的高度执着,使得波利尼能以坚定的注意力和转换为纯然本质的自制来接近这首作品。他诠释奏鸣曲作品五十八中的多重特征和奇异内涵的方式也是相当引人入胜的,不论在其乐念不断的流动性上、在其旁生的岔题上,或在偶尔沐浴在怀露气息中的愉悦时刻,他都以赤裸但庄重的优雅方式呈现。在波兰舞曲中,波利尼独钟最后三首。在这三首作品中,这种民族舞曲被以最激进、创意的自由度重新定义。在《升f小调波兰舞曲》拓宽的曲式维度中,我们会发现自己被安插入作品正中央的一首跟随在过度暴力的固定音型之后的马祖卡舞曲,其融化忧伤的抒情性和前者成强烈对比,在波兰舞曲作品四十四中的悲剧张力和真实对比,从华沙大赛起就在波利尼的肖邦作品中位处高峰,没有必要在此特别强调他对波兰舞曲作品五十三的定义中的严格度。

最后,在波兰幻想曲中,波利尼展现了这首分解过往波兰舞曲形式的作品中的连贯性、内部逻辑以及那甚至曾让李斯特困惑不已的大胆原创性,并提供了一种狂想的、崩散的梦幻感觉。波利尼在1990年谐谑曲、摇篮曲和船歌的唱片中进入了肖邦晚年的谜样世界中。在《c小调诙谐曲》中,波利尼的诠释强调了其和声上大胆的狂暴的对比和凶暴的不安,同时将分散对立的元素的内在一致性以一种动人的张力引出。跟在这革命性创新的作品之后,进入的是完全不同的《E大调诙谐曲》那充满透明色彩的世界,即使以一种净化的过程过滤之,其本性是难定义的而其光辉是耀眼的,这些特征自波利尼手中获得一种具有奇异魅力、轻快优美的诗意定义。这样的定义也出现在摇篮曲和船歌中。那细心琢磨的奥妙和全新创造的声音世界中,人们心醉于摇篮曲中,展现出那精致手法所绽放的清晰透明度,并伫身于那催眠般悦耳的静止里;他们也陶然于船歌那移转着、近乎拉威尔式的色彩魅力。

声音28评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