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石河的历史渊由

2023-11-30 08:55

1个回答

自古以来,有关奇石河的民间传说和神话故事层出不穷。
相传古时漫水河四会威整镇流域多水患,某日,仙人罗隐云游至此,正逢漫水河水漫河堤,民不聊生,他决定治理漫水河的河患,解救百姓。玉皇大帝听罢罗隐的禀报后,下旨让他赶着一群神羊下凡,去治理河患。
罗隐赶着羊群飘然而至漫水河上,它发现一位身怀六甲的村妇在河边洗衣服,于是上前搭话。村妇不知其是何方神圣,吓得大声喊叫,神羊群也受到惊吓,纷纷跳入河中。罗隐见此情形灵机一动,拿出神笔往羊群一比划,只见跳入河中的神羊瞬间变成大大小小、奇形怪状的石头,铺满了河床。那些来不及跳下河的羊群,则变成了一堵石壁,抵挡住山洪。从此,漫水河的泥土大堤和河床变成了石堤、石河床,水患被根治,百姓可以安居乐业,奇石河的神话故事也流传至今。 奇石河奇特的地质结构也引起国内地质、地理专家的关注和考察。肇庆市七一九地质大队原总工程师凌井生经考察后,道出了奇石形成的秘密。
四会市威整镇奇石河的河床及其周边的地质结构十分特别,正好处在海西印支期、三叠纪期的重叠地带。后来,由于地壳运动,海西印支期的沉积岩被三叠纪期的石头挤压后,被河水冲到奇石河的河床,堆积起来。由于三叠纪期的沉积岩比较坚硬,而海西印支期沉积岩的石质由于已经半风化,石质没那么坚硬,经长时间摩擦后,变成千奇百怪的形状,以及壶穴。
所谓的壶穴,就是河床沉积岩上的石洞,壶穴又叫石臼。由于有些海西印支期的岩石留下两条石缝,三叠纪期的岩石被河水冲来以后,在留有石缝的岩石上冲击、旋转。经过至少百万年的不停冲击和旋转,形成了千奇百怪的石洞。

相关问答
清溪河的历史渊源
1个回答2024-03-12 07:41
早在4000多年前,人类刚刚从母系社会过渡到父系社会,就有一支西戎游牧部落在清溪河两岸定居。这里四面环山,气候温暖,山林茂密,青草丰盛,河水清甜,河岸两旁的川台地又可以耕种稻黍,确实是一块理想的生息...
全文
灵璧石的历史渊源
1个回答2023-11-07 11:57
宋人杜绾在《云林石谱》中汇载石品116种,灵璧石位居首位。“灵璧一石天下奇,声如青铜色如玉”,这是宋代诗人方岩对灵璧石发出的由衷赞叹。灵璧石的开发已有三四千年的历史,《尚书·禹贡》载“泗滨浮磬”;殷...
全文
深渊之渊怎么走?石中之石在哪里?
1个回答2023-06-04 10:51
  进入破碎深渊直走,前面有只传说中的转转虫,在它后面跑(被卷进去也无所谓),在绿色石头那个口进入破碎深渊核心区域,然后靠右走,右转,你就能看见任务所需的石头,交任务,然后接受[石中之石],原路返回,...
全文
石梁河镇的历史沿革
1个回答2024-05-08 01:28
民国北洋时期,北部属于赣榆县夹谷市(治欢墩),南部属于赣榆县太和市(治沙河) 。西部原南辰乡地区分属于郯城县与临沂县 。 该镇一带历史上曾隶属于赣榆县,抗日战争时期划入东海县,先后为磨山区、河南区...
全文
石头被河水冲走为什么要在上游?石头被河水冲?
1个回答2024-02-12 08:48
大石头落水后会沉在水底,水从上游流下来的时候会被大石头阻挡,在大石头的底部就会卷起一些水底的泥沙,时间长了,在石头的上游的方向就会形成个小坑,石狮子就向上游滚一下,久而久之,就到了上游去了
美德少年史书渊的故事
1个回答2024-01-28 18:31
 史书渊,女,16岁,苏州中学园区校学生。   史书渊阅读量惊人,涉猎广泛。熟练背诵200余首诗词,阅读近1500本各类书籍。在广泛的阅读中,她继承中华美德,养成优秀品格。   史书渊在英语上堪...
全文
南山的历史渊源
1个回答2024-03-09 23:30
蜀汉时,刘备曾在南山之上设置关隘。 常璩《华阳国志·巴志》:“ 禹娶於涂 ,辛壬癸甲而去,生子启呱呱啼不及视,三过其门而不入室,务在救时,今江州涂山是也,帝禹之庙铭存焉” 、“渝郡涂山,禹后家也”...
全文
花儿的历史渊源
1个回答2024-03-15 01:31
花儿其实是学术界的一种叫法,我们当地人叫做“漫花儿”,更准确地说叫“漫花”,由于当地发音多带“儿”音,所以“漫花”外人听起来就是“漫花儿”了。从叫法上就道出了“花儿”的关键在于“漫”,与我们常说的...
全文
中日两国有哪些历史渊源
1个回答2024-05-25 06:33
最早似乎葡萄牙开山鼻祖是卡斯蒂尔(莱昂看)的一个小领主,后来在反伊斯兰的收复失地战争中收复了今日葡萄牙北部随后开始独立化,后来在因亲眷关系多次介入西班牙诸国的争斗后最后取得宗主国同意而独立并收复了今天...
全文
新化山歌的历史渊源
1个回答2024-02-10 22:30
据专家考证,新化山歌起源于公元前3世纪以前的先秦,盛兴于7-13世纪(唐宋),流行于14-19世纪(明清)。新化是古梅山峒蛮的中心地带,10世纪前(宋代以前)为苗、瑶聚居地。至10-13世纪北宋开发...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