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张志聪学《伤寒论》(二十八)

2023-11-23 02:20

1个回答
未持脉时,病人手叉自冒心,师因教试令咳而不咳者,此必两耳聋无闻也。所以然者,以重发汗虚故如此。(75)

这一条论述重发汗损伤心肾阳气的证治。

“未持脉时,病人手叉自冒心”,是说未切脉时,就从望诊得知,病人两手交叉自覆其心。“冒心”是心跳得快要蹦出来的感觉,医师因此让病人咳一下,而病人不咳,这必定是两耳聋听不见。之所以这样,是因为重发汗虚导致的。“冒心”是重发汗损伤心阳致心阳虚,虚则喜按,故“手叉自冒心”。“两耳聋无所闻”是重发汗伤肾阳,而肾开窍于耳。心肾阳虚,故心跳、两耳聋无所闻。这是从问诊所得,仲师通过望问二诊测知发汗不但损心液与肾精,而且可损心肾之阳,寓意使用汗法,注意过汗之诫。

发汗后,饮水多,必喘,以水灌之亦喘。(76)

这条论述汗后饮水多和水疗致喘。表证发汗后,津亏求救于水,宜少少温饮之。如果饮水多或饮冷水,会致水停,加之发汗又伤阳,形成阳虚不化水,水饮内停,导致寒水射肺作喘。

古代治外感发热有一种叫“水疗”,就是给病人浇灌凉水降温,如同西医的物理降温。以水灌之就是这种水疗。用凉水浇灌病人的身体使之降温,寒水闭阻皮毛,肺主皮毛,皮毛汗孔被冷水郁闭,才导致肺气不宣作喘。以上两种情况均属形寒饮冷则伤肺作喘。

发汗后,水药不得入口,为逆。若更发汗,必吐下不止。(77)

这条论述汗后胃阳虚,水饮不化,呕吐,水药不得入口。发汗损伤胃阳,阳虚水饮不化,“水药不能入口,为逆”是形成呕吐上逆的意思,不是指发汗是错误治疗。即使发汗是正确治疗,但对阳虚之人,过汗会导致阳虚水饮停滞,呕逆,水药不能进。如果医者误诊为表证再发汗,必定导致胃阳重伤,而脾阳也伤,脾胃阳气损伤,寒饮上逆则呕吐更重,寒饮下注而成泄利,所以说“更发汗,必吐下不止”。
相关问答
伤寒论那一本好?
4个回答2022-12-09 00:30
南中医的第四版《伤寒论译释》,有各家注解,而且排版印刷都非常好。 可以作为《伤寒论》研究的宝典。 如果一般看看可以用学院的教材。
伤寒论谁讲的最好
1个回答2024-03-13 16:36
刘东军老师的《易演伤寒论》
伤寒论讲义的内容简介
1个回答2024-05-27 20:07
《伤寒论讲义》以明代赵开美复刻的宋本《伤寒论》为蓝本。内容断白“辨太阳病脉证并治”至“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共计10篇,398条,113方。每章标题下加“导学”内容,主要介绍本章需要掌握、...
全文
伤寒论和伤寒杂病论的区别是什么?
1个回答2023-01-25 07:38
中医经典著作伤寒论是张仲景着作者。伤寒论是人体感受外邪,正气不敌邪气,或邪气过于强盛时就会发病。伤寒包括温病,现在的流感,热病,湿温病,原名叫伤寒杂病论,后把杂病合在金匮要略中
伤寒论是谁的
2个回答2022-10-04 01:45
是张仲景 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原本是一本书 叫伤寒杂病论 是张仲景总结东汉以前的医学成就撰写的 也开创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先河 有完备的理法方药 自仲景以后没有一部医书如伤寒杂病论对中医影响之深远
伤寒论与内经的关系是什么?
1个回答2024-02-10 02:57
伤寒论与内经的关系是:都是中医经典。 我国现有的两大医学体系,一个是以《黄帝内经》、《难经》为一体系,一个是以《伤寒论》、《金匮要略》为一体系。前者简称为内经体系,后者称为伤寒体系。两者各有自己的...
全文
伤寒论是谁的
1个回答2024-03-17 11:13
是张仲景 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原本是一本书 叫伤寒杂病论 是张仲景总结东汉以前的医学成就撰写的 也开创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先河 有完备的理法方药 自仲景以后没有一部医书如伤寒杂病论对中医影响之深远
伤寒论的主要内容
1个回答2024-05-08 16:40
《伤寒杂病论》共16卷,是我国医学发展史上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该书流传至宋代,后由林亿等人整理校定的。在中药方剂方面,《伤寒论》载方113首,使用药物达214种,基本上概括了临床各科的常用方剂,...
全文
《伤寒论》
1个回答2024-04-28 22:52
讲的最好的是《易演伤寒论》。 《易演伤寒论》是1800多年,继张仲景医圣之后,唯一能从伤寒论真正的立法之本来注解伤寒论。 第一,《刘东军易演伤寒论》彻底解决了“伤寒论的立法之谜” 第二:《刘东军...
全文
伤寒杂病论中的伤寒
1个回答2023-09-12 07:05
《伤寒论》书睁春名中的“伤寒”指的是病的来路、病的区域,指人体伤于外邪后的演变。 太阳为寒水之经,主周身皮毛,为人体最表最外一层正早辩,凡邪外犯,无论风寒暑湿燥火,首先从皮毛入,伤人最外一层,也就是...
全文
热门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