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过了一次大理白族的「中元」节,感受到了中原早已佚失的节日“隆重感”?

2023-11-26 09:32

1个回答

我们过了一次大理白族的「中元」节,感受到了中原早已佚失的节日“隆重感”。

农历七月十六(8月23日),祖先们归去的第一天。下午三点,剑川古城本来阴沉的天色更加暗淡,八月的雨本就没有定性,少时便疾风骤雨。

有拿着纸扇附庸风雅的男孩大踏步往家赶,时不时又踮起脚尖,生怕脏了自己的小白鞋。窗外,雨下得愈发不可收拾,雨珠砸在伽蓝石桥上,本来无一物的桥面更是脱尘,仿佛这世界的喧闹尽与它无关。

雨中,桥头并未燃烬的香火、纸钱都已斑驳流离、面目全非,其中大部分灰烬都由水流裹挟,带着燃烧者的祝福,捎去另一个未知的世界。

▲雨前的伽蓝桥〔摄影:有分〕

▲雨后的伽蓝桥〔摄影:有分〕

男孩自言自语道:“这中元节可真会挑时候呢!”

是呀,此时正逢雨季,在中元节之前,剑川已连续降雨12天,十三至十五则连晴了3天,没给“抓住雨天抓住阴天就想哭”的儿孙们任何发挥的机会。在此之前,这片诸神环顾的净土上,人们早就虔敬地恭迎祖先亡灵的到来。

等待祖先

以前的剑川,秋七月朔至十四日,是亡灵的日子,至七月十四达到一个小高潮。七月十四称鬼节,或中元节。剑川的朋友们千叮咛万嘱咐,让我们不要出远门,在天黑之前早些回家,这是剑川民众几百年来虔诚遵守的节日禁忌。

▲七月十四的街道,人烟寥寥〔摄影:有分〕

但人算不如天算,我和Jean还是被锁在了门外,直到子时过了半饷才堪堪回家。仗着有佛经圣典相伴,我们大半夜行走在剑川廖无人烟的街头,俨然就像剑川“大门口的陌生人”。两人朝着人多的地方走,幸好没有遇到不速之客。

▲紧锁的大门〔摄影:有分〕

▲苦等才归的Mike〔摄影:有分〕

▲“不是我的佛经”〔摄影:有分〕

在百年前,剑川民众“祭先祖,荐时食,凡花菓蔬菜,争购新鲜之品,惟恐不获”。平时尚俭约之家,也会力求丰盛。

剑川白族比例很高,占到了70%以上。当地有着较强的民间信仰之风,在今天也没有衰减的趋势。参加民间活动的,以中、老年人为主,但年轻人在此风气影响下,也有所参与。

在今天,“七月十四是跟火把节一样重要的节日,甚至更为隆重”,剑川白族朋友说。

对于平头百姓来说,这是一年秋收前的农闲时节,大家有充裕的时间和丰收的作物筹备盛会。出现在供桌上的玉米、青毛豆、梨、石榴都是这个季节的时令果蔬。

▲丰盛的糕点及果盘“供奉”〔摄影:Jean.G〕

剑川的“七月十四”,当地人称qiwaxzilxi,节期不长,包括七月十四、十五两天。

一般情况下,在七月十四之前的一个赶集日(集市一周一次,固定在周日),白子白女们会相约出行,购买纸钱香烛、包袱、金银纸、元宝、寒衣、瓜果、祭牲等节日用品。这种热闹景象会一直持续到中元节前夕。

与此同时,这几天家家户户都用纸钱和包袱,按照三代祖先的数量,给每一个祖先都糊制一个冥财包袱。糊制好后,要写明烧包者(一般是男主人)与死者的关系称谓、死者姓名等具体信息。

▲烧包〔摄影:有分〕

通常,除了男方直系祖先外,人们也为去世的亲戚准备一些,在节前两三天亲人间互相赠送。如果双方距离过远,也可将死去亲戚的冥财包袱在自家焚化。

中元节一早,主妇们(一般情况下,剑川男人是不下厨的)就开始忙碌准备“八大碗”以及祭祀事宜,男人们则自觉遵守“不远行”的禁忌,在家里打下手。

而从迎神开始,小城的人们逐渐从平常的世俗生活进入到迎神的神圣状态中。在剑川,虔诚的人家七月初二便开始迎神,最晚七月十二也已经完成(迎神发生在双日)。

迎神回家后,每日三餐供奉,晚餐比较丰盛。在家里祭祀结束后,仍会“每样菜夹一点,燃上香,倒在路边”。与此同时,人们将冥财包袱、叠好的元宝供奉在堂屋或明堂内。此时,人们的心灵已经转入到了一个虔敬、“非常”的状态之中。

