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从安徽桐城 “六尺巷 ”的故事中得到怎样的体会和感悟

2023-11-23 22:05

1个回答
原创心得,请勿转载
六尺巷是特定环境特定人物下发生特定事件。
首先是因为张英担任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所以张家人作为当地的名门望族,被人占了便宜,第一反应就是不会妥协,肯定会闹起来。
其次是因为眼界大小,矛盾纠纷就是3尺宽的巷子,一米宽,对于一个礼部尚书(相当于现在的国家文化部部长、教育部部长兼外交部部长)来说,确实是件鸡毛蒜皮都算不上的小事。
最后就是张英这个人本身恭谨谦让,为人厚重,而且钻研学问,不干预外事(1686年三月,翰林院掌院学士缺人,康熙认为,“张英为人厚重,不干预外事,补授此缺十分合适。”)尊崇古臣之风,以身作则,所以选择了谦让,睦邻友善的解决方式
相关问答
你从安徽桐城 “六尺巷 ”的故事中得到怎样的体会和感悟
1个回答2023-11-21 10:51
六尺巷 听爸爸说,今天要带我去桐城的六尺巷,我感到特别高兴。因为我以前只在书上读过这个故事,而没有到过实地。来到六尺巷,眼前就是一个大牌坊,上面写着“礼让”二字。穿过牌坊有两面墙,有一面写着“六尺巷”...
全文
安徽六尺巷的典故
1个回答2023-12-03 22:16
安徽六尺巷的典故如下: 安徽六尺巷的典故,源于清朝时期,当时的一位官员张英,在处理宅基地问题时,为了避让邻居而写了一首诗:“千里家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这首诗...
全文
六尺巷是什么?
3个回答2023-11-16 04:21
“六尺巷”位于安徽省桐城市西南一隅,是一条鹅卵石铺就的全长180米、宽2米的巷道。这条看似寻常的巷子,走完全程也不过四五分钟,却有着一段不平常的来历。 据史料记载:张文端公居宅旁有隙地,与吴氏邻,吴...
全文
关于六尺巷道的故事
1个回答2024-01-31 02:58
清代(康熙年间)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张英的老家人与邻居吴家在宅基的问题上发生了争执,两家大院的宅地都是祖上的产业,时间久远了,本来 六尺巷牌坊 就是一笔糊涂账。想占便宜的人是不怕算糊涂账的,他们往...
全文
六尺巷道是不是典故
1个回答2024-02-23 09:32
  六尺巷道是典故   清康熙时,文华殿大学士、礼部尚书张英世居桐城,其府第与吴宅为邻,中有一属张家隙地,向来作过往通道,后吴氏建房子想越界占用,张家不服,双方发生纠纷,告到县衙,因两家同为显贵...
全文
六尺巷道是不是典故
1个回答2024-02-27 03:45
  六尺巷道是典故   清康熙时,文华殿大学士、礼部尚书张英世居桐城,其府第与吴宅为邻,中有一属张家隙地,向来作过往通道,后吴氏建房子想越界占用,张家不服,双方发生纠纷,告到县衙,因两家同为显...
全文
六尺巷给我们的启示 六尺巷讲的是什么
1个回答2023-12-08 14:52
1、“六尺巷”故事,讲的是古代有两邻居争地建房,互不相让,其中有一人写信给京城做官的兄长,要求出面干预。但其兄长的回信只写道:“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其弟听...
全文
六尺巷讲的什么道理 六尺巷给我们的启示
1个回答2023-11-20 01:45
  六尺巷的故事告诉我们:做人要和睦、包容忍让、平等待人。   清代康熙年间,大学士张英的府邸与吴姓相邻,吴姓盖房欲占张家隙地,双方发生纠纷,告到县衙。因两家都是高官望族,县官欲偏袒相府,但又难以定...
全文
六尺巷讲的什么道理 六尺巷给我们的启示
1个回答2023-11-24 05:46
  六尺巷的故事告诉我们:做人要和睦、包容忍让、平等待人。   清代康熙年间,大学士张英的府邸与吴姓相邻,吴姓盖房欲占张家隙地,双方发生纠纷,告到县衙。因两家都是高官望族,县官欲偏袒相府,但又难以定...
全文
六尺巷的来历和故事 六尺巷的来历和故事是什么
1个回答2023-11-30 17:55
1、清代康熙年间,桐城境内的一桩脍炙人口的民间故事。大学士张英的府第与吴姓相邻。吴姓盖房欲占张家隙地,双方发生纠纷,告到县衙。因两家都是高官望族,县官欲偏袒相府,但又难以定夺,连称凭相爷作主。相府家人...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