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布票是中国人心中新时代的文化记忆?

2023-11-12 02:52

5个回答
一对青年男女结婚,宾客散尽后,父亲提醒儿子:“晚上睡觉把新衣服脱了,布票贵得很……”这是发生在计划经济时代的“故事”。中国人向来比较含蓄:提醒懵懂娃儿的话不便直说,于是只好拿“爱惜新衣服”和“布票很贵”来说事。由此可见,在那些年月,布票,与人们的生活是多么息息相关!

当然了,没有经历过计划经济时代——或者说,没有经历过人民公社时代的人,是不知道布票有多金贵的。

那个时候,你要制作一件新衣服(好像很少有成套的衣服买卖),得带上布票和钱,到供销社去买一匹布,再拿到缝纫店找裁缝帮你制作。

那个时候,缝纫机算是比较时尚的玩意。年轻人结婚,比较富庶的人家结婚彩礼或嫁妆的“三转一响四件套”中的一“转”,便是缝纫机了(其他三样分别为自行车、手表和收音机)。许多人家的巧媳妇巧姑娘,都是自己买布匹来,用缝纫机“打”衣服。缝纫机“打”的衣服,针脚均匀,看上去美观,不像手工缝制的,粗一针细一针的,缺乏美感。

云南省布票

由于布匹是凭票供应,布票便是按人头限量发放的。不分大人小孩,每年每人一丈五尺七寸。因此,在老家曾经流行过这样一句歇后语:三个人口的布票——四丈多(“是这样多”的谐音,即“完了”的意思,有些无奈的意味)。

一丈五尺七寸布匹,对于小孩子来说,倒是绰绰有余。但对于成年人,多少是有些紧张的,几乎没有什么宽余。

不过,那个时候的人们在穿着上还不是那么讲究,受古话“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之谆谆教诲,加之物资匮乏,许多人都过着简朴的日子。

而对于那些有接亲嫁女之类喜事要办的人家,布票就有些紧张了。由于跨过年布票就要过期,一些布票用不完的人家倒是希望借给那些需要急用的人,等下一年,别人再还回来。如果实在不能拆借,只得去买“黑市”布票。一些人家经济不宽余,虽然有了布票,但没有买布匹的钱——布票是首要条件,钱是次要条件,必须两个条件同时具备才有穿衣服的资格。因此,一些不具备“次要条件”的人家,买不起布匹,只得忍痛将布票拿到“黑市”上,三文不值二文卖给了那些搞“投机倒把”的小贩,小贩又高价卖给需要买布匹但又苦于没有布票的人家。

那个时候的布票是禁止买卖的。买卖布票,一旦被戴着红袖箍的市场管理人员抓住,轻则挨批斗,重则被判刑。

那时,我家一家九口人,兄弟妹子们都很小,布票显然是用不完的。因此,每年快到年底的时候,父亲总要把快要过期的布票拿到县城去卖掉。

当然了,布票越在早期越值钱,越到年底越贱价。特别是县城里那些小贩,他们都摸透了农村人的心理,这布票你不处理掉,翻过年头就是废纸一张,价钱压得再低,你卖也得卖,不卖也得卖。父亲每次去卖布票,每次都得和小贩们进行一场艰难的讨价还价,还得时时提防着那些铁面无私冷酷无情的“红袖箍”。

父亲虽是共产党员,一段时间还曾经弄到公社党委委员的地步(仅仅挂个空名,没有任何“含金量”)。可是,为了生计,他又不得不做一些在当时看起来有些违背党性原则的事情。

有一年,父亲和大队长、大队会计发生矛盾,大队会计找茬子把我家九口人的布票扣留起来。村里另一户邻居家因未按时上交公余粮,布票也被扣下。一年的布票被扣下,也就意味着,这一年,一家人都别想穿新衣服了。

父亲找大队会计要了几次,大队会计均不松口。一直拖到过年也没有发放。

翻过了年,父亲对布票也就不再抱任何希望了。可是,布票被扣的那位邻居仍然多次邀约父亲去大队会计家索要布票。父亲说,他和大队会计闹翻了,不好再去。

那一年好像有点奇怪,翻过年头了,前一年的布票仍然可以使用。

邻居建议说,要不就让我和他一起去。

我自告奋勇主动请缨和邻居一道去要布票。

是啊,和大队会计有“仇”的是我父亲,我和他又没有“仇”!