▲“给你吃供果”〔摄影:有分〕

同祖先吃顿“八大碗”

节日期间,每个家庭的保护神和祖先都会回来,他们平时在暗中庇佑着自己的子孙,理应受到礼待。

一般情况下,主妇们吃完早饭后便开始忙活。“今天是祖先们回家的日子,要给他们做‘八大碗’”。

准备“八大碗”会花去好几个小时,但最晚也会在下午三四点左右全部供上。“八大碗”费时费力,需要倾灌大量心力,但“不管合不合胃口、能否吃完,这八大碗都是必须做的,剑川各地都是如此”。有些人家多达十碗。

▲“八大碗”升级为十大碗〔摄影:有分〕

以前,“八大碗”至少包括红粬肉、排骨、粉丝、粉蒸鱼、酥肉、豆子(芸豆或青毛豆),其他如木耳豆腐则自由发挥。随着时代的变化,除了粉丝和豆子,其他都不再是必备品。

据白族老人说:“我们的祖先回去的时候要用粉丝当绳子将金银、衣物绑在马匹上,而豆子则是用来喂养马匹的。”这是对灵魂生活世界的一种构思,也是对茶马古道的一种象征还原。联系到剑川白族可能是羌人后裔的说法,很难不让人想起纳西族、摩梭族祖先迁徙故事。

在摩梭的族群中,保留了祖先从北到南,经过藏彝走廊来到永宁坝子的迁徙记忆。因此,在族人死亡之后,达巴为死者举行送魂仪式——韩摆舞,并扮演为死者引路的先锋队。此前已为死者准备好了便于赶路的穿孔布鞋。

▲达巴跳韩摆舞穿的皮盔甲〔摄影:有分〕

▲穿孔布鞋〔摄影:有分〕

送魂仪式结束后,要象征性地举行“洗马仪式”,并赞颂说:“你是百里挑一的良马,你跑得比雷声快,比燕子快,虎、豹也比不上你,你要驮着xx跑到斯布拉纳瓦。”

就笔者所见,七月十四的祭祀可以在堂屋,也可以在明堂,抑或在院内不朝向大门、面向“天井”的地方举行。一般没有方位的要求,但是地点却是因袭不变的。

白族通常将祖坛设置在房屋的二楼明间堂,这一天也要燃香烛、供奉供品,其中会有一盘玉米芽、麦芽。一般,会在芽儿丛间挖个小洞,以便在盂兰盆节这天安放烛灯。“若今年开始做玉米芽,第二年则不能中断,以后各年皆要做。”

▲麦芽〔摄影:有分〕

祭祀的供品奉在一张方桌上,一般至少包括:一杯酒、一杯茶、一盘糕点、两盘水果、三碗白饭、三双筷子、“八大碗”。制作好的冥财包袱、衣服、金银元宝也拿出来放在供桌的旁边(讲究的将其放在右边)。

▲一杯茶、一杯酒、一盘糕点、两盘水果的标准形制〔摄影:有分〕

怎样祭祀祖先?——吃饱了带着走

祭祀开始后,家里男女老少开始磕头祷告。一轮磕头结束,家里最重要的家长开始按照一定顺序念每一封包袱:

(正面) 报本追远/xxx(供奉者称谓及名讳) 恭逢/中元令节虔备金银冥财乙包/xxxxx(供奉者给对死者称谓及名讳)魂下/伏维/鉴纳/xxxx年七月十四日 叩具
(背面) 谨封

