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带神话聊《金刚经》

70
喜马拉雅的朋友,您们好!
今天有幸借喜马拉雅这个平台与大家聊聊我对《金刚经》的理解。
首先感谢喜马拉雅的全体工作人员,是您们给了主播和听众一个互动平台!
再要感谢为人类谋利钻研的所有科技人士,是您们给生活带来了诸多方便!
更要感谢中国共产党,是党给了中国人民一个安定团结的大家庭!

在当今教育普及的时代,善巧方便的宗教说教很难令多数知识份子诚信,好在佛法包罗万象,对不同根基的人有不同法门,而《金刚经》不仅仅只限于信仰,它揭示了宇宙万物变化的大致规律,特别是人类生命如何对治自我、驾驭自我、升华自我、和解脱自我都有独到见解。

金刚经全名叫《能断金刚般若波罗蜜》,意思是用智慧之船渡到彼岸,像“极乐世界″是净土宗的彼岸,《阿弥陀经》就是船; “天堂”是基督教的彼岸,《圣经》就是船; 而《金刚经》所指彼岸在哪里呢?只有先来划划船!

第一品
原文

【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尔时,世尊食时,著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

白话

以下是我所见所闻:有个时候,释迦牟尼佛与一千二百五十位僧人在舍卫国祗树给孤独园里,到吃饭的时间,僧人们穿好僧服拿着饭碗到舍卫城中讨饭吃,于这个城市中,挨家讨饭,讨到饭后回到孤独园吃,吃完后,脱掉僧服,放好饭钵,再洗下脚,开始打坐。
闲聊
从这一品中可以说明释迦牟尼佛也要吃饭保暧 ,也注意形象、讲卫生,可见也是普通的一个人,并非不食人间烟火。传说他是王子,还是父王的独子,在那个年代,王家人有条件享受太多的物质生活。也许是他尝够了各种物质享受,明白物质生活再丰富也是不能解决精神上的有些烦恼,因此果断逃出王宫躲避成群美女,独自跑到野外静思苦修去了。经过多年苦修,始终没有找到有效解决人生痛苦的方法,在一次饿昏过去的情况下,被一牧民用牛奶救醒,就在这次救醒后不久的一天打坐中,他忽然明白了,感叹地说了句:“原来是这样”。

由此可以得出释迦牟尼佛也是从学习、思考、苦修、顿悟、持戒的过程中走完他的一生。如果说他是生而知之的神人,那他就没必要学习和苦修了;如果说他悟后神通广大,那更没必要吃饭和持戒了。

二品
原文

[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汝今谛听!当为汝说: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唯然,世尊!愿乐欲闻。” ]

白话

僧人们坐好后,有位年龄较大的老者叫须菩提从人群中站起,走到释迦牟尼佛面前,把右胳膊露出来,右膝盖跪地,合掌请法了:“少有的世尊啊,以往如来们都很关心并指导菩萨们的思想方向,如果有人发心修行,应该怎样控制念头和稳定心态呢?”

佛说:“你这问题问的好。也如你所说一样,以往如来们都很关心并指导菩萨们的思想方向,今天我也应该跟你们讲,你们听好了,控制自我的最好办法就像我此时这样,没事的时候就打坐,不需要依赖任何事物来寄托精神。”

须菩提说:“这当然是最好控制自我的办法,但我们做不到,很高兴听您详细解说。”

闲聊
有些无神论者一看到"如来""菩萨"称呼,很容易想到《西游记》中如来佛翻手把孙悟空压在五行山下五百年的类似神话故事,由此一来也许会误会《金刚经》中如来、菩萨也不过是神话人物,便会导致错过学习佛法的机会。

那此品中如来是指谁呢?显然不光指释迦牟尼佛一人,那就表示在释迦牟尼佛之前就有如来类似的代言者,只可惜没有细说如来们的简历、经历,而释迦牟尼要讲的法好像都是以往如来们讲过的,他只是个代言人而已。至于菩萨的级別、能力肯定没有如来层次高了,因为菩萨们还要常常伶听如来的教导。再说菩萨与菩萨之间的等级也不完全一致的,毕竟是学生嘛,学生总有小学与博士之分。假设一位小学生和博士生到公司应聘,都忘带学历证,又都不讲话,这叫人事部门如何录取!因为如来、佛、老师、教授、法师、手艺、技术等等这些非物质概念名称,如果不通过语言、文字、形为,怎么辨别师傅们的能力,所以鉴定菩萨级别是件困难事,不知当初释迦牟尼佛有没有给菩萨们发菩萨证。


三品
原文
[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盘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白话

