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书酱作 白话四书集注 大学 论语 中庸 孟子

374
第1章
原文:
大学章句序
《大学》之书,古之大学所以教人之法也。盖自天降生民,则既莫不与之以仁义礼智之性矣。然其气质之禀或不能齐,是以不能皆有以知其性之所有而全之也。一有聪明睿智能尽其性者出于其闲,则天必命之以为亿兆之君师,使之治而教之,以复其性。此伏羲、神农、黄帝、尧、舜,所以继天立极,而司徒之职、典乐之官所由设也。
白话文翻译:《大学》这本书,是古代大学教育人的方法。自从上天降生了人类,就无差别地赋予他们仁义礼智的本性。然而,每个人的天生气质并不完全相同,因此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充分了解并完全发挥自己所具有的本性。一旦有聪明睿智能够充分发挥其本性的人出现,上天就必定会让他成为亿万人民的君主或老师,让他来治理和教育人民,帮助他们恢复本性。这就是伏羲、神农、黄帝、尧、舜等古代圣人能够继承天意、树立最高准则的原因,也是设立司徒官职和典乐官员的由来。
疑难字词或专业术语解释:
“章句序”:即序言,用于解释书籍的主旨和内容。
“大学”:在古代是指博学或高等教育的机构,与现代大学的概念有所不同。
“天降生民”:指人类是上天的恩赐。
“气质之禀”:指每个人天生的性格和特质。
“亿兆之君师”:指伟大的君主或老师,能指引亿万人民。
“伏羲、神农、黄帝、尧、舜”:都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圣王。
“司徒之职、典乐之官”:司徒是古代官职,负责管理民众教化;典乐官则负责管理音乐和教育。
核心内涵:这段文字主要阐述了《大学》一书的性质和作用,强调了人类天生具有仁义礼智的本性,但由于个体差异,不是所有人都能完全发挥其本性。因此,需要像伏羲、神农、黄帝、尧、舜这样的圣人来指引和教育人民,帮助他们恢复和发扬自己的本性。这也体现了古代对于教育和人性发展的重视。
原文:
三代之隆,其法浸备,然后王宫、国都以及闾巷,莫不有学。人生八岁,则自王公以下,至于庶人之子弟,皆入小学,而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及其十有五年,则自天子之元子、众子,以至公、卿、大夫、元士之适子,与凡民之俊秀,皆入大学,而教之以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此又学校之教、大小之节所以分也。
白话文翻译:在夏、商、周三代昌盛时期,教育方法逐渐完备。从那时起,不论是王宫、国都还是乡间小巷,到处都设有学校。孩子到了八岁,从王公贵族到普通百姓的子弟,都要进入小学,学习洒水扫地、应酬答对、迎送客人的礼节,以及音乐、射箭、驾车、算术等知识。到十五岁时,从天子的嫡长子、庶子,到公、卿、大夫、士的嫡长子,以及所有民众中的优秀青年,都要进入大学,学习探究事物的原理、端正本心、修养自己、管理人的原则和方法。这就是学校教育体系,以及小学和大学教育内容的区分。
疑难字词或术语解释:
“三代”:指的是中国古代的夏、商、周三个朝代,这一时期被儒家认为是理想的社会模式。
“元子”:在古代通常指天子的嫡长子。
“适子”:指正妻所生的儿子,也指嫡长子。
“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这些都是儒家教育的核心内容,指的是深入探究事物的本质(穷理),端正自己的心态(正心),修养自己的品德(修己),以及学习如何管理人和社会(治人之道)。
核心内涵:这段文字详细描述了古代中国教育体系的构成和教育内容。它强调了教育的普遍性和阶段性,从小学到大学,教育内容和目标有所不同。小学注重基础知识和礼节的学习,而大学则更侧重于深奥的哲学、道德和管理知识。这反映了古代中国对于教育的全面性和层次性的深刻理解。
原文:
夫以学校之设,其广如此,教之之术,其次第节目之详又如此,而其所以为教,则又皆本之人君躬行心得之余,不待求之民生日用彝伦之外,是以当世之人无不学。其学焉者,无不有以知其性分之所固有,职分之所当为,而各俛焉以尽其力。此古昔盛时所以治隆于上,俗美于下,而非后世之所能及也!
