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与盾和鹬蚌相争的背景资料

2023-11-28 07:35

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各位大哥大姐帮帮忙
3个回答
矛与盾 矛与盾 《韩非子》
原文:
楚人有鬻(yù)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译文:
楚国有一个卖盾和卖矛的人。他夸耀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坚固无比,任何锋利的东西都穿不透它。”又夸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非常锋利,什么坚固的东西都能刺穿。”有人说:“如果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结果会怎么样呢?”那人张口结舌,一句话也答不上来。
注释:
1、矛:古代的一种兵器,在长柄的一端装有枪头。
2、盾:盾牌,古代作战时遮挡刀剑用。
3、鬻:卖。
4、誉:夸耀。
5、曰:说。
6、吾:我的。
7、陷:这里是穿透的意思 , 后面的就有刺的意思。
8、或:有人。
9、以:用。
10、子:您,对人的尊称。
11、何如:怎么样
12、应:回答。
13、利:锋利,锐利。
14、其:那个这里指卖矛和盾的那个人。
15、弗:不能。
16,之:语气作词 没有意识
中心思想:
《矛与盾》说的是一个人同时夸耀自己所卖的矛和盾,因自相抵触而不能自圆其说,告诫人们说话、办事要实事求是,不要言过其实,自相矛盾。 《矛与盾》的寓意是说话办事要说实话,办实事,不要违背了事物的客观规律,自己先说服不了自己;也比喻自己说话做事前后矛盾或抵触。 出自《韩非子·难一》。
作者介绍
韩非子(约公元前280—前233)即韩非。战国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是当时著名思想家荀卿的学生。韩非继承和发展了荀子的法家思想,吸取了他之前的法家学说,成为法家的集大成者。秦始皇十四年(公元前233年),因受李斯的谗害,被杀于秦。他的著作后人称作《韩非子》,现存55篇。他反对以血统为中心的等级制度,提倡“贵族”“民萌”(氓)平等;反对“用人唯亲”,提倡“用人唯贤”;反对儒家的“礼治”,提倡“法治”;同时还提出“术”(君主驾驭臣民的手段)和“势”(君主的权力)来和“法”相辅相成。
矛与盾是选之《韩非子》
矛与盾 矛与盾 《韩非子》
原文:
楚人有鬻(yù)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译文:
楚国有一个卖盾和卖矛的人。他夸耀自己的盾,说:“我的盾坚固无比,任何锋利的东西都穿不透它。”又夸耀自己的矛,说:“我的矛非常锋利,什么坚固的东西都能刺穿。”有人说:“如果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结果会怎么样呢?”那人张口结舌,一句话也答不上来。
注释:
1、矛:古代的一种兵器,在长柄的一端装有枪头。
2、盾:盾牌,古代作战时遮挡刀剑用。
3、鬻:卖。
4、誉:夸耀。
5、曰:说。
6、吾:我的。
7、陷:这里是穿透的意思 , 后面的就有刺的意思。
8、或:有人。
9、以:用。
10、子:您,对人的尊称。
11、何如:怎么样
12、应:回答。
13、利:锋利,锐利。
14、其:那个这里指卖矛和盾的那个人。
15、弗:不能。
16,之:语气作词 没有意识
中心思想:
《矛与盾》说的是一个人同时夸耀自己所卖的矛和盾,因自相抵触而不能自圆其说,告诫人们说话、办事要实事求是,不要言过其实,自相矛盾。 《矛与盾》的寓意是说话办事要说实话,办实事,不要违背了事物的客观规律,自己先说服不了自己;也比喻自己说话做事前后矛盾或抵触。 出自《韩非子·难一》。
作者介绍
韩非子(约公元前280—前233)即韩非。战国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是当时著名思想家荀卿的学生。韩非继承和发展了荀子的法家思想,吸取了他之前的法家学说,成为法家的集大成者。秦始皇十四年(公元前233年),因受李斯的谗害,被杀于秦。他的著作后人称作《韩非子》,现存55篇。他反对以血统为中心的等级制度,提倡“贵族”“民萌”(氓)平等;反对“用人唯亲”,提倡“用人唯贤”;反对儒家的“礼治”,提倡“法治”;同时还提出“术”(君主驾驭臣民的手段)和“势”(君主的权力)来和“法”相辅相成。
矛与盾的道理就是:
什麽事都不能夸大其词,使人感到漏洞百出。
相关问答
矛与盾 鹬蚌相争
1个回答2023-10-26 10:25
你问什么呀?补充!