我想,我去要布票,比父亲去更适合些。

老家有句方言是这样说的:宁欺老来穷,莫欺鼻涕虫。大队会计可以欺负我父亲,但未必敢欺负我!

于是,我便和邻居去了大队会计家。

走了五六里路才赶到。可是不巧,大队会计不在家里。我们只得在他家里等,一直等到天黑他才回来。本想拿到布票就往家里赶,可是大队会计不让走,煮了腊肉,要留我们在他家吃晚饭。吃过晚饭,大队会计又留我们在他家住一宿。

第二天一早,大队会计也没说什么——好像我父亲和他压根就没有任何芥蒂似的——很爽快就把布票给了我们。回到家里,父亲说,没想到我第一次“出师”,竟然这么顺利。

不过,那个时候,布票的辉煌时期即将过去——布票将不再是紧俏之物了。这,大概也是大队会计很爽快就把布票给了我们的原因吧!

1984年,老家人突然迎来一阵春风,过去很紧俏的棉花、棉布,一下子就不需要布票了。不但不需要布票,而且还不要现金。当时很流行的一个新词汇,叫做“棉布赊销”。许多人家不用布票不出钱,就可以从供销社领到大批的棉花和棉布——就跟土改的时候许多人家莫名其妙就得到了大片良田好土一样——人们的生活状况一下子就得到了很大改观。

当时的棉花、棉布赊销还拓展到很多领域。比如,乡里搞民兵训练,以“棉布赊销”的形式给民兵发放误工补贴。其实,说是“赊销”,那笔钱后来一直不见偿还,相当于白白地给农民们发了一批棉花和棉布。

1985年,老家修公路,我父亲承包了一公里多公路路基的土石方开挖工程,每天带着村里的一帮邻居艰苦劳作。那年,国家以“粮棉折款”支持老家公路建设,公路建设指挥部也便以棉花、棉布和大米来支付部分工程款。于是,许多人家又领到大批的棉布、棉花和大米。村子里,但凡有劳力、能够在工地上干活的人家,也便有了些丰衣足食的景象。

我,也便是在那年得以重返校园读书的。

伴随了人们多年的布票,曾经炙手可热的布票,慢慢地从历史舞台上消失了。
一对青年男女结婚,宾客散尽后,父亲提醒儿子:“晚上睡觉把新衣服脱了,布票贵得很……”这是发生在计划经济时代的“故事”。中国人向来比较含蓄:提醒懵懂娃儿的话不便直说,于是只好拿“爱惜新衣服”和“布票很贵”来说事。由此可见,在那些年月,布票,与人们的生活是多么息息相关!

当然了,没有经历过计划经济时代——或者说,没有经历过人民公社时代的人,是不知道布票有多金贵的。

那个时候,你要制作一件新衣服(好像很少有成套的衣服买卖),得带上布票和钱,到供销社去买一匹布,再拿到缝纫店找裁缝帮你制作。

那个时候,缝纫机算是比较时尚的玩意。年轻人结婚,比较富庶的人家结婚彩礼或嫁妆的“三转一响四件套”中的一“转”,便是缝纫机了(其他三样分别为自行车、手表和收音机)。许多人家的巧媳妇巧姑娘,都是自己买布匹来,用缝纫机“打”衣服。缝纫机“打”的衣服,针脚均匀,看上去美观,不像手工缝制的,粗一针细一针的,缺乏美感。

云南省布票

由于布匹是凭票供应,布票便是按人头限量发放的。不分大人小孩,每年每人一丈五尺七寸。因此,在老家曾经流行过这样一句歇后语:三个人口的布票——四丈多(“是这样多”的谐音,即“完了”的意思,有些无奈的意味)。

一丈五尺七寸布匹,对于小孩子来说,倒是绰绰有余。但对于成年人,多少是有些紧张的,几乎没有什么宽余。

不过,那个时候的人们在穿着上还不是那么讲究,受古话“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之谆谆教诲,加之物资匮乏,许多人都过着简朴的日子。

