貌似春秋战国时期,桃子系列典故 某臣子吃到个好桃,立即献给自己君主,其他臣子对君主进言,他把自己

2023-11-29 19:54

4个回答
是断袖分桃,卫灵公和弥子瑕的故事。
卫灵公也不是要用到弥子瑕,而是因为瑕是他的男宠……
这个典故是“分桃断袖”里的分桃,讲的是卫灵公和弥子瑕的故事,当然这只是韩非子编出来的一个寓言,历史上的还是一个较有作为的国君,而弥子瑕更是一代贤士,就是韩非子的这个寓言让二人身负恶名,因为有些人不求甚解,却喜欢拿着笑话当历史。
首先二桃杀三仕 不是这个典故。它出自《晏子春秋》是晏婴用的桃子计谋借景公的手杀了三位勇士。你说的这个典故成语是:余桃啖君。
意思是:比喻爱憎喜怒无常
出自《史记》中的《韩非子·说难》
讲的是弥子瑕是卫灵公的男宠。战国时期,卫君宠爱弥子瑕,一次弥的母亲生病,他偷偷驾驶卫君的车回家探望,卫君知道后没有按律砍足,夸他有孝心。
一天,他和卫灵公在果园游览。吃桃子觉得甜。没有吃完,就把剩下的半个给卫君吃。
卫君说:“多么爱我啊!不顾自己口味来给我吃。”
等到弥子瑕色衰爱弛时。得罪了卫君。
卫君说:“这人本来就曾假托君命私自驾驭我的车子,又曾经把吃剩的桃子给我吃。”
弥子瑕的德行和当初一样没有改变。
但以前被认为孝顺而后来却被治罪。
二桃杀三士不是这样的…
相关问答
君可不君臣不可不臣出处?
1个回答2024-03-12 04:36
出自《太史公自序》:“夫不通礼仪之旨,至于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夫君不君则犯,臣不臣则诛,父不父则无道,子不子则不孝.此四行者,天下之大过也.” 至于这句:君可以不君,臣不能不臣,可...
全文
君是君来臣是臣的典故
1个回答2024-02-03 08:20
君是君来臣是臣的典故: 齐景公问孔子如何才能治理好国家。孔子说:“君主要谨守君道,臣子要谨守臣道,父亲要尽父道,子要尽子道。”景公说:“讲得好呀!假若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即使有粮谷,...
全文
君君臣臣文言文翻译
1个回答2023-06-25 18:16
赞同一楼的!
君所谓可,而有否焉,臣献其否,以成其可.君所谓否,而有可焉,臣献其可,以去其否?
1个回答2024-02-23 00:19
此句话的意思为:建议可行的方法,废止不可行的方法。 臣下向君主进言,陈述哪些可行,哪些不可行,以成就可行的方法。 此句出自晏子对齐侯问,晏子对齐侯问是出自《左传》,由左丘明写的编年体事件。
君所谓可,而有否焉,臣献其否,以成其可.君所谓否,而有可焉,臣献其可,以去其否
1个回答2024-02-26 10:07
这句话的意思是:国君所说的适宜的事情如果有不正确的地方,臣子来告诉您它不正确的地方来成就它适宜的地方。您所说的不适应的事情如果有适宜的地方,我告诉您它适宜的地方来去掉它不正确的地方。 此句出自晏子...
全文
有是君则有是臣有是臣则足以相是君也说的是什么道理
1个回答2024-02-19 11:39
有是君则有是臣有是臣则足以相是君也说的道理是:君臣之间的相处法则,也就是互相尊重,你敬我一寸,我敬你一尺。贤明的君主总是懂得这个道理,所以待臣下如手足,臣下必把君主当腹心,以死相报。以上就是有是君则有...
全文
君所谓可,而有否焉,臣献其否,以成其可.君所谓否,而有可焉,臣献其可,以去其否
2个回答2022-12-19 12:25
你没有具体的问题,怎么回答。 翻译: 建议可行的方法,废止不可行的方法。 臣下向君主进言,陈述那些可行,那些不可行,以成就可行的方法,摒弃不可行的方法。后用“献可替否”指臣下向君主进谏,劝善规过,议...
全文
谁知道“臣杀君”又叫“臣弑君”的典故?
1个回答2024-02-16 09:11
是齐宣王和孟子吧 齐宣王问曰:“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曰:“臣弑其君,可乎?”曰:“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诸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
全文
谁知道“臣杀君”又叫“臣弑君”的典故?
1个回答2024-03-01 13:56
是齐宣王和孟子吧 齐宣王问曰:“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曰:“臣弑其君,可乎?”曰:“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诸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 ...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