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陈鹤琴关于幼稚园课程理论的观点

2024-01-09 13:11

2024-01-09 17:31
陈鹤琴提出了适合我国国情的幼稚园课程编制应遵循的十大原则。
1、课程的民族性;
2、课程的科学性;
3、课程的大众性;
4、课程的儿童性闭模做;
5、课程的连续发展性;
6、课程的现轿衡实性;
7、课程的适合性;
8、课程的教育性;
9、课程的陶冶性;
10、课程的言语性。
陈鹤琴提出了十七条教学原则。
1、凡儿童自己能够做的,应当让他自己做;
2、凡儿童自己能够想的,应当让他自己想;
3、你要儿童怎样做,你应当教儿童怎样学;
4、鼓励儿童去发现他自己的世界;
5、积极的鼓励胜于消极的制裁;
6、大自然、大社会是我们的活教材;
7、比较教学法;
8、用比赛的方法来增进学习的效率;
9、积极的暗示胜于消极的命令;
10、替代教学法;
11、注意环境,利用环境;
12、分组学习,共同研究;
13、教学游戏化;
14、教学故事化;
15、教师教教师;
16、儿童教儿童;
17、精密观察。
扩展资料:
陈鹤琴(1892年3月5日-1982年12月30日),浙江省上虞县人, 中国著名儿童教育家、儿童心理学家、教授,中国现代幼儿教育的奠基人。早年毕业于国立清华大学,留学美国五年,1919年获得哥伦比亚大学硕士学位。
五四运动期间回国后,最初码改担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授,讲授儿童心理学课程。东南大学成立后,任教授和教务主任。 后担任中央大学师范学院院长和南京师范学院校长。 
陈鹤琴提出了“活教育”理论,重视科学实验,主张中国儿童教育的发展要适合国情,符合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呼吁建立儿童教育师资培训体系。编写幼稚园、小学课本及儿童课外读物数十种、设计与推广玩具、教具和幼稚团设备。 一生主要从事于一系列开创性的幼儿教育研究与实践,有《家庭教育》等著作。
热门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