白话文翻译:
学校设立的规模如此广泛,教育方法也如此详尽有序,而其教学内容又都源自于君主亲身的实践心得,这些内容都贴近民众的日常生活和道德规范,无需向外寻求。正因如此,当时的人们都普遍接受教育。那些接受教育的人们,都能明白自己天性中所固有的特质,也清楚自己的职责所在,于是都尽心尽力地去实践所学。这正是古代盛世时期上层政治清明,下层风俗淳朴美好的原因,这种盛况是后世难以企及的!
疑难字词或专业术语解释:
次第节目:指教学的方法和步骤,次第即顺序,节目在这里可以理解为详细的计划和安排。
躬行心得:躬行指亲自实践,心得即是从实践中得到的体会和感悟。
彝伦:指常理、常道,也指社会的基本道德规范。
核心思想:
这段文字的核心思想是赞美古代学校教育的普及性、系统性和源于生活实践的教学内容。通过广泛设立学校和详细的教学方法,古代教育使得人们能够普遍接受教育,并明白自己的天性和职责,从而尽心尽力地贡献社会。这种教育体系不仅促进了上层政治的清明,也美化了下层的风俗,是后世所难以企及的。这既体现了作者对古代教育的赞赏,也表达了对现代教育的一种期许。
原文:
及周之衰,贤圣之君不作,学校之政不修,教化陵夷,风俗颓败,时则有若孔子之圣,而不得君师之位以行其政教,于是独取先王之法,诵而传之以诏后世。若《曲礼》、《少仪》、《内则》、《弟子职》诸篇,固小学之支流余裔,而此篇者,则因小学之成功,以着大学之明法,外有以极其规模之大,而内有以尽其节目之详者也。三千之徒,盖莫不闻其说,而曾氏之传独得其宗,于是作为传义,以发其意。及孟子没而其传泯焉,则其书虽存,而知者鲜矣!
白话文翻译:
到了周朝衰落的时候,贤明和圣德的君主不再出现,学校的政治教育不再受到重视,社会的道德教育逐渐沦丧,风俗也日渐颓败。这时,尽管有像孔子这样的圣人出现,但他没有获得君主或老师的地位来推行他的政治与教育主张。于是,孔子独自选取先王的法则,通过诵读和传授来教导后世。像《曲礼》、《少仪》、《内则》、《弟子职》这些篇章,固然是小学(即初级教育)的分支和遗留,而《大学》这一篇章,则是基于小学教育的成功,来阐明大学的明确法则。它不仅在外在规模上极其宏大,而且在内在细节上也详尽无遗。孔子的三千弟子,大概都听过他的学说,而其中曾子独得其学说的精髓,于是他撰写了传义,来阐发孔子的思想。然而,等到孟子去世后,他的传承就逐渐消失了,虽然书籍还在,但真正理解其中深意的人却很少了。
疑难字词或专业术语解释:
陵夷:衰落、颓败。
君师之位:指既是君主又是老师的地位,这里指有权威和影响力来推行教育的地位。
小学:古代指初级教育阶段,主要学习基础的礼仪、知识和技能。
大学:古代指高级教育阶段,相对于“小学”而言,更注重深奥的学问和道德修养。
传义:解释经义的文字,用以阐发经典中的思想。
核心思想:
这段文字主要描述了周朝衰落时期教育和社会风气的变化,以及孔子如何在这样的背景下努力传承先王之道,通过教育来挽救社会的道德沦丧。它强调了教育对于社会风气和道德建设的重要性,以及传承经典学问的必要性。同时,也透露出对那个时代知识传承断裂、真正理解学问的人越来越少的惋惜之情。
原文:
自是以来,俗儒记诵词章之习,其功倍于小学而无用;异端虚无寂灭之教,其高过于大学而无实。其它权谋术数,一切以就功名之说,与夫百家众技之流,所以惑世诬民、充塞仁义者,又纷然杂出乎其闲。使其君子不幸而不得闻大道之要,其小人不幸而不得蒙至治之泽,晦盲否塞,反复沈痼,以及五季之衰,而坏乱极矣!
