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伟大钢琴家《拉赫玛尼诺夫》

2316

这张专辑收录了谢尔盖·拉赫玛尼诺夫的演奏录音,包括贝多芬、肖邦、舒曼、柴科夫斯基以及他自己创作、改编的钢琴独奏作品。谢尔盖·拉赫玛尼诺夫(Sergei Rachmaninoff,1873年4月1日-1943年3月28日)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古典音乐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之一。拉赫玛尼诺夫的演奏因声音的特殊力度而令人惊叹,这力度并非体现于外在,也不是表面的精湛演奏技能。能够最准确体现拉赫玛尼诺夫钢琴演奏声音质量的词汇是声音的“雄浑”。这种雄浑包含着钢琴乐器的完美表现力、演奏者的精湛表演、动感的力量体现、钢琴音质的美感。

拉赫玛尼诺夫的演奏永远让人觉得当他开始准备弹奏第一个音符时,虽然接下来要发生的事情尚不明朗,他却早已经确实掌握曲子的一切。对他而言,任何曲子都有所谓“重点”,必须在演奏中加以突显并清楚表达。没有什么比因发现自己盘算错误,或时间掌握不好而在演奏时漏掉“重点”,会更令他在音乐会后感到懊恼。前面笔者曾提到他指挥管弦乐的特色:专注、明晰、高贵的风范与醇美的乐音,这些在他的钢琴演奏中照样存在,其高超的琴技也蕴含力量与精确性。为了达到这种境界,他一直埋头苦练,每个看过他练琴的音乐家都强调他对细节那种近乎忘我的坚持:有人描述拉赫玛尼诺夫以极慢速弹奏肖邦“三度”练习曲,让他花了近一分钟才认出是这首曲子;另一个人则说拉赫玛尼诺夫喜欢在键盘上把一个音形当琶音般,从低音域到高音域来回弹奏而乐此不疲。钢琴家卡亚·安迪(Katja Andy)曾聆听过布索尼和达贝尔的演奏,他指出拉赫玛尼诺夫的演奏最令他印象深刻且最具新意的特色,就在于其音色与平衡就犹如德彪西所谓的“lessonoritesopposees”。笔者记得某人曾听过拉赫玛尼诺夫再三弹奏一个主和弦,只为了让各音符的力度取得最完美的平衡,可以在他弹奏舒曼《狂欢节》当中的《侦查兵》一曲中听到这种无出其右的音色明暗控制技巧;也可在他演奏肖邦《升c小调诙谐曲》第二主题时听到不可思议的音色。由于他的曲子音符繁多,乐句也写得太厚重,一般钢琴家常会弹得很乏味,而他的演奏技巧却能让这些明暗对比和音色变化在最沉重的音乐高潮处显现,这也是他与众不同之处。在拉赫玛尼诺夫1940年录制的作品中,左手声部狂暴如吼的降E小调乐兴之时可说是鹤立鸡群的精心之作。

拉赫玛尼诺夫在演奏《爱之喜》、门德尔松的诙谐曲、乃至《野蜂飞舞》时,不论在音乐能量、线条明快方面都非常有生气而果决。而《爱之悲》、肖邦《降A大调圆舞曲》(作品64,第三号),以及改编自巴赫小提琴嘉禾舞曲的对位旋律中,拉赫玛尼诺夫则展现绝美的优雅姿态。我个人则在最恬静的曲子中发现拉赫玛尼诺夫最深沉的情感和最奇妙的美感,包括肖邦的夜曲、李斯特改编自舒伯特的小夜曲、史刚巴第(Sgambati)改编自葛路克《奥菲斯》的《精灵之舞》、以及西洛第改编自圣-桑的《天鹅》。这些演奏虽然简约但绝不枯燥乏味,彷佛在演奏中下了符咒,能令钢琴低声吟唱,令人忘了它是里头装了锤子的打击乐器。在和拉赫玛尼诺夫同台演出后,夏里亚平说:“这是我们两人的合唱,而不是我唱他弹。”整个旋律进行从头到尾充满令人惊叹的张力,而拉赫玛尼诺夫的伴奏恰如其分的支持音乐的抑扬顿挫。

拉赫玛尼诺夫不论在弹奏自己或他人作品时总是充满表现力,却不大惊小怪、矫揉造作。当许多钢琴家以拉赫玛尼诺夫钢琴协奏曲展现己身的粗放时,拉赫玛尼诺夫的演奏却正好反映其高贵的心灵与精神。拉赫玛尼诺夫特立独行与贵族般的气质、以及电光火石般的节奏震撼力,都足以跻身本世纪最伟大钢琴家之列。这乃是肇因于他对钢琴深刻完全的掌握,他以对钢琴的理解奉献于毕生投入的艺术。

声音56评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