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实现社会与学校的公平?

2023-11-30 15:28

1个回答
一、教育管理者说:
教师是教育公平的践行者
市教育工会主席 乔向荣
教育是民生之基,事关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教育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的起点和基石,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客观要求和必然反映,是新时期教育改革发展的目标和任务。近年来,我们深入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加强行风建设,规范办学行为,科学、公平地配置教育资源,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和愿望,为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促进教育公平做了大量工作:继全面免除了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课本作业费后,今年又免除了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先后投入1760万元,对18所农村寄宿制学校进行“三建两改”,全面改善农村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大力实施城镇教师援助农村教育行动,鼓励城镇教师积极到偏远农村学校支教,要求城镇学校对口支援农村学校;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寄宿学生补助生活费,对贫困中职生、高中生进行助学金和公益金资助,对贫困大学生提供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
当然,维护和实现教育公平主要还是要体现在我们教师身上,教师才是教育公平的践行者与实施者。这就要求我们广大教师在实际教育教学中,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学生的全面发展,平等对待每一名学生,在顾全“大”局的时候不以家庭背景、智力水平、亲疏关系等为依据去划分学生;同时,也要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尊重学生人格尊严,因材施教,严慈相济,在顾全“小”局的时候放开思想包袱,尽可能为每一名不同的个体提供适合其个性发展的教育资源。这也就是说,“培优”是一种教育公平,“补差”更是一种教育公平,因为对弱势学生群体采取一些特殊的教育方式,将教育热情与力度适当向他们倾斜,不但有助于缩小“贫富”差距,体现社会对弱者的关怀,而且能使这些学生产生自信自爱自重等积极心态,为其人生观、价值观的正确树立产生积极影响。因此,从教育公平的角度来说,关爱后进生的意义要大于偏爱优等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使全体学生享受到“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天然成长之乐和“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般的灵性生活,这也是教育公平的理想境界和具体体现。

二、教师说:
积极转化后进生
吴都小学 张秀芳
教师的职业良心和职业道德要求我们对每一名学生都要同等对待,都要视为己出,不分厚薄,尤其在后进生的转化上,更是体现教育公平和彪炳教师人格的直接反映。同样,后进生更渴望得到老师的关爱,更渴望得到同学的认可,更渴望得到同等的教育。因此,作为教师,维护和实现教育公平的一个具体体现就是积极转化后进生。
一是用爱心去温暖后进生。由于种种原因,后进生往往对教师有疑惧心理和对立情绪,对老师时时戒备,处处设防。只有消除师生之间的情感障碍,学生那紧闭的心扉才可能向教师敞开。而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就要给予他们更多的温暖和关心,用师爱去融化他们心灵的坚冰,点燃他们心中的自尊和进取的火花,引导他们一步步上进。
二是用集体去帮助后进生。应充分发挥班级的集体作用,引导身边的同学去帮助后进生。作为同学,他们与后进生有着更多的共同语言,平时接触的机会也较多,看法更容易被后进生所理解和接受。于是,他们与后进生互相帮助,携手共进,团结合作,往往在转化后进生上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是用期望去改变后进生。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发现了一个有趣的心理规律:对他人的期待会产生一中难以觉察的巨大力量,暗中吸引和推动着被期待者朝向期望的方向发展。同样,教师也可对后进生抱有积极的期望,在平时的各种交往中有意无意地通过各种态度、表情与行动方式将这种暗含的期待微妙地传递给他。当学生获得期望的信息后,就可能产生鼓励性的效应,从而朝向教师期望的方向发展。

普通班呼唤公平
新庙中学 王治银
所谓普通班,就是将经过层层考试筛选下来的学生所编的班级。教育本是面向全体学生,讲究公平,但是普通班一设,优劣立明,胜负已显,公平顿失!
首先是师资。普通班的老师心中本有不平,再加上学生基础差、学风不佳,教起来自然没劲,正所谓“付出了却不一定有回报”。于是,普通班的教学就成了得过且过,敷衍了事。至于成绩自然由领导们的焦点——实验班等去争。这种观点一旦形成,普通班的老师就成了维持会长,只要班上不出事,那就“你好,我好,大家好”。
其次是学生。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何况是正在成长发展中的学生呢?现在硬性将他们分成三六九等,教育就大大不公平!普通班的学生开始就在心里上输人一截,自卑感陡增,自信心降至零点。他们总认为自己是差生,再怎么努力,也考不上高中,更遑论重点高中!出路要么是上职校,要么是进入社会。于是大家上起课来心不在焉,漫不经心。睡觉的、听歌的、看小说的……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迟到、早退、逃学、旷课,更是家常便饭,到了考试就来应付一下,至于分数就彻底麻木了,真是“怎一个“混”字了得”!
由此可见,普通班一设,教育公平顿失!虽然增加了重高的人数,但失去的却更多。要知道普通班的学生占绝对多数,而将来的社会将有更多的普通者去建设。长此以往,国民的整体素质怎能提高?教育公平怎能彰显?因此,教育呼唤公平,普通班更呼唤教育公平!