而对于那些有接亲嫁女之类喜事要办的人家,布票就有些紧张了。由于跨过年布票就要过期,一些布票用不完的人家倒是希望借给那些需要急用的人,等下一年,别人再还回来。如果实在不能拆借,只得去买“黑市”布票。一些人家经济不宽余,虽然有了布票,但没有买布匹的钱——布票是首要条件,钱是次要条件,必须两个条件同时具备才有穿衣服的资格。因此,一些不具备“次要条件”的人家,买不起布匹,只得忍痛将布票拿到“黑市”上,三文不值二文卖给了那些搞“投机倒把”的小贩,小贩又高价卖给需要买布匹但又苦于没有布票的人家。

那个时候的布票是禁止买卖的。买卖布票,一旦被戴着红袖箍的市场管理人员抓住,轻则挨批斗,重则被判刑。

那时,我家一家九口人,兄弟妹子们都很小,布票显然是用不完的。因此,每年快到年底的时候,父亲总要把快要过期的布票拿到县城去卖掉。

当然了,布票越在早期越值钱,越到年底越贱价。特别是县城里那些小贩,他们都摸透了农村人的心理,这布票你不处理掉,翻过年头就是废纸一张,价钱压得再低,你卖也得卖,不卖也得卖。父亲每次去卖布票,每次都得和小贩们进行一场艰难的讨价还价,还得时时提防着那些铁面无私冷酷无情的“红袖箍”。

父亲虽是共产党员,一段时间还曾经弄到公社党委委员的地步(仅仅挂个空名,没有任何“含金量”)。可是,为了生计,他又不得不做一些在当时看起来有些违背党性原则的事情。

有一年,父亲和大队长、大队会计发生矛盾,大队会计找茬子把我家九口人的布票扣留起来。村里另一户邻居家因未按时上交公余粮,布票也被扣下。一年的布票被扣下,也就意味着,这一年,一家人都别想穿新衣服了。

父亲找大队会计要了几次,大队会计均不松口。一直拖到过年也没有发放。

翻过了年,父亲对布票也就不再抱任何希望了。可是,布票被扣的那位邻居仍然多次邀约父亲去大队会计家索要布票。父亲说,他和大队会计闹翻了,不好再去。

那一年好像有点奇怪,翻过年头了,前一年的布票仍然可以使用。

邻居建议说,要不就让我和他一起去。

我自告奋勇主动请缨和邻居一道去要布票。

是啊,和大队会计有“仇”的是我父亲,我和他又没有“仇”!

我想,我去要布票,比父亲去更适合些。

老家有句方言是这样说的:宁欺老来穷,莫欺鼻涕虫。大队会计可以欺负我父亲,但未必敢欺负我!

于是,我便和邻居去了大队会计家。

走了五六里路才赶到。可是不巧,大队会计不在家里。我们只得在他家里等,一直等到天黑他才回来。本想拿到布票就往家里赶,可是大队会计不让走,煮了腊肉,要留我们在他家吃晚饭。吃过晚饭,大队会计又留我们在他家住一宿。

第二天一早,大队会计也没说什么——好像我父亲和他压根就没有任何芥蒂似的——很爽快就把布票给了我们。回到家里,父亲说,没想到我第一次“出师”,竟然这么顺利。

不过,那个时候,布票的辉煌时期即将过去——布票将不再是紧俏之物了。这,大概也是大队会计很爽快就把布票给了我们的原因吧!

1984年,老家人突然迎来一阵春风,过去很紧俏的棉花、棉布,一下子就不需要布票了。不但不需要布票,而且还不要现金。当时很流行的一个新词汇,叫做“棉布赊销”。许多人家不用布票不出钱,就可以从供销社领到大批的棉花和棉布——就跟土改的时候许多人家莫名其妙就得到了大片良田好土一样——人们的生活状况一下子就得到了很大改观。

当时的棉花、棉布赊销还拓展到很多领域。比如,乡里搞民兵训练,以“棉布赊销”的形式给民兵发放误工补贴。其实,说是“赊销”,那笔钱后来一直不见偿还,相当于白白地给农民们发了一批棉花和棉布。

