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节 鹦鹉告事 开元天宝遗事文白对照附加评论版

2023-12-03 07:11

1个回答
  原文:

  21.鹦鹉告事:长安城中有豪民杨崇义者,家富数世,服玩之属,僭于王公。崇义妻刘氏,有国色,与邻舍儿李弇私通,情甚于夫,遂有意欲害崇义。忽一日,醉归寝于室中,刘氏与李弇同谋而害之,埋于枯井中。其时仆妾辈并无所觉,惟有鹦鹉一只在堂前架上。洎杀崇义之后,其妻却令童仆四散寻觅其夫,遂经府陈词,言其夫不归,窃虑为人所害。府县官吏,日夜捕贼,涉疑之人及童仆辈,经拷捶者百数人,莫究其弊。后来,(此处的标点与其它版本不同)县官等再诣崇义家检校,其架上鹦鹉,忽然声屈,县官遂取于臂上,因问其故。鹦鹉曰:“杀家主者,刘氏、李弇也。”官吏等遂执缚刘氏,(此处的标点与其它版本不同)及捕李弇,(此处的标点与其它版本不同)下狱,备招情款。府尹具事案奏闻,明皇叹讶久之。其刘氏、李弇依刑处死,封鹦鹉为绿衣使者,付后宫养喂。张说后为《绿衣使者传》,好事者传之。

  译文:长安城内有位名为杨崇义的富豪,他祖上几代人都很富有,收藏的服饰和玩赏的宝物,超越了达官贵人们所拥有的。杨崇义娶了刘氏为妻。刘氏有着倾国倾城的美色,与邻居的儿子李弇暗中通奸。刘氏对李弇的爱,已经超过了她与杨崇义之间的感情。于是,这两人萌发了杀害杨崇义的邪念。有一天,杨崇义忽然喝醉了酒,回家后就在卧室里睡着了,刘氏与李弇经过共同谋划后,将杨崇义杀害了,把他的尸体埋进了一个枯井之中。当时,家中的仆人们和婢妾们并没有察觉到这件事,唯有一只站在位于堂屋前方的鸟架上的鹦鹉目睹了凶案的过程。在谋杀了杨崇义之后,他的妻子却让家童们和仆人们四处寻找她的丈夫。在查无所获之后,刘氏到官府报案,说她的丈夫没有回家,估计是被别人杀害了。州府和郡县中的官吏,不分昼夜的捕捉凶犯,涉嫌犯罪的人以及杨崇义的家童们、仆人们都受到了审查,有一百多人被拷打和捶问,但还是没有追查出有价值的线索。后来,县令和官差们再次到杨崇义的家中摸排核查,那个架子上的鹦鹉,忽然鸣冤叫屈,县令就把它从鸟架上取下,放到自己的手臂上,然后询问它喊冤的原因。鹦鹉说:“杀害我家主人的凶手,是刘氏和李弇啊。”于是,官吏们抓住了刘氏并把她捆绑了起来,紧接着逮捕了李弇,将这二人关进了监狱,他们全都招认了犯罪事实。长安府尹将这件事写成文案,然后向皇帝汇报。唐明皇感到非常惊奇,感叹了很久。如此一来,刘氏和李弇都被官府依照刑法处死,唐明皇封鹦鹉为绿衣使者,将它交给后宫中的侍女们喂养。张说在事后写了一篇《绿衣使者传》,对此事特别感兴趣的人将张说的这篇传记四处传扬。

  点评:为了看到《绿衣使者传》的原文,我查阅了很多资料——包括《张说文集》,可惜的是,还是一无所获。不过,除了《开元天宝遗事》这本书外,在明朝人程登吉编纂的《幼学琼林》一书中,也有上述案件的记载。

  自古以来,会说话的鹦鹉并不少见——从洪天贵福(洪秀全之子)亲自书写的自述中,我们可以得知,在拜上帝教教主的皇宫内,就有一只话很甜的青鹦鹉。原文如下:

  内有一青鹦鹉,所住是银笼,他会讲话。鹦鹉唱云:亚父山河,永永崽坐,永永阔阔扶崽坐。

  不过,这只鹦鹉说的是讨好主子的客家话。而在这篇《鹦鹉告事》的文章里,鹦鹉的表现更是令人称奇。经过仔细分析后,我们不难推测出,发生这件奇事的几种成因:

  第一种可能:文中的这只鹦鹉,无论是智商,还是人品,都是超过常人的。这只鹦鹉不仅能够学舌,而且可以顺利的表达出自己的心意,更能瞅准时机——早不说晚不说,而是在官差到家查访的紧要关头,说出实情。从唐明皇将这只鹦鹉交给后宫中的侍女们喂养的命令来看,唐明皇是认可这种推测的。

  但我认为这种推测的可能性不高,原因如下:

  首先,就算这只鹦鹉已经能够熟练的使用人类的语言来表达心中的思想,那它也必须先明白“凶杀”和“官差”的概念,而且还必须准确的分辨出来访人员的身份,才能做出文中的举动。对一只鸟来说,这个难度也太高了点。

  其次,根据原文的描述,刘氏与李弇是暗中通奸的。在杨家,知晓李弇姓名的人,除了一些见闻广博的家仆和杨崇义的亲友外,恐怕连杨崇义的侍女们都不得而知。但这只鹦鹉居然能准确的说出凶手的姓名——“杀家主者,刘氏、李弇也。”难道这只鹦鹉还在暗中对李弇进行过跟踪和调查吗?

  第三,如果这只鹦鹉真的洞悉人情世故,并且妙语连珠的话,那么,在它入宫以后,肯定还有更多的相关记载,但事实上并没有。

  所以,我认为,第一种推测的可能性最低。

  第二种可能:发生了超自然现象。杨家的鹦鹉之所以鸣冤叫屈,是因为杨崇义的鬼魂附身在鹦鹉的身上,借鹦鹉之口,向官差们说明真相。

  在现实中,当某些疑难案件迟迟不能被破获时,被害者的鬼魂就会给他的亲属或办案人员托梦——在鬼魂的指引下,破案的关键证据被迅速找到。

  这种事也并非孤例。我身边就有亡灵托梦的奇事:有一位亲友,她的丈夫刚刚去世。到了晚上,她经常梦见丈夫来到卧室,与她同寝,还时常与她聊天,直到鸡鸣时分,方才离去。这样的梦持续了好几个月,她非常害怕,在恐惧的驱使下,她来到丈夫的坟前,真诚祈祷——希望丈夫不要再来吓她了。直到有一天,她在梦中看到丈夫走向车站并对她挥手告别,最后登车离去,她才不再做这种梦了。

  但经过仔细思考,这种推测的可能性也不大——因为文中的鹦鹉并没有说出埋尸的地点。

  第三种可能:有几位忠心的仆人或侍女在无意中发现了杨崇义被害的真相。但他们清醒的意识到——杀害主人的两位凶手都拥有非凡的权势:一位是杨崇义的正妻,一位是杨崇义邻居的儿子——能与杨崇义这样的人结为邻居,那么,李弇家的实力也必定是非同小可的。如果直接报官,一来手上没有确凿的证据,贸然指认的话,很可能被这两位凶手及他们的保护伞冤枉甚至灭口。二来,就算这两位凶手被绳之以法了,但身处卑贱地位的他们也极可能在日后被凶手的亲友们打击报复。

  所以,这些家仆们只好在暗中训练鹦鹉,让它学会文中提到的那几句话。然后在官差们入室查访之前,把鹦鹉放在他们必然经过的道路旁。

  但考虑到这些仆人们的能量低微,加上身为凶手之一的刘氏是杨崇义的正妻,在杨崇义死后,直接掌握了杨家的人事任免权和财产监管权。所以,仆人们很难把这件事办理的如此稳妥、周密。更何况,官差们入室查访的时间和此次行动的路线,必然是事前保密的,这是仆人们无法预料到的。因此,第三种推测的可能性同样不大。