重点班也不轻松
太和中学 李名发
学校办重点班的目的就是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多出“优等生”,从而提高学校办学效益和办学声誉,但其实重点班的老师、学生以及校长都不轻松。
一是苦了校长。作为学校校长,心里其实也清楚:要让所有学生都有公平接受教育的机会。但是,当前衡量一所学校政绩唯一的标准是:升入重点学校学生数的多寡。社会以此对学校进行评价,政府按此对学校和教师进行奖励,于是乎它像一只无形之手,左右着学校,逼着校长只有将所有成绩优秀的学生集中一起,编成重点班,千方百计,千锤百炼,以提高学生成绩。
二是苦了教师。当重点班的教师,虽然表面上“无尚光荣”,但面对下达的升学指标,那是如牛负重,如履薄冰。领导施压,家长叮查,全天候呵护,唯恐不周;检测,练习,高密度的课时上课,累得人喘不过气来。完成指标是如释重负,没有达标是前功尽弃,真是是殚精力竭,苦不堪言。
三是苦了学生。分到重点班的学生虽然都是带着荣誉进去的,但也不快乐。他们往往因学校、老师、家长的期望过高,而造成了一种无形的心理压力,易形成一种焦虑心理。每天上十多节课,吃完饭就一头扎进书山题海中。“花朵”过早地被分数紧紧套牢,于是失去了自身的灵性和创造性,很容易形成高分低能儿。

让教师流动起来
五里墩小学 夏文杰
多年来,政府坚持对重点学校的“重点投入”,使他们硬件建设先进,师资力量较强,教学效益明显;而非重点学校、薄弱学校待遇差,留不住人或者人浮于事,教育效果自然就可想而知。现在的一对夫妻一个孩子,许多人宁可挤破头也要找关系、花钱到好的学校去,为的是投身到名师门下,使得重点学校又可以通过总量不菲的借读费进一步提高教师待遇和教学条件,致使强者愈强,弱者更弱,教育严重不公平。
要改变这种状况,我认为,可以让老师有针对、有计划、有目的地流动起来,促进师资力量均衡发展。比如以区或者街办为单位,在义务教育阶段,打破小学与小学、初中与初中之间的界限,所有的老师都流动起来,那里需要就往哪里流动。稀缺的英语、科学、音乐、体育、美术专职老师更是要流动起来,可以在两个或者几个学校同时带课。名师在流动中,要发挥名师效应,流动到一处,带动一处老师的专业化发展。而薄弱学校的老师则可以流动到条件较好的学校,在有利的教研条件下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和教研水平,而教师的工资和津贴都相对统一,这样师资力量就基本可以均衡发展,也可以极大促进教育公平了。

三、学生说:
不以成绩排座位
鄂州高中一(10)班 汪隽逸
现在,许多学校 “流行”着这么一条规则:每次考试后,按成绩由好到差依次点座位。老师还振振有词,认为这是民主的办法。实际上,这种做法是很不公平的。成绩好的学生选到好的座位,更加有利于听课;而成绩差的学生只能挑别人挑剩的座位,可能已经超出了老师的注意范围,学习愈加困难,成绩也可能越来越差。久而久之,必将成为一个恶性循环。因此,这种按成绩排座位的行为,是极为不负责、极不公平的教育行为。
然而,这种不公平的行为却似乎有其存在的道理,因为学校需要一批“高分人才”来提高自己的知名度,老师需要高分学生来为自己赢得声誉。一个能考高分的学生就像“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般的诱人,而学困生则让人惟恐避之不及,也难怪学校和老师们将优生当个宝,差生当根草了。
众所周知,学校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每个学生都受到良好的教育,从而实现国家的强盛。人们常常把老师比作园丁,但一个优秀的园丁应该是让整个花园都生机盎然,而不是在一片焦土之中,长出几朵所谓娇艳的花来。同样,打破“以成绩排座位”的行为,实际上就是我们教师在尊重每个学生受教育的权利,遵循教育的规律,维护教育的公平。因此,我认为,学校和老师应该重新审视自己,正确认识学校存在的真正意义和自身的职业使命,从而在本质上维护和实现教育公平。

