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看待“副词+名词”之类“很学生”“很青春”等语法现象?

2022-08-08 02:33

2022-08-08 03:27
语言是“约定俗成”的。有“规范性语法”,侧重于“约定”,主要用于学校教育,告诉我们哪些说法合语法,哪些不合语法。也有“描述性语法”,侧重于“俗成”,主要用于科研,研究人们到底是怎样说话的。语言是不断变化的,所以“约定”与“俗成”之间也存在辩证关系,语言教育既要有规范,又不能脱离现实,所以“规范性语法”也经常受到“描述性语法”的修正。 “很学生”、“很青春”一类的用法,可能目前还没有纳入汉语的“规范性语法”中,可是每个以汉语为母语的人都能理解,就是说,已经是“俗成”的用法。其实大家都能理解这种说法,一点都不为怪,因为汉语本来就是“分析语”,不依靠词语变化,而是依靠语序来表达词的语法功能。副词后面接名词,我们很自然就会把名词当作形容词的功能,而理解其中含义。 一般面对这类现象的方法,是在学校考试和正式场合,避免尚未纳入“规范性语法”的表达方式,而在日常交流,就不必太过介怀语言发生变化了。
热门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