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沂县志的版本发展

2024-01-15 17:54

2024-01-15 21:29

初稿《临沂县志》于1916年(民国五年)8月脱稿,9月开雕,第二年初成书。全书共六册十四卷。
明朝,相当临沂县域直属沂州,因为没有县的建制而无志书。明万历时的知州徐汝冀和清康熙时的知州邵士,分别主持修过《沂州志》。
清雍正十二年,沂州升府,设附郭兰山县,民国三年,兰山改称临沂县。到民国初年,历经二百年,一直无县志。有时上级官员索阅县志,皆以州志代替。正像县人吴达三所说:临沂所以无县志,主要是“汲汲于名者不暇修,汲汲于利者不知修”。《临沂县志》初由清末兰山知县陈景星倡修,当时名为《兰山县志》。陈景星是贵州石阡人,字笑山,进士出身,为官清勤公正。他重视文化建设,初上任,即集巨资修志。沂州知府对这笔款项,有些眼红,想要提用。陈景星急忙组织人员在右军祠中开局纂修,拒绝了知府的无理要求。知府碰了钉子,就拿兰山一名县役出气,藉故将他打了一顿棍子。陈景星也不示弱,步行到知府官衙要与他理论。知府听说他来,急忙避开,不与相见。
1935年(民国24年)时任临沂县长范筑先在任职期间另开新书纂修《续修临沂县志》,原书十七卷,四本,成书后为区分民国五年修订的《临沂县志》,后人称此书为“民国二十四年刊本《临沂县志》”。
1936年(民国25年) 陈景星和王景祜等人主持重修《临沂县志》,成书后,为区分民国五年修订的《临沂县志》,后人称此书为“民国二十五年刊本 《临沂县志》”。 1987年10月由临沂市府在“民国五年刊本《临沂县志》”和“民国二十四年刊本《临沂县志》”的基础上,组织人力重修《临沂县志》, 重修过程中,在书中添加了释义,因过去县志纯属文言,句逗不分,深奥难懂,典故太多,将原来的竖排本,改为横排本,使之合乎现代格式,临沂古是琅琊国、沂州府所在地,名人倍出,二十四孝之首王祥、圣人孔子的老师之一郯子、建造长城的蒙恬、王璟、荀子、书圣王羲之、智圣诸葛亮、颜真卿、颜杲卿、刘勰、算圣刘洪。相继又出土了汉墓竹简孙子兵法、孙膑兵法、晋墓等文物。
1987年重修的《临沂县志》是临沂市政府为保护文化遗产,包括《临沂县志》和《续修临沂县志》两部分。其中《临沂县志》共分582页,《续修临沂县志》 共分307页。
1994年12月,撤销临沂地区和县级临沂市, 设立地级临沂市。原市级临沂市分为兰山、河东、罗庄3个县级行政区。原临沂县一名,不再使用,1987年重修的《临沂县志》为最后一次修订。

热门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