四、家长说:
禁止按关系分班
鲁有文 卢琛(卢湾小学)
近几年,有些学校悄然兴起一种特殊的分班形式——根据“关系”进行分班。也就是学校在入学分班时,有意将所有关系户的子女分配到同一个班级,安排实力最强的老师执教,配置最先进的教学资源。对此,学校也有苦衷:学校的发展离不开社会各部门,尤其是相关职能部门的支持,为了顾及学校的利益,只能投桃报李,在分班上保证这些关系户子女享有优质的教学环境。
然而,有关系的家长毕竟只有一小部分,没有关系的家长占大多数。这些没关系的家长也期盼子女能成龙成凤,期盼子女能享受优质的教育资源,但学校优质资源的短缺致使他们望之兴叹。同样,学校这种按“关系”分班乃是鼠目寸光,固步自封,因为学校始终考虑的是少数学生、少数家长的所谓利益,没有营造一种公平合理的教育氛围,终究将失去更多的支持,损害其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到头来得不偿失。
尽管学校按“关系”分班有些无奈的成分,但此举却是剥夺了大部分学生享受公平教育的权利,违背了教育的宗旨,助长了社会不正之风,因此,为了保证每个学生享有同等教育的权利,维护和实现教育公平,必须严格禁止这种按 “关系”分班的行为,堵住这个教育腐败的滋生渠道,建立 和完善合理、公平、公正的分班制度。

电脑派位不可取
邵新树(梁新屋小学)
自从国家取消“小升初”考试,实行电脑派位后,学生的“优秀”已不再是择校的优势,要想进入好中学,有三个办法:一是靠关系,二是交钱,三是各种特长证书,但还得看学校认不认。于是,每年秋季开学时,不少学生家长就为子女的择校而奔波,希望通过关系不参加电脑派位,把自己的孩子能送入重点学校;有的即使派到普通学校,也会千方百计转出来,到名校、重点校借读,尽管要交纳数千乃至上万元的择校费,但家长们仍趋之若鹜。
这样,学生选择重点学校是通过金钱和权利来实现的,极大违背了教育公平。对此,我认为还是通过考试选择才相对公平。当辖区缺乏优质教育资源或辖区优质教育资源无法满足辖区内学生就近入学的需求时,电脑派位根本限制不了拥有权力或金钱的人,反而给孩子们上了人生教育的负面一课:你主宰不了自己。所以,在坚持就近入学的前提下,根据考试成绩入学,就显得相对公平并具有激励性质。
诚然,依据考试分数来分配稀缺的教育资源,尽管有诸多缺陷,但至少还包含了个体的努力。现在教育部门实行“电脑派位”等政策的初衷是好的,是为了保证教育公平。但由于教育水平的不均衡,仅靠抽签、电脑派位是无法保证教育的公平,教学质量差异导致不同的升学率,这就使得家长和学生们争得头破血流都要拼命往名校挤。因此,要实现教育的公平,只有使教育资源均衡化,逐步消除择校现象。当然,这还任重而道远,目前来说,还是应该取消电脑派位,以考试成绩来决定学生的学校选择。

五、社会人士说:
城市应反哺农村
凤凰街办 祝贵平 熊鹏志
如今,由于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使得城市教育资源相对丰富,而农村教育基础条件较差,同时师资力量也相对薄弱。随着人们对知识、对教育的日益重视,大量地农村家长争先恐后地把自己的子女送到城市接受教育,于是产生了“一学难求”的局面,出现了上学难、上学贵的现象,也引发了众多家长齐声呼吁要实现教育公平。要解决这个问题,我认为应大力实施城市反哺农村,加大农村教育投入,提高农村师资力量。
首先,应科学规划,循序渐进,将城市丰富教育资源有针对、有步骤向农村倾斜,将城市教育经费有计划、有目的向农村投入,提高农村办学条件,改善农村办学环境,促使广大农村孩子也能享受到与城里孩子相同的教育资源,能享受到充分的教育公平。
其次,应加大培训力度,全面提高农村师资力量。我们经常听到这样一句话——大学者非大楼也,而是大师也!也就是说,要解决城乡教育不公平问题,还应注重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目前,绝大部分优秀教师、学科带头人都集中在城市,使得农村孩子在接受教育的起点上就输给了城市孩子。对此,我们在加强城市教师下乡支教、农村教师进城培训的同时,还应积极引导和鼓励大学毕业生到农村任教,增强农村教师队伍力量,尤其是对偏远学校和薄弱学科,如英语、计算机等,更要出台相关政策,解决他们后顾之忧,让他们“进得来、留得住、教得好”,继而从源头上提高农村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关注农民工子女
市水利局 张文耀
农民工干着最繁重甚至是最危险的、城里人不愿意干的工作,拿着低廉的工资,为我们的城市化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他们最朴实的愿望就是通过家庭条件的改善来使子女获得更好的学习和发展机会。但是,由于他们为生活所迫,早出晚归,工资低廉,租住简陋、嘈杂的房屋,无暇顾及子女的生活环境和学习环境,任孩子放任自流和自由散漫。
正因为这样,农民工子女也给教师的教育和管理增加了很大的负担,如果我们教师再对他们漠不关心,有失公平,就容易使他们产生心理偏离,导致人格发生变化,产生抵触情绪和厌学情绪,甚至干脆逃学、浪迹街头,社会上就会出现一批在歧视和排挤中长大的“二等公民”。因此,教育的责任与使命让学校不能拒绝这些应该和城区学生拥有同一片蓝天的孩子们。首先,学校和老师要敞开胸怀、宽容接纳,对他们一视同仁、平等对待,让他们融入到学校教育的群体中来,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其次,在实际教育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农民工子女朴实、勤奋、吃苦的优良品质,积极疏导,创造条件,建立自信,扬长避短,让他们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在内心深处感受到老师的爱心,感受到同学的真情,抬起头,挺起胸,健康和谐的学习成长。