佛对须菩提说:“所有菩萨摩诃萨都应该这样坚定信念安定自心:不管哪类生命都要帮他们先进行精神解脱再死掉肉体,就这样死亡了无数的物质生命,实际上没有一个精神生命能够感知物质生命的死亡。须菩提,你明白为何是这样?若菩萨只看到表面现象,那这菩萨已退位了。
闲聊
卵生包含了湿生和化生,如青蛙产卵水中,出生也在水中,也可叫湿生,由水中生活到岸上生活也可称是化生吧; 植物和身体是物质生命,佛称有色生命,精神头思想属无色生命; 同样植物和身体是无想生命,精神头是有想生命,人睡觉做梦时属非无想,睡觉无梦时属非有想。

“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这句怎解释呢?佛说‘灭度者’肯定不是指肉体生命,而是指精神生命,而精神生命是无色生命,无色也就是看不见找不到的,那这么一来不就等于“实无众生得灭者”嘛!
释迦摩尼佛知道须菩提还没明白,又在做解释,可佛的解释却说到四相上去了,这不是跑题了嘛,那只有把四相弄清楚再说。
“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也是指我的精神‘本我’,别人的精神‘本我’,动物们的精神‘本我’,老人或死了的精神‘本我’,本我是无形状找不到的,若哪位菩萨只看了四相的表面现象或认为看到了四相“本我,那就表明对‘本我’不够了解,也就不能理解“实无众生得灭度者”的含义,所以达不到菩萨资格。
这样看来灭度者和四相是说同一个事情,这么一来就没有跑题了。

四品
原文
【“复次,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须菩提!于意云何?东方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不?”“不也,世尊!”“须菩提!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复如是不可思量。须菩提!菩萨但应如所教住。” 】
白话
释佛继续对须菩提说道:“菩萨做人处事,要有是非善恶观念,但不能有是非心善恶心态。若菩萨做到这点再捐钱捐物或做人力义务帮忙,心境就不会被帮过别人而受牵挂、牵累、迷惑,这种福德是无法想象的。
闲聊
做好事本身就不应该求报答,如果求报答,那叫做交易做生意,凡是做生意都含了或多或少的获利心态,如果做好事像做生意一样指望回报,那必然会有后悔一天。

自古以来,世界各地都有富贵家庭,在这些富贵家族中,有部份人的心态也许还不如平常百姓过得自在,个别子弟反而成了钱的奴隶、欲望的奴隶,他们形成了依赖钱财换取暂时快乐的惯性,快乐感觉体验越多,那烦恼也就越多,当品味快乐时,快乐的感觉就深深地记在心头,当平淡或逆境来临时,无聊和烦恼逐渐上升,为了排除烦恼和获取快乐,不得不又去追求自认为快乐的事。佛家的因果轮回论其实就是指人的心态变化过程,把痛苦比喻成地狱,快乐比喻天堂,而痛苦和快乐的指数随时变化,所以天界有三十三层,地狱有十八层之说。其实天堂地狱就在一念间。
五品
原文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身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白话
须菩提:“你认为可以看到如来形体吗?”须菩提答:“依据如来所说,每个人的身体都只是暂时性的这句话来推断,我认为不可能见到如来形体”

释迦牟尼佛对须菩提的回答未作评说,而却说了一首偈子:只要是能够认知到所有现象都是暂时性的,能够懂得了所有现象没有永恒性的“法则”那么就等于见到了如来。

闲聊
“可以身相见如来不” 另作一种解释:“以身相” 就是说依靠身体,说更直白一点就是说活人能不能见到如来。不管哪种解释是比较合理,其目的都是问如何能见到如来 '本体’ ,更不用管这个本体,是指自我本体还是他人本体,因为“你我它”都是如来,问题是能不能见到才是关键,可释迦牟尼佛却打了一谜语让须菩提去猜。谜题是“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比如 “世难找” 和 “百姓无” 在同一公司上班一年多了,一天在饭桌上,“世难找” 对 “百姓无” 说:我见到了你的“个性”。

“世难找” 这个 “见” 显然不是用眼睛看见的见,因为 “个性” 本身是无形状的,所以根本见不到一个实体的 ‘个性’ ,用眼睛能看到的是通过个性表现出来的一种形为,是通过形为的观察、分析、认识这个叫“见”,这在如来的五眼中属于"慧眼",中国有句古话叫“慧眼识英雄”。

第六品

[ 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佛告须菩提:“莫作是说。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须菩提!如来悉知悉见,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何以故?是诸众生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何以故?是诸众生若心取相,则为著我人众生寿者。若取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以是义故,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白话

须菩提担忧地问佛说:“世尊!听到您这样介绍“如来”,同修们还会学佛修行吗,能接受“诸相非相是如来吗”?

佛告诉须菩提:先不要担心有没有人继续学佛问题,如来死后五百年,有某修行人理解明白“诸相非相是如来”,并以此坚定观念,要知道这个人已不只是在几个佛那里结过善缘,而是在无法计数的佛那里结过善缘,当他明白这句立刻感觉清静自在,须菩提!如来知道这个人得了无量福德,什么原因呢?因为这个人已不再看重物质与精神享受,还会执着什么法与不法呢。假如某人只贪恋物质与精神享受,就等于卷进红尘中,心态又随环境变化而变化。如来常常说:‘你们学佛人,要知道我说的法如同过河用的船,渡过了河就上岸了,不要把船都想带着走。且不要说帮人们解脱的方法都要丢弃,更何况杂七杂八的其他思想呢?

