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解我们内心的冲突》读书笔记

2023-12-03 00:42

1个回答
《化解我们内心的冲突》,作者是美国亚宾泽协会,九州出版社2020年12月出版,11.3万字。

本书的第一版发行于2006年。从那时起,本书被翻译为近二十种语言,并在冲突解决领域长期畅销。

本书以故事的形式展开。故事开始于有各种问题的孩子和家长们,聚集到摩利亚野营地,这些孩子们身上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偷盗、逃学……展现着程度不一的叛逆,却都足以让父母们苦恼,但让人没有想到的是,这不仅仅是改变孩子们的生存集训,对于家长们,也经历了长达两天的“成长蜕变”。我们将跟随这些问题少年的家长们通过两天的座谈,像剥洋葱一样一层层深入冲突的内核,直面自己内心最初的冲动,学习如何去化解内心的冲突。

此书虽然是以解决“亲子”问题的故事为主线,但同时对亲密关系、职场行为,甚至国际战争都有所涉及,让我们更通透的理解世界,了解自己的内心,进而学会从生存之道、背叛自我、影响力金字塔三个方面了解冲突的真相,解决问题。

1.

我们常常认为,冲突是由单方面引发的,但事实上并非如此。在大多数的情况下,双方都是主动参与到其中,激化了矛盾,书中把这种行为称为“合谋”。“合谋”比“冲突”更加准确地表现出了其中主动参与的意味,也就是说,处于冲突中的人,都是参与者。

书中讲述了汉娜和阿维的一次小冲突:阿维要去看球赛,汉娜生气阿维不肯按计划去修草坪,阿维看球赛回来堵气半夜去修草坪,两人整晚都在怄气......。作者因此绘制了一张合谋图表:

1.她做 (坚持要他按照她说的做、抱怨、纠缠) → 2.他看待 (一件物品:苛刻、不讲理、唠叨)→ 3.他做 (抗议、不满地妥协)→ 4.她看待 (一件物品:自律、不善解人意、不成熟)

通过这样的冲突事例,我们会意识到合谋就是参与者主动激起他们本来在反抗的东西的一种冲突,冲突双方都开始刺激别人身上那些我们原本在谴责的特质,冲突因此升级。

2.

书中讲述了萨拉丁对待敌方阵营人员的故事。萨拉丁是他所处的那个时代最伟大的军事领袖,曾领导穆斯林抵抗势力于1187年从十字军手上夺回耶路撒冷。他对待敌人和同胞同样友善,如,他曾应一敌方阵营人员的恳请,派人去奴隶市场寻找她被偷的小孩,并保护她们回到敌方营地。又如,他曾同意在推罗的一位敌方将领的恳求,允许他去耶路撒冷,把他的妻子接到推罗;当这位敌方将领到了耶路撒冷,发现城内无人指挥保卫战,恳求萨拉丁允许他留下来带领人民抵抗萨拉丁的军队,萨拉丁不仅同意了,还派人把他的妻子安全护送到了推罗。又如,萨拉丁攻占耶路撒冷,严格命令手下人不准伤害任何一个基督徒,也不准抢走他们的任何财物,并宣布战败者还可以随时来耶路撒冷朝圣。

在故事之后,作者绘制出了萨拉丁的生存之道图解:

随即,作者对“生存之道”做了解释。“生存之道”的理论,由德国哲学家马丁·布伯最先提出。马丁·布伯认为:人类基本上有两种生存方式:我们可以在这个世界上把其他人视作人,或者把人视作物。他把这第一种生存之道称作‘我-你’之道,第二种则称为‘我-它’之道,并且他认为我们无时无刻不处在‘我-你’或‘我-它’关系中——将他人视作人或视作物。

萨拉丁攻占耶路撒冷和十字军攻占耶路撒冷的区别,说明了一点:任何行为,哪怕是像战争这样严酷的行为,也能用两种不同的方式实现。以萨拉丁的故事来说就是,夺走耶路撒冷其实有两条路:从人手中,或从物手中。

进而作者通过书中人物尤瑟夫说到:在发生冲突前,我们都会有一个选择----你是把对方看成是“人”,还是看作是“物”。作为人,每个人都有感觉,我们要尽可能地设身处地摆正心态,考虑对方。而作为“物”,就没有所谓的感觉一说,我们就可以任意发泄自身的情感了。作者让我们在做出任何选择之前,谨慎思考自己的“生存之道”,把其他人视为人,妥善处理自己与他人之间的关系,从而摆脱一触即发的“战争”。

3.

很多时候,我们明明知道某些事、某种做法是错的,却偏偏义无反顾地去做,结果必然引发了矛盾,或者是和别人的矛盾、或者是和自己的内心冲突。作者告诉我们,这是“自我背叛”,也就是在某个特定的时刻对自己的感受的背叛。

为什么会这样呢?书中给出了解释:一切的自我背叛行为,都源自于我们给自己的开脱,也就是常说的找借口。这些“借口”是我们的内心存在的选择方框,将我们禁锢在其中。

进行自我开脱,限制我们自由的方框有很多种。其中最常见的有四种:(1)高人一等;(2)理所当然;(3)重视他见;(4)低人一等。可能有人会涵盖多种。对待不同的事情,我们会选择不同的“借口”。

四种常见的选择方框图解如下:

4.

