仓颉造字中的仓颉的故乡是哪里

2024-01-07 03:02

仓颉造字中的仓颉的故乡是哪里... 仓颉造字中的仓颉的故乡是哪里 展开
2024-01-07 03:32
历史与文学的不同之处在于,文学创作可以凭借想象与推理,而历史研究却需要实证,这就是现代考古学最根本的意义所在。   那么,仓颉如果真有其人,他生于何地?葬于何方?   东汉时期的《春秋元命苞》一书记载:“仓帝史皇氏,名颉,姓侯岗,龙颜侈侈,四目灵光”。传说中的仓颉是一个长着四只眼睛的人。上世纪五十年代,在山东沂南一座古石墓的挖掘中,发现里面有一幅仓颉的石刻画像,画面中,四只眼睛的仓颉端坐于一棵树下。在后世的一些画像中,仓颉都是四只眼睛的形像。当然,这应该只是传说。   在国内,有据可考的关于仓颉的遗迹有十二处,分布于山东、河南、陕西、江苏、浙江。   在山东寿光,有实物或根据文献记载可查的有,仓颉墓、仓颉台(藏书台)、仓颉祠、明代嘉靖年间寿光知县王文瀚立的仓颉墓碑、清代乾隆年间寿光县令刘有成立的《启秘亭落成诗吟志喜》碑、仓颉纪念堂、仓颉双井等。   在山东苍山县有一座仓颉庙。最早把仓颉记入典籍的是曾在苍山县古兰陵邑(今兰陵镇)做过18年县令的荀子。兰陵镇东北西泇河畔有个村子叫“作字村”,传说仓颉在此作字,在全国的村庄名字中,叫“作字村”的只有此一家。   在山东的东阿县也有仓颉墓,而且是聊城市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河南省南乐县的仓颉庙,明代著名学者杨廷和在《重修庙学记》中称:“夫为仓颉之学者,天下古今之所同,非南乐人之所得也。然南乐人幸而生于仓颉之乡,则其善用之宜有先于天下者”。似也进一步佐证南乐是仓颉之乡。   河南虞城县的仓颉墓是商丘市的文物保护单位。   河南开封也有仓颉墓,在开封的城西25公里处有一仓家寨村,村民都姓仓,自称是仓颉的后裔。   陕西洛南县元扈山有《仓圣鸟迹碑》的山崖石刻,据记载,“仓颉,造书于此”。    陕西白水县有仓颉庙和鸟迹书碑,白水县的仓颉庙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陕西西安市长安区有仓颉造字台。   江苏南京市有仓颉庙。   浙江杭州市有仓圣庙,建于隋唐以前,明清都有重修,现已不存。   在中国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秦始皇统一文字是一个标志性事件,此后的历史都有文献可查,但之前的历史,称为先秦史,对研究者来说,最大的困难就是年代久远,无书可查。但四、五千年之前的仓颉,留存至今的遗迹如此之多,可见他对后世的影响之大。   古史荒昧,而又经过五千年的风霜雨雪,留存下来的有关仓颉的实证几乎不可寻。但这并不妨碍考古学家们的探索。正如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李学勤所说:“中国的文字源远流长,传说为黄帝史官仓颉所造,这肯定有其史实的素地,需要我们研究分析。”他认为:“这一传说的中心寿光地区,已证明是龙山文化的重要分布区域,后来又是周代纪国的都邑所在,起着很重要的历史作用”。   但要辨明何处是仓颉真正的故乡,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仓颉墓大多已经不可寻,它只存在于人们的笔记中。民国的《寿光县志》记载:仓颉墓在县城大西门外迤北百步许,久为一邑名区。墓前东西有井二,昔所谓仓颉双井也。墓南有祠,始建于明洪武中。这个墓,明代的人见过,清代的人见过,而现代的人无缘得见。   寿光,古称北海。现在则是一个发展日新月异的小城,以蔬菜闻名于世,每年一届的蔬菜博览会使之名声大噪。大街上放眼望去,高楼林立,车水马龙。这是个越来越美丽的小城,城南有仓圣公园,城中有圣城街办,路牌上有北海路。这是仓颉留下的东西吗? 三   公元2014年9月28日,在寿光市召开了一个关于仓颉的研究学会,来自美国哈佛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国学网以及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及史学爱好者共50多人济济一堂,共同探讨中华文明的起源。   有白发苍苍的老先生,也有手拿笔记本电脑的年轻人。   令人印象深刻的不是学术方面的探讨,而是会场中涌动的热情。   会议的组织者之一赵守祥先生,并不是科班出身的历史研究者,却几十年来孜孜不倦,编写了一本四十多万字的关于仓颉研究的专著——《中华文祖仓颉》。   来自美国哈佛大学的杨炳章先生,少小离家老大回,在习惯了用英文说话,用英文写作之后,再一次深情地谈起祖国的文字,故乡的情怀。   年近耄耋的李沣先生,大半生军旅生涯飘泊在外,却写了一本关于故乡的书——《探寻寿光古国》。考证细致,文字严谨,成为地方史研究的范本。   潍坊市博物馆的孙敬明先生,是先秦历史研究的专家,他著作颇丰,洋洋洒洒几百万言,他的每一本书、每一篇文章都关乎脚下的这片土地,以及这片土地上的人。   来自辽宁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佛寺镇一所中学的魏文成老师,教学之余沉迷于仓颉研究,有人说他不务正业,他却乐在其中,“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还有82岁的来自北京大学的杨勋教授,还有清华大学年轻的博士后鹏宇,年轻的教师陈颖飞……他们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的视野,解读历史,解读我们血液中共有的那种被称做“历史”、“故土”的基因,并探讨这种基因如何更好地传承。   什么是历史,什么是故土,在杨炳章教授的笔下,那是一些具体而微的东西。   前几年杨教授写了一本书,《从北大到哈佛》,其中写道:“在国外,我爱夸自己是一个中国人,在国内,我爱夸自己是一个山东人,而在山东,我又爱夸自己是一个寿光人。”   他的童年是在山东寿光的斟灌小学度过,在走过千山万水之后,磨难波折也好、成功辉煌也好,都成为过眼云烟。再次回首故乡,仿佛孩子见到母亲般的喜悦和亲切,笔下涌出的是丝毫未改的那颗赤子之心:“斟灌在中国历史上算是一个颇有名气的地方,根据《史记》记载,还是夏朝初期的首都。对于寿光这个地方,我也可以大肆吹嘘一番。比如‘融四岁,能让梨’的故事,孔融就是我们寿光人,寿光汉代称为北海;南北朝时期有个淝水之战,那个王猛也是寿光人。寿光还有仓颉造字的故事,仓颉墓位于纪台镇,离寿光县城大约有二十里路……”   也许每一个游子,每一个中国人,当长大后离别故土,隔了千里万里之后,心中的故乡都会有一个形象,越来越清晰的,是祖先留给我们的记忆。   我想,考证仓颉是哪里的人或许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要明白我们的来处,明白我们的根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