  第四种可能:刘氏与李弇暗中通奸的事虽然一直没有暴露,但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两人的暧昧关系被一些细心的人察觉出来了。既然杨家是个已经富了好几代的大家族,那么杨崇义的亲友一定众多。在杨崇义失踪后,知情人把刘氏与李弇的亲密行为偷偷的告诉了杨崇义的亲友。杨崇义的亲友们虽然对刘氏、李弇产生了强烈的怀疑,但缺乏足够的证据。

  从办案官员们高昂的积极性来看,杨家在官府中的朋友肯定不在少数,但这些官们既然能收受杨家的好处,肯定也从李弇家得到过不少油水。虽然办案的人员已经怀疑上了李弇,但碍于昔日的情面和李弇家的势力,不能明目张胆的直接逮捕李弇。于是,他们与杨崇义的亲友们经过周密的谋划后,才上演了这出双簧戏。

  所以,训练鹦鹉并把它安放在适当位置的人是杨崇义的亲友。那位将鹦鹉从架子上取下并放到手臂上问话的县令,必定与杨崇义的亲友们有着深厚的关系。

  综上所述,我个人认为第四种推测的可能性最大。
相关问答
鹦鹉鱼照片
1个回答2024-02-07 21:07
鹦鹉鱼(学名:Amphilophus)或称鹦嘴鱼,鹦鹉鱼,学名洛神颈鳍鱼,隆头鱼科的属类,俗称有鹦哥鱼、鹦嘴鱼、红楔鲷等,是生活在珊瑚礁中的热带鱼类。因其色彩艳丽,嘴型酷似鹦鹉嘴型而得名。另有一种由...
全文
鹦鹉鹦鹉鹦鹉
1个回答2024-03-01 01:59
鹦鹉的岁裤种告型类很多。他们袜雀猜也毛颜色,五颜六色的
最小的鹦鹉和最大的鹦鹉是?
3个回答2023-10-18 11:31
最或携腔大的鹦鹉是紫蓝金刚鹦鹉体长平均100厘米左右 最衫衫小的鹦鹉就是虎皮鹦鹉了,平均隐御10厘米左右
鹦鹉怎么写鹦鹉的作文二年级
1个回答2024-03-08 03:39
鹦鹉的作文的话,就可以从整个鹦鹉的一个习性以及鹦鹉的一些外貌特征以及品类来着手写作。 鹦鹉(拉丁学名:Psittaciformes,别名:鹦哥),鸟纲鹦形目动物,分布在温、亚热、热带的广大地域。鹦鹉...
全文
鹦鹉学舌这个成语告诉我们什么
1个回答2024-02-09 07:07
人云亦云 rén yún yì yún [释义] 云:说。人家怎么说;自己也跟着怎么说。指没有主见。 [语出] 金·蔡松年《槽声同彦高赋》诗:“槽床过竹春泉句;他日人云吾亦云。” [正音] 亦;...
全文
《鹦鹉与老牛》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1个回答2024-02-22 05:14
我们身边总会有一些只会说甜言蜜语而没有什么能力的人,这样的人往往会受到别人的喜爱,他们也会时刻炫耀也会得意洋洋.但是,这样的人只能得宠一时,不能得宠一世.因为,人要想真正立足,并不能靠说一口漂亮话,...
全文
鹦鹉灭火告诉我们什么?
1个回答2024-01-21 13:47
鹦鹉灭火有鹦鹉飞集他山,山中禽兽辄相爱重。鹦鹉自念虽乐,不可久也,便去。后数月,山中大火。鹦鹉遥见,便入水 沾羽,飞而洒之。天神言:“汝虽有志意,何足云也!”对曰:“虽知不能救,然尝侨是山,禽兽行善,...
全文
《鹦鹉与老牛》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1个回答2024-02-27 08:07
告诉我们不能好逸恶劳,要靠自己的本领来帮助自己,乞求别人的施舍,不如自己劳动
鹦鹉学舌的故事告诫我们一些什么道理?
1个回答2023-10-25 00:25
要有自己的思想
扫码下载APP
听书听课听播客,随时随地陪伴你
热门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