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内卷心理学:从容舒展,过好这一生丨并非有人都能成就大事,但每个人都可以获得幸福

51.6万
6元开会员,免费听
购买 | 29.00 喜点

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文化人类学家克利福德·格尔茨深入到印度尼西亚爪洼岛居民的农耕生活中,通过研究其族群文化状态,发现当地人千百年来一直维持着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业形态,生活方式和世界观也同样保持着千百年前的状态。那里人们的思想状态,大概就像下面段子中放羊的孩子一样:

电视台的美女记者在大西北采访一个十几岁就失学放羊的孩子:

为什么要放羊?”

“为了卖钱。”

“卖钱做什么?”

“娶媳妇。”

“娶媳妇做什么呢?”

“生孩子。”

“生孩子为什么?”

“放羊。”

这段对话,为内卷化现象做了形象的注解。格尔茨也将这种社会或文化模式在某一发展阶段达到一种确定形式后,便停滞不前或无法转化为另一种高级模式的现象称之为“内卷化”。

现今,“内卷”这个词又重新流行起来,每个人的生活、工作、学习,甚至是企业的经营,都不同程度受到内卷的影响,越来越多人被裹挟其中,难以脱身。 人类学家项飙这样形容“内卷”:“如果说原来的内卷指的是一个重复的、没有竞争的、不能摆脱农耕社会的结构性格局,那么今天的内卷就是一个陀螺式的死循环,我们要不断抽打自己,让自己就这么空转,每天不断地动员自己。因此它是一个高度动态的陷阱,非常耗能。”所以究其根本,内卷是一种无效的竞争,是对人的一种无意义的损耗,它把人限制在惯性的牢笼以及特定的轨道中,使得人们年复一年地滞留在一种简单重复、没有进步的轮回状态中。

长此以往,人们不再对众多可能性的发散性思考,人们的行动只不过是对现有条件的应激反应,与简单的条件反射没有什么区别。在面对复杂问题的时候,这样的人就显得手足无措,除了退缩和逃避,没有一点办法。

反内卷,已刻不容缓。我们再不觉醒,再不采取有效的措施跳出内卷的洪流,就无法突破自我的枷锁,无法迎来实质性的进化和成长,每个人都只能被裹挟其中,所有人甚至整个社会都会成为受害者。

而所谓的反内卷,不代表让人就此躺平,消极地得过且过,而是意在破除无效损耗,跳出内卷化的陷阱,提倡每个人都能勤耕自己的思维田地,都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更鼓励大家去找寻内心真正的使命,进而呈现一个多元化选择的社会状态,每个人过上不受群体制约与绑架的生活。以坚定独立的精神,过从容舒展的人生。

声音341评价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