▲包袱〔摄影:有分〕

念诵过的包递进火盆里焚化,衣服、鞋子、元宝也第次浴火,直到全部化为灰烬,盖上一两片瓜叶以防止火星飞扬。至此,仪式才告一段落。

▲纸衣服〔摄影:有分〕

▲纸鞋〔摄影:有分〕

▲金银元宝〔摄影:有分〕

▲灰烬上的南瓜叶〔摄影:有分〕

整个过程,家里的孩子禁止打闹和玩笑,只能静静地看着。

▲祭祀中肃穆的一家人〔摄影:Jean.G〕

在烧包过程中,新故者最为重要。

事实上,死者在遭遇死亡打击的同时,也获得了一种新的特性。他原本生活在平凡世界的身体突然变得不平凡了,成为令人恐惧和害怕的东西,人们不敢碰它以防给自己带来危险。

祭祀完祖先后,还会在正门口焚化些许金银元宝、香、纸、衣服等,并将一碗水饭倒在路边,这就是路祭了。由于有些人家已经绝嗣,他们的祖先成了孤魂野鬼,在村里闲逛。为了尽量减少鬼魂带来的危害,对于村民来说,路祭是很有必要的。

▲路祭〔摄影:有分〕

▲路祭〔摄影:Jean.G〕

给鬼神享用的供品多为食品、钱,其目的是通过贿赂,以避免他们加害于人。“白族民间认为鬼和人一样喜欢大米,走夜路或露宿时将大米撒在周围,鬼就不会缠身。所以米既是食品,又是很好的‘护身物’。”

甚至,家庭主妇们由于距离过远,只能在夫家烧娘家先人的包时,大米也扮演重要的“护卫”角色。家庭主妇们往往把娘家人的包与夫家的分离开来,并用大米围一个圈,以避免被其他鬼魂欺凌、打扰。

▲辟邪的大米〔摄影:Jean.G〕

而不管是剑川城里,还是周边乡村,对倾倒灰烬都有习俗要求。一般情况下,他们将昨晚燃烬的余灰装在一个口袋里,就近倾入河流(村里人家更愿意倒进村外的河流)。灰烬随着河流,将金银元宝、衣服等供奉运送到鬼魂居住的地方。

▲村外的河流〔摄影:Jean.G〕

一盏河灯:一个孤独的灵魂

七月十五是盂兰盆节,在剑川还有热闹的放河灯活动。而正如周星所言,“灯的美丽,与它作为光明与温暖的象征、它的观赏性、以及它渲染的喜庆与红火的氛围等等都很有关联。从中国的民俗层面来说,似乎还应该有更深刻的缘由”。

▲放灯〔摄影:有分〕

盂兰盆节时,人们放河灯以超度亡灵,一盏灯代表着一个孤独的灵魂。佛经故事中,目连救母的故事肯定了中国主流生活中孜孜以求的理想:孝顺。

在这天,人们在观灯的同时,一则慰藉死者,表示孝心;同时也训导后代,宣扬孝道。

▲戏灯的儿童〔摄影:Jean.G〕

“灯”与“丁”作为一组谐音象征和隐喻,不可避免地在盂兰盆节也适用。盂兰盆节作为祖先回家的日子,这一天赏灯,实则观丁,即人看人;而灯会之热闹,大抵基于此。“人们彼此以灯好灯多而自夸,乃是在以丁好丁多而自夸”。

▲带有“努力”“加油”字样的灵魂河灯〔摄影:Jean.G〕

而河灯往往装饰有前日祭祖所用之玉米芽,可见河灯还有将祖先送走并照亮前程的意味。在白语(一般也称民家话)中,芽儿读作zanga,跟白语中“走啦,走啦“发音很像。

因此,他们也认为玉米芽实际上是在催促祖先快些离开,“时辰到了,该吃的、该喝的、该见的都做了,快些上路吧”。

▲玉米芽〔摄影:有分〕

对古城里的孩子们来说,放河灯活动自始至终都充满着欢乐。每一个小孩都带着一盏灯,彼此间争相斗玩,比试看谁家的灯大、灯亮、灯的造型奇特或灯的装饰精巧。

“如果说死亡是一个需要时间的过程,那么,他所带来的邪恶力量也是不能在短时间内就消失的。”赫尔兹所言非假。在剑川,新故者家属为其烧包时,新包往往个头较大,还会在包袱皮上注明“新故”二字。