矛与盾和鹬蚌相争你想到了什么成语
1个回答2024-03-05 22:24
自相矛盾和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你能用这两则寓言《矛与盾》和《鹬蚌相争》来解释矛盾吗?
1个回答2024-02-21 18:37
说话办事要实事求是,不要言过其实,自相矛盾。告诫人们做事要权衡得失,不要只想着对自己有利的一面,要相互谦让,退一步海阔天空,一味地相互钳制往往顾此失彼,让他人钻空子。
鹬蚌相争 鹬和蚌之间的矛盾是( )?最后的结果是( )?
1个回答2023-11-30 22:08
鹬蚌相争 鹬和蚌之间的矛盾是(互不相让,只会两败俱伤 ),最后的结果是(渔翁得利). 一只河蚌张开蚌壳,在河滩上晒太阳。有只鹬(yù)鸟,从河蚌身边走过,就伸嘴去啄河蚌的肉。河蚌急忙把两片壳合上,把鹬...
全文
鹬蚌相争感想读古文鹬蚌相争的感想.
1个回答2024-02-29 16:55
鹬蚌相争 赵且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曰:“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莫过甘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谓鹬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
全文
苏代讲述“鹬蚌相争”故事的历史背景是什么?
1个回答2024-03-15 15:35
翻译:当赵国将要攻打燕国时,著名说客苏代为了燕国的国家利益,挺身而出,去劝谏赵惠王,苏代用“鹬蚌相争,渔瓮得利”的故事,委婉地道出赵国攻打燕国可能给燕赵两国带来的巨大灾难,希望赵惠王审时度势,纵观战国...
全文
鹬蚌相争的寓意是什么意思鹬蚌相争鹬蚌的意思
1个回答2023-12-09 20:55
“鹬蚌相争”的寓意是:做事要权衡得失,不要只想着对自己有利的一面,要相互谦让。做人要学会忍让,否则两败俱伤只能让第三方得利。“鹬蚌相争”是汉语成语,出自《战国策·燕策》。《战国策·燕策》是记载辩士苏代...
全文
鹬蚌相争如果时光可以倒流故事可以重来鹬蚌说什么
1个回答2024-01-25 18:56
鹬蚌相争讲的 是:赵国将要讨伐燕国,苏代(战国时策士,纵横家苏秦的弟弟)替燕国游说赵惠文王,讲了如下的寓言故事:“我来的时候经过易水,恰好看到蚌出来晒太阳。鹬趁机啄蚌的肉,蚌把两扇介壳一闭就夹住了...
全文
成语“鹬蚌相争”中的鹬蚌两种动物,体内与外界气体交换的场所是( )
1个回答2024-01-18 18:39
鹬属于鸟类,鸟类的体内有许多气囊,这些气囊与肺相通,在飞行过程中吸气时,空气进入肺进行气体交换,同时一部分空气进入气囊暂时储存,呼气时,气囊中的气体又进入肺,在肺内进行气体交换,是双重呼吸方式;而河...
全文
《鹬蚌相争》这个故事中的蚌——鹬——渔翁,三者之间是因为什么而联系起来的?
1个回答2024-01-20 18:24
其中的联系只有两个字----利益 "鹬"要吃"蚌",就是想在"蚌"上得到利益, "蚌"不肯让"鹬"吃,所以夹住了"鹬"的长嘴,那是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 就在它们为了各自的利益而争得你死我活的时候,渔...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