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承天寺夜游》中第二段怎样生动形象地描写庭下月色?

2022-12-24 00:24

2022-12-24 01:13
作者抓住瞬间的错觉把皎洁的月光比作清澈透明的积水,把竹、柏的影子比作水中藻荇,生动形象地描写出一个空明澄澈、蔬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的境界。
记承天寺夜游
作者:苏轼
(宋代)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或公元1083年十月十二日夜,可不译),(我)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时,恰好看见月光照在门上,(于是我就)高兴地起床出门散步。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了清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又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热门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