人们祭祀死者的同时,也会一同祭祀民间信仰的神灵,这其中除了祈求“民间诸神护佑、爱惜新故者”外,恐惧也当占有相当的比重。而死亡时间越久,死者逐渐适应新世界的环境,它就不再那么危险。人们烧包时最关心三代以内的死者,应也有这样的考量。

在死者死去一段时间后,人们逐渐适应死者在这个世界的缺席,此后人们对死者的态度中厌恶的成分不再占主导地位,而代之以一种既信赖又敬畏的态度。

死者已逝,但也留恋这个有所牵挂的世界;生者自然也想瞧他们一瞧。生死相隔之所以可怕,就在于“我怕再也见你不到了”。怀着对神秘力量的恐惧,依然期待与亡灵重逢。站在人这边,这恐怕是生者对于亡灵最高的期盼。

▲人间不远〔摄影:Jean.G〕

相关问答
早安隆回的隆回是指什么?
1个回答2023-09-01 11:15
湖南邵阳的隆回县
早安隆回里的隆回是哪里
1个回答2024-03-15 17:29
歌曲《早友者安隆回》中,隆回是湖南邵阳下辖隆回县的一个地名。《早安龙辉》的爆红,有些出乎龙辉和创作者的意料。《早安隆回》中的隆空基回县位于湖南省中部,是近代世界第一人魏源的故乡,人口130多万。也被国...
全文
早安隆回是隆回县吗
1个回答2024-01-26 00:52
《早安隆回》中的隆回是隆回县。 《早安隆回》是华语乐坛著名歌手袁树雄唱的一首原创音乐作品,歌曲有感于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对灿烂黎明到来的那种无限期盼,同时也是歌颂家乡、传递正能量的一首朗朗...
全文
早安隆回歌词叫什么?
1个回答2024-02-23 19:33
《早安隆回》歌词: 让我再深情的望着你,早安我的baby,你伴我迎接灿烂的曙光,迎接崭新的黎明。是你给我无穷的力量,勇敢的向前行,我要对你说声谢谢你,早安我的隆回。让我再深情的望着你,晚安我的b...
全文
歌曲早安隆回原唱
1个回答2024-02-23 21:52
歌曲《早安隆回》原唱是袁树雄。 《早安隆回》是由袁树雄作词作曲且演唱的一首歌曲。截至2022年12月28日,全网播放量突破100亿,同时飙升各大音乐网榜单首位。 《早安隆回》写于2020年。袁...
全文
早安隆回歌词大意
1个回答2024-02-29 05:33
《早安隆回》表达了对隆回的热爱。 歌词出自脍炙人口的歌曲《早安隆回》,表达了对隆回的热爱,隆回档拍物就像夜空中最亮的星。不但传递着正能量,同时歌颂着美丽行液的家乡,让人流连忘返,心潮澎湃。 《早...
全文
早安隆回是写给谁的
1个回答2024-03-08 15:04
早安隆回不是写给梅西的。 是袁树雄为自己的家乡隆回所作的一首歌。《早安隆回》创作于疫情期间,初衷是歌颂隆回人的向阳而生、不畏困难,寓意黎明后的重生。歌曲《早安隆回》的歌词并不华美,但唱起来朗朗上口...
全文
早安隆回的来历
1个回答2024-03-13 13:59
早安隆回的来历:《早安隆回》是由袁树雄作词作曲且演唱的一首歌曲。歌词里充满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对灿烂黎明到来的那种无限期盼,传递着正能量。《早安隆回》是由袁树雄作词作曲且演唱的一首歌曲。发行于20...
全文
早安隆回歌曲原唱
1个回答2024-03-06 01:07
《早安隆回》是由袁树雄作词作曲且演唱的一首歌曲。发行于2020年12月11日,收录于同名专辑《早安隆回》中。 《早安隆回》写于2020年。袁树雄说,写这首歌曲是深夜来的灵感,他先写下歌词,写歌词...
全文
早安隆回作者简介
1个回答2024-03-11 11:00
作者叫袁树雄,男,汉族,出生于湖南省邵阳市隆回县,毕业于湖南广播电视大学,中国内地原创歌手。 袁树雄的音乐之路是坎坷的,独自坚守着自己的音乐梦想。10年磨一剑,2005年签约天艺唱片并由公司投资...
全文
扫码下载APP
听书听课听播客,随时随地陪伴你
热门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