1985年,老家修公路,我父亲承包了一公里多公路路基的土石方开挖工程,每天带着村里的一帮邻居艰苦劳作。那年,国家以“粮棉折款”支持老家公路建设,公路建设指挥部也便以棉花、棉布和大米来支付部分工程款。于是,许多人家又领到大批的棉布、棉花和大米。村子里,但凡有劳力、能够在工地上干活的人家,也便有了些丰衣足食的景象。

我,也便是在那年得以重返校园读书的。

伴随了人们多年的布票,曾经炙手可热的布票,慢慢地从历史舞台上消失了。
布票,是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供城乡人口购买布匹或布制品的一种票证。发行布票,是当时国家对布匹购销实行统一管理,保证布匹按计划供应所采取的一项措施。

    牟书会先生珍藏的布票,是这段历史的重要见证,也是研究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史料。

    ★新中国最早的票证

    20世纪50年代,刚建立不久的新中国,面对一穷二白的贫困家当,物资匾乏,产品稀缺。按照“战时共产主义”原则,我国实行农产品“统购统销”和粮油计划供应,全面发行、管理和使用粮票、布票、副食票、购货本、工业券等共百余种票证,有效地保障了城镇居民的基本生存和社会秩序。其中,最先印发的票证就是布票。

    1954年9月15日起,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决定,在全国范围内实行棉布的统购和统销,即所有的公营或私营的机织布,一律由中国花纱布公司统一购销,垄断纺织品市场,勒令原私营批发商改行。9月份开始,国家在城镇范围内发放布票,实行定量配给棉布的管理制度。

    ★布票的分配和使用

    一开始,布票的定量标准,是根据南北方各地的气候不同,城镇大小不同,对于棉布的最低需求量不同而制订的。例如:北京等地每个城镇人口每年平均定量17.3尺,刚刚够中等个子做一身蓝布单衣再缝一双布鞋;天津市每人每年可领取13尺;江西省发放11尺;最北方冬季漫长又严寒的哈尔滨市,每人发放24尺布票,可做一套棉袄、棉裤;而南方亚热带地区城镇每年仅发给每人7尺4寸布票。这样的标准,后来又经常减少。1960年自然灾害严重时期,布票限量普遍减少到一半以下。许多地区每年每人供应的棉布减少为3尺左右。

    每户的布票,并不是按人头平均分配使用,而是全家人统筹安排,看谁最需要做衣服就集中买布给谁做;或者到百货商店凭布票购买成衣。有时需要量增大,布票不够使用,只有向亲戚朋友东借西凑。当时政策规定,丝织品、毛织品、麻织品和毛巾、鞋帽等部分布制品暂不列入计划供应的范围。由于布票相当短缺,于是出现了“补丁盖补丁”的现象,“假领”和“脖套”作为一种省布又美观的障眼法也为当时穷困生活增添了色彩。

    ★布票已成收藏珍品

    布票是商品短缺形势下的产物。20世纪80年代初期,随着农业和轻纺工业的发展,布匹供应日趋丰富,布票随之取消。但布票作为几代人抹不掉的记忆,现作为收藏品受到大家的喜爱。同时,布票也是新中国成立初期计划经济的重要见证,时代特征比较显著,是研究我国这一经济时期的重要史料。我们可以通过布票侧面了解当时中国经济发展的艰辛与不易。
因为在父母亲生活的那个阶段,他们去商店买布是需要布票的,如果没有布票,即使有钱也是买不到,所以这是心中的文化记忆。
那个时期,买肉要肉票,买线要线票,买油要油票,买烟要烟票,买布呢,就得有布票。如果你去买布,光有钱,没布票,好,商店绝对照章办事,一寸也不卖给你。

那时家家三五个孩子,过年的新衣服都是自己买布做。腊月里先是筹措钱和布票,然后进新城、下旧城,按男女之分把布都扯回来。有缝纫机的人家,找人或自己裁剪好,很快,新衣服就一件一件摆在了炕上。没机子的,戴上顶针一针挨一针缝,实在弄不了,就花点儿钱让村里的裁缝给做。