作者认为,我们每个人都要对自己的自我开脱的方框负责,对自己责怪他人的行为负责,同样我们也能靠自己摆脱它们。为此,作者提出了 ‘摆脱方框’程序 ,具体步骤如下:

1- 寻找方框的标志(怨恨、自我开脱、将别人概念化甚至妖魔化、常见的方框形式等)

2- 找到一个方框之外的地方(方框之外的人际关系、记忆、活动、地点等)

3- 以全新的角度审视当下的处境(也就是说,从方框之外的角度来审视)

4- 根据我所发现的东西行事;做我感觉自己应该做的事。

在书中,尤瑟夫讲述了他摆脱方框的详细过程和感受:

5.

不管是生存之道,还是选择背叛自我,它们都来自于我们内心中的一座塔——影响力金字塔。

在《化解我们内心的冲突》中,先是将它一分为二:纠正错误和帮助一切重回正轨。在解决冲突时,我们常常倾尽全力去纠正错误,改变别人,事实上,我们更应该做的是,努力让一切重回正轨。

影响力金字塔,从塔尖到塔底,讲的就是从处理差错到帮助一切重回正轨。具体来说,依次是纠正→教学&沟通→倾听&学习→建立良好关系→和其他具有影响力的人建立良好关系→走出方框/得到内心的和平

尤瑟夫以其经验讲述了金字塔教给他三个重要教训,正是这些教训让我们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应用它的公式:

教训1-应该多在金字塔中较低的层面上花费时间和功夫。

教训2-在金字塔中,解决其中一层的问题的方法永远能在下一层找到。

教训3-最终,我们在每个层面上的成功都取决于金字塔的最底层——我的生存之道。

这座金字塔的意思就是,我们应该多花点时间和精力来让一切重回正轨,而非处理差错。比如说,要是我们的孩子在发脾气,我们的另一半在生闷气,或者我们的同事在抱怨,去纠正他们的做法往往没什么用。就如书中尤瑟夫对卢说的那样,“无论他(卢的孩子)在这儿变得有多好,如果身为父母的你们还保持原样,那么就会重蹈覆辙”。换句话说,我们生活中的大部分问题其实都不能单靠处理差错、纠正它们就能解决。在完整认识到自己的内心行为和深层意识时,影响力金字塔想要教会我们的是:选择做萨拉丁,还是做“十字军”,其权利在我们。

6.

故事中的尤瑟夫面向所有家长所说最后一段话发人耳聩:

由于美国人的语言表达习惯和我们有很大的不同,同时因为文化差异,作者在书中所举的事例有的看似也不是很贴切,好在作者采用了讲故事的方式,相对于类似的心理学著作来说,还算是生动有趣、浅显易懂。说不定以后有时间,我还会把这本书翻出来重读一遍。

想起了书中提到的马丁·布伯,他的代表作《我和你》在我的书库中已“睡”了很久,每次我都只是翻个开头,就再也没有勇气“啃”下去。

读此书,也算对心理学经典著作的一次间接学习吧。

合上此书前,我想带走此书中的一句话:要想彻底地解决我们在工作中、在家里和在真正的战场上遇到的战争,我们必须要先结束我们心里的战争;虽然有些仗我们必须要打,但我们可以选择以一颗和平的内心来对待它们。
相关问答
南宋时期在简笔人物画方面有突出成就的是( )。
1个回答2024-01-23 20:05
A 解析: 梁楷,南宋人,代表作《李白行吟图》《泼墨仙人图》等。故选A。
儿童简笔画感恩怎么画?怎么将这一主题突显出来呢?
1个回答2024-01-27 21:38
亲您好儿童简笔画需要孩子自己发挥想象力来画的
为什么我的笔记本玩了一下子被尘封的故事会突然关机
1个回答2024-02-08 16:00
应该是笔记本散热不好,笔记本都有过热保护,达到一定温度,就自动关机。 首先,是不是你用电脑的地方,温度高,通风不好,使电脑散热不通畅。 再是,你笔记本是否使用很长时间了,笔记本内部太脏,是笔记本本身散...
全文
描写人物的小练笔,要突出人物性格
1个回答2024-05-12 05:02
描写人物是小学作文的必备基本写作之一,很多的家长都不知道怎样辅导小学作文的人物描写。其实任何的写作都有一定的技巧,在写记叙文的时候,人物和事件是分不开的,最关键的一步就是能够认清题目的要求。怎样写...
全文
华硕 笔记本 突然这样了?怎么办
1个回答2023-08-05 06:20
这是磁盘读取错误。
笔记本电脑突然没有系统了怎么回事
1个回答2022-12-14 19:03
是没哟丛硬盘启动吧
蜡笔小新睡梦大突击
1个回答2024-02-01 21:49
您好,在《小看影》这纲站有。 需要也是爱,被人需要也是被人爱。没有任何人需要你,也就没有任何人爱你了。 时间就是生命。奇怪的是,人人都爱惜生命, 这一时,植物在尽情的舒展着身姿,空气里充满着香味。
笔记本突然只有一边有声音
1个回答2023-02-27 02:22
请尝试以下方法: 1、确保扬声器左右平衡。打开“设置”-“系统”-“声音”,选择“设备属性”-“其它设备属性”,“级别”-“平衡” 2、更新下电脑的声卡驱动。右键桌面上的计算机图标选择属...
全文
文笔突然不好是什麽原因、
3个回答2023-08-10 11:04
这很正常 一个瓶颈期而已 需要学会调整自己控制自己 过了这段时间就会更好的 利用这段时间看看别人的东西 出去旅游一下什麽的 思路会开阔一些 一直没有改变 文字也会太过平淡无实际 这是一个转折也是一个历...
全文
热门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