白话文翻译:
自从那以后,普通的儒者只知记诵词章,他们在这方面的努力远远超过了对小学教育内容的投入,但实际上却没什么用;而那些异端学说,如虚无寂灭的教义,其理论高深似乎超过了大学的内容,但实际上却没有实质性的价值。还有其他诸如权谋术数、一切为了功名的学说,以及各种百家技艺之流,这些都是迷惑世人、欺骗百姓、排挤仁义的东西,它们纷纷混杂在社会之中。这使得那些有德行的君子不幸地无法得知大道的精髓,而那些小人也不幸地无法享受到最好的治理带来的恩泽。社会因此变得昏暗不明、闭塞不通,这种混乱状况反复出现,根深蒂固,直到五代十国的衰败时期,社会的混乱达到了极点!
疑难字词或专业术语解释:
俗儒:指那些只知墨守成规、不求甚解的普通儒者。
记诵词章之习:指仅仅通过记忆和背诵来学习的习惯,而缺乏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和运用。
异端:这里指与正统儒家学说不同的其他学说或教义。
虚无寂灭之教:可能指佛教或道教中的某些虚无主义或寂灭思想的教义。
权谋术数:指为了达到目的而使用的各种手段和策略。
五季:即五代,指中国历史上的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和后周五个朝代。
核心思想:
这段文字批判了当时社会上盛行的各种学说和技艺,认为它们或者空洞无用,或者迷惑世人,都远离了儒家学说的核心要义。作者感叹,由于这些混乱的思想和技艺的存在,使得真正的君子无法得知儒家大道的精髓,而普通百姓也无法享受到良好治理的恩泽。这导致了社会的混乱和衰败,直到五代十国时期达到了极点。这段文字表达了对社会思想混乱的深深忧虑,以及对儒家正统思想的坚持和推崇。

原文:

天运循环,无往不复。宋德隆盛,治教休明。于是河南程氏两夫子出,而有以接乎孟氏之传。实始尊信此篇而表章之,既又为之次其简编,发其归趣,然后古者大学教人之法、圣经贤传之指,粲然复明于世。虽以熹之不敏,亦幸私淑而与有闻焉。顾其为书犹颇放失,是以忘其固陋,采而辑之,闲亦窃附己意,补其阙略,以俟后之君子。极知僣逾,无所逃罪,然于国家化民成俗之意、学者修己治人之方,则未必无小补云。
白话文翻译:
天道运行,循环往复,没有始终。宋朝国运昌盛,政治和教育都光明美好。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河南的程颢、程颐两位先生出现,他们继承了孟子的学说。他们首先尊崇并信赖《大学》这篇文章,并将其彰显出来,接着又对其内容进行了整理和编排,阐发了其中的主旨,这样古代大学教育人的方法以及圣贤经典的意旨,就再次清晰明了地展现在世人面前。我虽然不够聪明,但也有幸私下学习并有所领悟。不过看到《大学》这本书还有很多散失和遗漏的内容,所以我斗胆忘记自己的浅陋,采集并编辑了这些内容,其中也偶尔夹杂了我自己的理解,来弥补其中的空缺和简略,以待后来的君子进行指正。我深知这样做有些超越本分,难逃罪责,但对于国家教化民众、形成良好风俗的意图,以及学者修养自己、治理他人的方法,这样做未必没有小小的帮助。
疑难字词或专业术语解释:
天运:指天道运行,宇宙间的自然规律。
休明:美好清明,多用来形容政治或社会状况。
河南程氏两夫子:指北宋时期的理学家程颢和程颐,他们是兄弟关系,都是著名的儒家学者。
私淑:指未能亲自受业但敬仰并承袭其学术教义,这里指作者私下学习程氏兄弟的学说。
僣逾:超越本分,做了超出自己身份或职责范围的事。
核心思想:
该段文字的核心思想是阐述作者对《大学》一文的重视和对程氏兄弟传承孟子学说的赞赏。作者认为,在宋朝昌盛的背景下,程氏兄弟的出现使得孟子的学说得以传承,并通过他们的努力,《大学》的教育方法和圣贤的经典意旨得以重新彰显。作者也表达了自己对《大学》内容的补充和整理的意图,希望能为国家的教化和学者的修养治理提供些许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