我挺爱跟我妈去扯布。为看售货员把我们家的钱和布票,连同那张写好我妈要买的布的货号和尺寸的小票,一起夹到她头顶那根铁丝上的一个空铁夹子上,然后,用手里的尺子在夹子上猛一磕,力气不大不小,夹子像一个人滑溜索,带着响,嗖——就滑到了柜台拐角高台处的收款台。得等一会儿,因为同时有好几个夹子顺着俩方向的几根铁丝相继滑过去了。当然时间不会太长,收款员核对完钱和布票,把找的零和收款凭证按同样的方法再给打回来,售货员就拿起尺子量布了。卖布的和买布的都很认真地盯着布,手量的松了售货员不干,量的紧了买布的怕吃亏。几尺几寸,量好,用尺子上自带的“刀”在布边儿上划个小口儿,就势两手左右一起用劲,只听刺啦一声,我们家的布就从整匹的布上扯下来了。所以人们进城买布绝不说买,说扯,去扯布。有时也去旧城的联营商店或大南街的一门市、二门市,扯做裤子的条绒布和做棉袄罩子的印花棉布。有回扯好布我妈还想买一纽子缝盖窝(被窝)的白棉线,一掏兜,发现忘拿线票了。
没有经历过计划经济时代——或者说,没有经历过人民公社时代的人,是不知道布票有多金贵的。

那个时候,你要制作一件新衣服(好像很少有成套的衣服买卖),得带上布票和钱,到供销社去买一匹布,再拿到缝纫店找裁缝帮你制作。

那个时候,缝纫机算是比较时尚的玩意。年轻人结婚,比较富庶的人家结婚彩礼或嫁妆的“三转一响四件套”中的一“转”,便是缝纫机了(其他三样分别为自行车、手表和收音机)。许多人家的巧媳妇巧姑娘,都是自己买布匹来,用缝纫机“打”衣服。缝纫机“打”的衣服,针脚均匀,看上去美观,不像手工缝制的,粗一针细一针的,缺乏美感。
相关问答
时间记忆 还记得啥都要凭票买的年代吗
1个回答2023-03-01 00:55
70--80初期
粮票、布票、油票、肉票是干什么的
5个回答2022-09-05 05:05
粮票用来买吃的,布票用来买布,油票用来买油,肉票用来买肉。那都是上个世纪中期买东西用的。没这些票什么都不能买,那时买东西都要票。
记忆中的儿歌有谁知道 可以听听英文小天才小布叮.都有很多好的儿歌.
1个回答2024-02-08 13:04
有啊,我家本来一直都是听的床铃,他很喜欢,一开他就会边唱边跳。现在我才给他听儿歌的,他可喜欢了,一听到歌声就会跳舞,不给他听他还叫。.
《小允的记忆票根》读后感
1个回答2024-03-08 04:20
与人相处,不妨多些“易地而度”,少些“先入为主”。 这是一个很青春的故事,叙述的是主人公——丁曼允在初中升高中那年,由于生母病逝,她不得已回到生父身边的故事。曼允的母亲是第三者,父亲从小就不在她身...
全文
如何看待《股票作手回忆录》?
1个回答2024-04-29 07:02
这是投资资本市场的人都应该读的一本书。 我第一次读,是六年前在本地的图书馆里面。 说实话,那时候我没什么感觉,对里面的故事也没什么共情。 因为六年前我还没有入市。 直到我经过了17年,18年的...
全文
股票作手回忆录
1个回答2024-03-13 16:27
淘宝,卓越,当当
“股票布局”是什么意思?
2个回答2022-12-08 11:16
股票布局是很宽范的概念,每个人的理解是不同的,而且较为综合。 1、根据板块。在所选择的不同板块精选几支进行组合。 2、根据时间。买的股票有的持有时间长,有的时间短,做出最佳的方案。 3、...
全文
股票的布林线是什么?
1个回答2022-09-11 18:43
布林是压力支撑指标,在实盘中被很多人重视 它的用法是 1.股价上升穿越布林线上限时,回档机率大; 2.股价下跌穿越布林线下限时,反弹机率大; 3.布林线震动波带变窄时,表示变盘在即; 4.BOLL须...
全文
股票作手回忆录 股票大作手回忆录
3个回答2022-06-07 17:11
是一样的,但华安版本的翻译得更好,更贴切。
海贼王布鲁克在回忆中唱的歌。
1个回答2022-10-15 19:27
宾克斯的美酒
热门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