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鹰的寿命有多长

2024-01-26 09:19

2024-01-26 09:30
在回答之前,我必须要说:流行不等于真实。        相信大家一定听过这个故事。因为这是个流传很广的故事,在2006年国内就曾有著名的企业家将这个故事写入自己的文章,许多报刊也曾转载过或者以之为材料写成过文章。这个故事就是早我回答的这个同志所说的故事。       鹰的寿命与其他的鸟类相比可谓最长,它可以活到70岁。而要维持如此长的寿命,它就必须在40岁时为自己的生命做出一个重要的决定。这个决定是无比痛苦的,却可以让它的生命获得新生。原来,在高空飞翔荒野中抓捕猎物的鹰到40岁时,它那尖利的双爪便开始老化,不能像以前那样伸展自如地捕抓猎物,它的喙上也已经结了一层又长又弯的茧,一动便可以碰到胸膛,对进食阻碍很大,最让它心痛的是,双翅上的羽毛也厚厚地堆积在一起,使它不能再像以往一样在天空中轻盈地飞翔。        这时候,它面临着一个艰难的选择:要么等死,要么经过一个非常痛苦的过程,让生命获得新生。       鹰都会选择让生命新生。经过细心观察,它选择了一个除自己以外,任何鸟兽都上不去的陡峭悬崖,然后用150天左右的时间让自己获得新生。首先,它会在飞翔中突然撞向悬崖,把结茧的喙狠狠地嗑在岩石上。它会用很大的力气,一下子便把老化的喙和嘴巴连皮带肉地磕掉。它满嘴流着血飞回洞穴,忍着剧痛等待新喙长出。       新喙终于长出,它立刻进行第二道工序,用新喙把双爪上的老指甲一个个拔掉。那同时又是一次血淋淋的更新。不久新的趾甲长出来了,它紧接着进行第三道工序,用新的趾甲把旧的羽毛扯掉,再等五个月,新的羽毛又长出来了。只有经过这一系列残酷的更新,鹰才可以再次飞向蓝天,并收获30年的生命。       故事很感人,但是我想说:       1. 动物的分类大致是按照门、纲、目、科、属、种来划分的,“鹰”是鸟纲隼形目下的一个科,包括了64个属的209种鸟类,涵盖范围很大,它们的寿命不可能完全一样。因此,“鹰的寿命有70岁”这一说法,即使从讲故事的角度看,也是太过于笼统模糊了,至少应该表述为俗称的“老鹰”。       2. 假如故事中的“鹰”就是我们所俗称的“老鹰”,那么这种动物的学名应该是“黑鸢”。根据研究猛禽的刘小如博士,还有民间黑鸢研究专家沈振忠的观察,人工养殖的黑鸢寿命最长记录是37年,也就是不到40年。如果是野外,这个数字应该还有相当程度的缩短,由此可见“老鹰”的寿命也没有70年那么久。       顺便说一下,目前已知的鸟类中,鹤和鹦鹉的寿命是比较长的,大约在50—60年左右,如果是人工养殖,寿命应该再长一些。        3. 这个“重生的方式很荒唐。虽然这个获得新生的方式很悲壮艰难,让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是冷静下来用生物课上的基本知识想一想,你便发现:这事不靠谱啊。我们知道,脚爪和喙是老鹰的捕食武器,在野外生存这两样“武器”是磨损得很厉害的,根本不会老化到那种程度。即使是动物园的老鹰,趾甲可能需要修剪,但是鸟类的喙是颌骨的延伸,外面以角质鞘,怎么可能再长老茧呢?更不要说什么长得能碰到胸膛那样了。再说这个换羽毛的问题,已知的鸟类只有企鹅是换一次羽,其余的都是渐次换羽,大多在求偶、繁殖的时候进行。老鹰翅膀上的羽毛,每年都会更换一少部分,绝对不会堆积到影响飞行的程度。       4.  老化得如此不符常识,重生自然更加荒唐得经不起推敲。设想一下,磕掉了喙,拔掉了趾甲和羽毛,整个周期要150天左右,且不说要如何捕猎,这期间要怎么进食饮水?难道老鹰还会冬眠不成?或者是捕捉了够吃150天左右的食物再“重生”不成?野外生存的老鹰,别说是存五个月的食物了,恐怕吃一顿都要饿三天呢!没有足够的食物,没有冬眠之类的技能,用这种自残的方式换取重生,老鹰要是脑残到这种地步,早八辈子就绝种了。       对于动物们来说,生存与繁衍是第一目的,一切规律法则都是遵循着这个目的产生的。自我伤害、自我摧残的举动违背了这个目的,因此也违背了生命的智慧。无论是动物还是人,努力的方向都应是消除困难和痛苦,而不是制造他们。说到这里,我们就该对为了说教或者煽情而硬编的故事保持一定的警惕。传播这种故事的人,要么是生活阅历不足、创造力不够、人云亦云,将别人的残羹冷炙视作美味佳肴。此二者的做法,在事实上都构成了一种有意无意的愚弄会让我们的头脑发热而容易冲动盲目,会让我们的泪眼模糊看不清事实的真相。而对那些明明纯属虚构生编硬造却故意摆出一副“真实”模样的故事,我们就要加倍小心,因为那些很可能不再是能力的问题,而是应藏着居心叵测。随着自己的成长,在获取知识的路途上就拥有了越来越多的自由,所以要学会分辨、筛选,剔除那些无用的甚至有害的成分,这样才能慢慢成长为一个真正的自己。       也许你会说,这本来就是一个故事,没必要较真,我们只要吸取其中的有益道理就可以了。然而,在笔者看到的所有资料中,没有一片有过哪怕是一句的说明,告诉读者这是一个完全出自虚构的故事。所有的人都把这个故事当成真事来讲,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甚至在网络上搜索老鹰的寿命时,得到的答案都是“老鹰的寿命是70岁”。这就不得不使我们发出疑问:当这个故事的老鹰和其他的习性混合在一起的讲述的时候,会不会影响知识的正确传播?从而一个违背了常理的故事中我们得出的真的是有益的道理吗?它会不会遮掩阻塞了我们正常的认知?       鹰的故事还有很多。有人讲幼鹰学飞时父母折断它们的翅膀,然后再把它们推下悬崖,只有经过这样“历练”,幼鹰的翅膀才能真正强健起来。以此类推,难道幼虎也应该把腿打断,然后在学习奔跑?以摧残和伤害为磨练,其荒谬与老鹰的重生并无二致。       可是真实与否并不是评价故事的唯一标准。还有的故事并不违背自然的真实,比如鹰在哺育幼雏时,会让它们争食,强壮者多吃,瘦弱者少吃或者吃不上,甚至有可能被挤出巢外摔死。讲故事的人会以此来说明物竞天择、优胜劣汰、弱肉强食的道理。这样的故事,因为真实,所以其传播理念更有说服力。但是,我们并不赞同。按照这样的理念,当年面对列强的侵略,中国就不该反抗;按照这样的理念,我们就没必要提倡保护妇女儿童;按照这样的理念,我们更没必要讲什么公平与正义。优胜劣汰、弱肉强食也许不可避免,但这些不应该成为现代文明社会任何一个公民的内心法则。动物与人的区别,也正在于此。我们的思考也不应停滞于某个或一类故事,同样应该继续,切永无止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