闲聊
“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 善根”这么多佛是指谁呢?佛与如来有区别吗?

禅宗故事里有句“青青翠竹悉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法身、般若、佛、、、好像都是指一个事物名称,如果花竹都是佛的化身,那理解“千万佛所”就不困难了。

“如来灭后,后五百岁”这句话怎么圆场呢?“后五百岁”这是一种预言吗?所以说佛教还是包含了宗教性质的。虽这么一句,可会令很多信众想入非非,真的会心贪“法相",不管这个“法相”是指希望往生“幸福世界”也好,还是指希望死后成佛也好,其目的都是想来世过得更好。期待将来虽然能给人带来希望,但也等于贬低了当下处境,因为不管是等车、等人、还是等日子、、、,等待时的心情并不好受。

如果“幸福世界”去不了,佛也成不了,做人又太苦,有些人就会感觉人生茫然失望,此种情形很容产生“非法相”,于是,还不如对酒当歌即时行乐,接着又心甘情愿成了欲望奴隶,继续过着喜忧无常的日子。

不过,人不要太贪心,能够持续悲喜交加的日子也是一种不错的人生过程,就怕逆境时,有人想不开造成精神失常或伤害他人或伤害自己,此时真需要有人帮他开导,助他渡过难关。

七品
原文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如来有所说法耶?”须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说义,无有定法名三菩提阿耨多罗三藐,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何以故?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圣贤,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白话
“须菩提:“你认为如来真的得了个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来讲过法的具体形状吗"?

须菩提说:“依我来理解您说的意思,如来所说的最高境界是没有形状的,是看不见找不到的,对于如何达到这个最高境界,如来并没有指明一种方法,依照如来以前讲的话来分析,反而使我们感觉追求什么都不对,也不论用什么语言文字去表达最高境界都不恰当,所以我们还不太明白如来传了什么法,也许这看似没有传法就是一种法。所以一切圣贤都关注人类的思想教育,只是采用教育的方式有些区别”。
闲聊
“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如来有所说法耶”?
“吴齿轮”从小立志要考上大学,经过多年努力,功夫不负有心人,大学毕业后,吴齿轮如愿以偿拿到了大学毕业证。除了毕业证件外,此时的吴齿轮心中真的考了个'大学'或者得了个‘大学’吗,“大学" 有没有真实的形状呢,吴齿轮能详细描述出“大学”境界吗?所以说吴齿轮即便是个大学生,如果他不通过“实力”
是无法证明是个大学生。而 “实力” 是个什么东东呢,说它没有,吴齿轮做出的题目高中生一时答不出来,说它有,除了借用外在形为是无法证明。“无法”也就是“非法”,说它“非法”也不对,因为毕竟有点“法”,所以就叫“非非法”。
所以说学佛就是明白一个道理,就像明白了一加一等于二,只不过这个“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题目有点复杂,不像一加一等于二那么简单而已。
“一切圣贤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所谓“圣贤”,是人们对人类做了一些贡献且德高望重人的尊称。像中国的“老子”、“孔子”、“庄子”等等,他们对后人的思想教育都作出过贡献,这种贡献在佛教里称 “无为法”。

第八品
原文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来说福德多。”“若复有人,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胜彼。何以故?须菩提!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须菩提!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

白话
须菩提:“假如某人用很多钱去捐款,这个人得到的福德多不多”。
须菩提说:“好多好多。
佛接着说: 虽然福德是很多,但并非有个福德神,所以我才敢说福德多。”“假如某人,看到了此经坚持读诵,理解,乃至其中四句偈,为他人讲说,这种福德比前面那个捐款者还要多,因为一切诸佛,都是从懂了此经或与此经相似的道理才有所成就的。须菩提,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


闲聊
《金刚经》多处提到“是福德即非福德性”类似的句子,而这句“即非福德性”多加了一个“性”字,所以另提示一下:比如人们常说身在福中不知福,是说这个人生活环境本来挺好的,可他并没有因为生活环境好而感到幸福。所以财富只能帮人带来生活上的方便,并非是谁拥有财富就拥有幸福了。

“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
这句怎么理解呢?,比如法师、老师、教授、手艺这些都是一个概念名称词,并非真有个手艺教授实体存在,也就是说手艺这个词是不会手艺的。所谓"教育者″,即非教育。是指“教育者”这个词不会上课教书。
从这一类句子可以说明释加牟尼佛是无神论者,也可看出释迦牟尼佛对死后的事一点也不担心的,这一点对于一个想获得心灵轻松自在的人来讲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后顾之忧的问题若没解决,那他的心灵就时常被这些问题干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