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儒家书院十五伦常系列之《孝》

1139

欢迎来到儒家书院电台,这次珠海市阳光青少年综合服务中心举办的儒家十五伦理专题讲座,内容包括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爱、和、平、恕、让、勇。这十五个字代表儒家核心思想,事实上这十五个内容都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关联,相互促进的,其目的就是培养我们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在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历史中,孝文化作为中国古代思想的核心成分之一,在家庭与国家中占有崇高的地位,对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在近现代史中,孝文化被认为是维护封建思想的工具而遭到了广泛的批判。在致力于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孝文化的弱化与缺失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本次讲述儒家孝文化的内涵、形式、思想、作用、以及对个人、家庭、社会的现实意义,为您讲述儒家的经典孝道文化。我们将用15次讲座来诠释着十五个伦常道理,希望对您学习儒家文化有所帮助,在下学识浅薄,请各位大德多指正,

   儒家思想以“仁学”为主,“孝”是“仁”的重要内容之一。孔子的学生有子说:“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在儒家认为,孝顺父母,敬爱兄长,是实行仁德的根本。“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君子抓住这个根本,“仁”的基础便建立起来了,人与人之间伦理道德就会产生出来。有了这个根本,才能谈得上教育 。其次才能够立身行道,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孟懿子问关于孝的问题。孔子说:“孝就是不要违背于礼。”后来樊迟给孔子驾车,孔子告诉他:”孟孙问我什么是孝,我回答他说不要违背礼。”樊迟说:“不要违背礼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父母活着时,要按礼侍奉他们;父母去世后,要按礼埋葬他们,以后要按礼祭祀他们。”:“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事生”最基本的是“奉养”,首先要保证父母的吃和穿。在这基础上,更为重要的是要尊敬父母。子游向孔子请问“孝”,孔子回答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孔子在回答子夏问时说:“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如果,只养活父母,对父母不尊敬,即使每一顿都给他们酒肉吃,也不能算做到了“孝”。孝顺是发自内心的真正的爱,语言要和气,面色要和悦,行为要恭敬。子夏说:“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奉父母,要做到尽心竭力。     孔子认为,为人子者不要给父母增加精神负担。“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要保重自己的身体,不要使自己生病,更不能陷入不义而使父母担惊受怕。孔子还说:“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常言说:“儿行千里娘担忧”;当父母年老的时候,要常在父母的身边尽孝道。    “事生”,还应该使兄弟之间互爱互助。孔子说:‘孝乎惟孝,友于兄弟’。”儒家认为圆心不圆迹,园迹寒门无孝子,对于“孝”,关键是要看是否保持着一颗“孝心”,并不是看做了什么表面做了的东西。因为有钱的子女可以买好东西,贵东西给父母,而贫穷的子女囊中羞涩,买不起好东西给父母,你能够说贫穷的子女就没有孝心吗?恰恰相反,有些子女虽有钱,平时却并不关心父母,节假日也不回家看望父母,甚至连一个电话也不打,只是每年给父母一笔钱应付了事,还自以为给了钱就是行了孝;可是父母也许并不缺钱,他们缺的是子女对他们的一份关心,一份陪伴、一份“孝心”。对于父母来说,假日的一次看望,一个电话比寄来或托人送来一份“礼品”更强。而穷人的孩子只要能且尽全力孝顺父母,就算是买不起好的东西给父母,也算是尽孝了。

   《孝经》强调:“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保护好自己的身体,爱护好自己的生命,是奉行孝道的“开始”。“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奉行孝道的全过程是:“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不毁伤身体是奉行孝道的前提,在此基础上完成“事亲”、“事君”、“立身”的全过程。“孝”不只是“事亲”,还要“事君”“立身”。“事亲”只是奉行孝的初始阶段,此外还有更高级阶段。把孝分为五等,这是《孝经》所特有的     《孝经》把“孝”分为天子之孝、诸侯之孝、卿大夫之孝、士人之孝和庶人之孝五等。不同等级的“孝”有不同的具体内容,通过这五个等级的“孝”,具体阐述“以孝治天下”的理论和方法,从而教导统治者,怎样才能使国家安定团结,文明和谐。

自新中国以来,人们的孝道观念十分淡薄,不少的人根本不知道什么是“孝”以及怎样“孝”。现在,孝对于个人、家庭、社会、以及事业的重要性,都被淡漠了,重提孝道是已经成了不可不为之势了,因而不论农村还是城市都出现了大量不孝顺父母、不赡养父母的忤逆行为。继承传统孝道文化,是建立现代文明社会所必须的。本次节目主要论述儒家孝道文化的精华,建设社会主义的新的孝道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们的重要任务。请关注:阳光儒家书院《儒家十五伦理》节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