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教育创新100│万华社区小学陈德君:用小学生的眼睛,发现你的社区

2023-11-26 05:47

1个回答

隐身在万华巷弄里的万华社区小学,是创办人陈德君为了推广她热爱的万华,所成立的工作室。透过工作坊和营队,带领学生走读万华社区,在分组混龄的课程中,学习社区营造的精神——沟通、合作、热爱社区。

隐身在万华巷弄里的万华社区小学,是创办人陈德君为了推广她热爱的万华,所成立的工作室。透过工作坊和营队,带领学生走读万华社区,在分组混龄的课程中,学习社区营造的精神——沟通、合作、热爱社区。

炎热的七月午后,陈德君带着水壶和雨伞轻装出现在龙山寺捷运站,简单自我介绍后,她转身带领同学走进捷运站旁的小巷,待学生从窄巷中一个一个钻出来,她接着说:「刚刚经过的巷子就是以前的庙埕,也是说书、表演歌仔戏的地方⋯⋯」
 
偶尔,学生的闲聊飘进陈德君耳里,也能成为她的导览教材,「刚刚有同学提到这边有很多内衣店,这区其实就是以前的妇孺衣服区。」不错过任何的空挡,连等红灯的间隔都成为上课时间。随意走过的街道,陈德君也会随口介绍几家不知名的好店。
 
然而她话锋一转:「大家可能觉得介绍这些景点和小吃很自然,但其实对台湾人来说并不容易,因为很多人不熟悉自己的家乡。」

万华社区小学负责人陈德君,带领学生参观新富町文化市场。陈德君也有参与此处的改建,十分熟悉建筑的设计和与建商交涉的过程。陈湘瑾摄

万华社区小学并不是一间小学,而是社区规划师陈德君为了让更多人认识「万华社区」所成立的品牌。透过课程和导览的方式教育民众,进而推动公民共同参与社区营造。

「社区营造就是由下而上,让社区居民讨论想做的事情、想过的生活,大家才会开心。」谈到社区营造时,总能侃侃而谈的陈德君,20年前就读台大城乡所时,因为一次专题进入万华糖廍文化园区,与当地草根力量投入老旧街区的再生活动,更被当地居民称为「糖廍的女儿」,之后以社区规划师的身份一路做到现在。
 
20年的社区规划职涯,陈德君参与了万华林宅、和平青草园等计画。参与公共事务的过程中,她发现许多公共事务多以大人为主,很少有小孩讨论的空间。「以糖廍文化园区的甘蔗季来说,比较没有设计小孩的活动。」

课程设计带学生到庙前品茶,虽然学生一开始吵着要冷气,但是到后面都能静下心来品茶、体验活动。万华社区小学提供

于是她教育结合社区,成立「万华社区小学」,从幼稚园到大学、甚至银发族,都是小学招生的对象,依照不同年龄设计课程,目的是要让更多人认识万华、培养人文素养、养成团队合作的能力。

陈德君以万华为教材,设计不同年龄层的课程。低年级的学生,先利用五感认识社区,使用双手环抱老树、到庙前的大树下品茶;中年级带入时间感,讲述万华地的历史故事;高年级学习地图等工具在社区中走读;国高中之后,整合过去课程,在社区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陈德君对于五感的重视,来自于她在研究所的训练。当年城乡所的夏铸九老师,让她发现建筑中充满感官体验,「夏老师当时带我们去板桥林家花园上课,他可以花三十分钟讲一个美人靠。」陈德君笑着说。

陈德君带着小朋友到糖廍做活动,不同年纪的学生要彼此合作。万华社区小学提供

社区规划怎么上?「社区规划其实就是一种团队合作,透过讨论获得更好的生活共识。」

万华社区小学的课程采用小班混龄制,让学生运用各自学会的工具,向社区汲取经验。以「社区开店」课程来说,学生担任甘蔗饮料店店长,尝试在社区中向居民兜售产品,或是到服饰商圈访谈店家,了解万华过去的历史。「老社区的人情味能让小孩比较自在,我们不去限制他们,他们反而能看到更多。」

另一方面,学生在万华出没也扰动了当地居民。陈德君提到,当地生活多年的长辈对于周遭环境早已习以为常,不会因为人情味或文化价值而感到骄傲。「但如果孩子在这里成长得很好,也会到社区跟长辈问东问西,我想长辈也会很骄傲。」对于陈德君来说,她的行动不只是教育孩子,而是让社区居民无形之中也被潜移默化。

她举2016年的万华双子星大楼为例。建商未跟居民充分讨论后,在康定路、艋舺大道交岔口上架设空桥,当地南万华土生土长的年轻人,在社群网路串连后,找上顶硕里里长,再经由顶硕里里长拉其他里长签署连署书,要求更改空桥设计。
 
陈德君观察,居民跟里长之间的意见会如此一致,是因为许多人对于万华开阔的天空情有独钟,不论是拍摄朝阳或晚霞,都让社区居民对于天空、对于这个社区产生认同感,这样的认同感也成为居民的学习动机。「事情一开始居民不知道怎么改变,但现就知道要找里长反应,怎么抗议、行动,这些都是学来的。」
 
从未当过正式教师的陈德君,她的职涯早已经将社区与教育结合在一起,「我认为在做社区营造、众人之事之前,应该是先做个人的教育。」

陈德君在万华社区小学工作室,工作室架子上摆着许多与万华相关的文宣。陈湘瑾摄

对陈德君来说,教育让个人更认识社会,也认识自己的能力,对于社区营造来说,是如同打地基的存在。社区营造,就是集有素养的个人所形成的众人,共同关心自己身处的土地与公共议题。「没有对的个人、哪里来对的众人。」陈德君这样下了结论。

相关问答
东方里有个女的眼睛两种颜色的还带把伞的,叫社么?
1个回答2023-01-08 03:58
小伞…是个伞妖怪…
蓝鲸的眼睛出版社
1个回答2024-02-18 10:44
有三家 中国福利会出版社 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 新世纪出版社 作者:冰波
2019年9月22号德云社新街口是哪个队演出,谢谢
1个回答2022-06-07 03:27
二队啊,下午场和晚场
2019德云社纲丝节谁有?
3个回答2022-06-03 03:02
2019年德云社的钢丝节,郭德纲去参加了
德云社的创建者是谁?
3个回答2022-11-21 09:35
德云社的创作者是郭德纲,就是因为他创作了德云社之后,收了很多的徒弟,才能够将德云社现在发展的这么好。
德云社创始人有谁
2个回答2022-12-22 03:26
郭德纲、张文顺和李菁,刚开始就他们三个
德云社谁创立的
1个回答2022-08-09 23:10
郭德纲,李青。张文顺
如果给你100万换你一只眼睛你愿意吗?
1个回答2023-02-27 12:12
美元的话,可以。
文学社的社团活动有哪些?要创意啊
1个回答2024-05-29 11:54
我在我们学校办了个文学社,至今也有将近3年了。我认为活动不在乎形式如何,而在于是否真的能够让大家通过社团活动去交流文学,而文学社正提供这样一个平台。至于活动内容可以几位骨干成员一起讨论得出最适合的活动...
全文
德云社哪一年创办的
1个回答2022-12-28 17:43
成立于1995年。曾经名为北京相声大会,2003年更名为德云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