六、专家说:
政府是第一责任人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周洪宇
教育公平是指每个社会成员在享受公共教育资源时受到公正和平等的对待。教育公平包括教育机会公平、教育过程公平和教育质量公平。教育机会和教育过程的公平相对容易做到,但教育质量的公平,即让人人受到较高质量的教育,则不易做到。要做到这点,我的看法是:政府应树立“第一责任人”的意识。义务教育是纯公共产品,非义务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是半公共产品或准公共产品,这都是应该完全由(如前者)或多半由(如后者)政府所提供的。教育这个公共产品,受益者虽然主要是个人,但直接关系到民族的素质和国家的命运,关系到和谐社会的建设。因此政府是提供教育这个公共产品、实现教育公平的“第一责任人”。加大教育投入。教育投入是实现教育公平的基础。没有较大的教育投入,教育公平无法实现。我国的教育投入一直严重不足。国家财政性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很低。尽管我国政府在1993年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明确规定,国家财政性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在20世纪末要达到4%,但直到2003年,还只有3.28%。目前中央要下大决心确保本届政府任期内国家财政性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达到4%,力争在2010年前后接近4.5%。同时,各级地方政府也应严格按照我国《教育法》第55条的规定要求,教育投入应做到“三个增长”,即各级政府教育财政拨款的增长要高于同级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在校学生人均教育经费逐步增长,教师工资和学生人均公用经费逐步增长。人大要加强对同级政府落实教育经费“三个增长”的法律监督,以确保教育公平的实现。
相关问答
社社社社社every baby的歌名?
2个回答2023-09-12 04:20
crayon pop 的 bar bar bar
社区的成语社区的成语是什么
1个回答2024-01-20 17:15
社区的成语有:首善之区,区区之数,陈平宰社。 社区的成语有:区区此心,首善之区,区闻陬见。2:拼音是、shèqū。3:结构是、社(左右结构)区(半包围结构)。4:注音是、ㄕㄜ_ㄑㄨ。5:词性是、名词。...
全文
社戏中社意思
1个回答2024-02-17 19:01
就是指在社中进行的有关宗教、风俗的戏艺活动。
社会中社在词语中的意思?
1个回答2024-02-15 03:16
社会中社其实就是某些集体组织、某些服务性单位。而社会的意思就是以一定的物质生产活动为基础而相互联系的人类生活共同体,物质资料的生产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社区的词语社区的词语是什么
1个回答2024-02-26 08:37
社区的词语有:陈平宰社,区宇一清,鼠凭社贵。 社区的词语有:区宇一清,酒社诗坛,区闻陬见。2:结构是、社(左右结构)区(半包围结构)。3:词性是、名词。4:注音是、ㄕㄜ_ㄑㄨ。5:拼音是、shèqū。...
全文
社会中社的意思?
1个回答2024-02-08 19:21
社会社是一个网络用语,字面上的含义为形容对方很厉害,有着社会大哥霸气的气场,一般人都惹不起,并且也不敢惹,比较常见的用法是嘲讽一些比较喜欢放狠话的小年轻。"网络用语",即多在网络上流行的非正式语言...
全文
社区办事处的定位社区
1个回答2024-05-28 17:04
《社区办事处》定位社区,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让新闻服务生活,力求帮助居民解决实际困难,提供服务资讯,讲述社区人物故事,记录社区居民的日常生活,反映居民的精神面貌。为消除与居民的距离感,《社区办事...
全文
社稷中社的意思及与现代汉语中社的联系是什么
1个回答2024-02-10 05:55
语言是人类社会交流的工具。在社会的变迁中,语言随着交际的需要,意思也凳兆在发生着变化。古代汉语社稷中的社是土地神或者祭祀土地神的地方。可以说它是枣模租一个单音节词。而现代汉语中的社,已经成为一个单音节...
全文
热门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