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由方仲永所想到的”为题,在课堂上即席发言,自己确定发言的角度和观点。

2023-12-04 04:50

4个回答
你自己搞定吧
练习说明

一 仔细阅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本题引导学生熟悉课文,理清文章脉络,把握作者观点。

1.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仲永生五年……其文理皆有可观者。”写方仲永幼年时天资过人,具有作诗才能;

第二阶段:“……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写十二三岁时的方仲永才能衰退,大不如前;

第三阶段:“又七年……泯然众人矣。”写方仲永又过七年后完全变成一个平庸之人。

2.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

从方仲永个人情况来看,原因是“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贪图小利,目光短浅,而“不使学”。从道理上来说,原因是作者在后面的议论中所认为的那样,方仲永“卒之为众人”,是因为“其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受到后天正常的教育。

3.最后一段的议论讲了什么道理?

本文借事说理,以方仲永的实例,说明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文章分两部分:叙事部分写方仲永幼年时天资过人,却因其父“不使学”而最终“泯然众人”,变得平庸无奇;议论部分则表明作者的看法,指出方仲永才能衰退是由于“受于人者不至”,强调了后天教育的重要。文章通过方仲永这一实例说明具有普遍借鉴意义的道理,给人以深长的思考。

二 熟读全文,参照以下示例,注意句中的停顿。

这是一道诵读训练题,重在培养学生掌握句中停顿的诵读能力,但也可以培养理解句意的能力。

1.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2.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3.余闻之也/久。

三 翻译下列句子,注意其中加线的词的意思。

这些句子中加点的词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用法特殊的(“奇”“宾客”“利”),一种是文言常用虚词(“于”)。

1.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奇:对……感到惊奇。宾客:以宾客之礼相待,把……当作宾客。

2.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利:认为……有利可图,把……看做有利可图。

3.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于:比。 于:被。

四 △以“由方仲永所想到的”为题,在课堂上即席发言,自己确定发言的角度和观点。

本题意在训练学生确立观察角度、从材料中提炼观点的能力,以及阐述观点的语言表达能力。要求发言中心明确,层次清楚,语言简练。限定时间,是要求迅速思考、快速组织语言。要启发学生从方仲永的事例中提炼观点,不拘一格。

第一阶段:“仲永生五年……其文理皆有可观者。”写方仲永幼年时天资过人,具有作诗才能;

第二阶段:“……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写十二三岁时的方仲永才能衰退,大不如前;

第三阶段:“又七年……泯然众人矣。”写方仲永又过七年后完全变成一个平庸之人。

2.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

从方仲永个人情况来看,原因是“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贪图小利,目光短浅,而“不使学”。从道理上来说,原因是作者在后面的议论中所认为的那样,方仲永“卒之为众人”,是因为“其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受到后天正常的教育。

3.最后一段的议论讲了什么道理?

本文借事说理,以方仲永的实例,说明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文章分两部分:叙事部分写方仲永幼年时天资过人,却因其父“不使学”而最终“泯然众人”,变得平庸无奇;议论部分则表明作者的看法,指出方仲永才能衰退是由于“受于人者不至”,强调了后天教育的重要。文章通过方仲永这一实例说明具有普遍借鉴意义的道理,给人以深长的思考。

二 熟读全文,参照以下示例,注意句中的停顿。

1.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2.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3.余闻之也/久。

三 翻译下列句子,注意其中加线的词的意思。

这些句子中加点的词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用法特殊的(“奇”“宾客”“利”),一种是文言常用虚词(“于”)。

1.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奇:对……感到惊奇。宾客:以宾客之礼相待,把……当作宾客。

2.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利:认为……有利可图,把……看做有利可图。

3.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于:比。 于:在。

四 △以“由方仲永所想到的”为题,在课堂上即席发言,自己确定发言的角度和观点。

习(或努力)有关
读完《伤仲永》这篇文章后,的确让我感到有些“伤”。仲永天生聪明、有才智,年纪小小就能作诗,但最后却得到“泯然众人”的结果。像方仲永那样的神童,如果从小就努力勤奋地学习,将来一定会成为举世闻名的才子,成为国家的栋梁。方仲永是天才,但即使是天才,也离不开后天的努力。否则,早晚都会出现“江郎才尽”的那一天。
天才方仲永为什么不能取得重大的成就呢?我觉得这是方仲永父亲的错,方仲永最终“泯然众人”,他要承担主要的责任。仲永的父亲贪图财富,在仲永年小的时候,每天带着他四处拜访,寻求利益,而不让他去学习,耽误了他学习的机会,白白荒废了一个天才的一生。这也告诉我们,作为父母的应该给子女最好的教育,而不应该着重与眼前的利益。
人们常说:“成功的人,往往不是最聪明的,而是勤奋的。”我们现在有这么好的学习条件,老师和家长对我们的学习又是那么重视,因此,我们没有任何理由不勤奋学习。青少年时期是学习最好的时机,我们要抓紧时间,学习更多的知识,千万不能“老大徒伤悲”。
第一篇:方仲永幼时天资聪慧,才思敏捷,成年后却变成普普通通的人,这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可以归纳方仲永的不思进取,其父的贪图小利,邻人的过度吹捧等。天资超群的人不学习尚且变得平庸,本来天资平庸的人如果不注重后天的学习,结果将更为严重。

方仲永之父贪图小利而剥夺孩子受教育的机会,致使一位天才终沦为平庸之人,不能让人扼腕叹息。当今社会,在我国许多地方,特别是贫困地区,一些适龄儿童没有接受过九年义务教育便失学了,有的是因为家庭贫困,有的是因为父母不重视子女的教育,致使孩子有厌学情绪。

作为长辈,应该有点远见,不能像方仲永之父贪图利益而剥夺孩子受教育的机会。九年义务教育是少年儿童应享有的权利,即使亲生父母也没有权利剥夺,父母有义务和责任让子女享受九年义务教育,所以,应对不重视子女教育的家长进行教育。

21世纪以来,党中央不断拨款到全国农村,使全国农村教育都实行免费,而且对贫困生还进行生活补贴,如果家长还像方仲永之父那样,叫孩子到外打工赚钱,只顾着眼前利益,那就是愚蠢,也辜负了政府的一腔热情。

同学们,大家都知道被誉为“发明大王”的爱迪生说过“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中国有句俗话叫做“一勤天下无难事”以及唐朝文学家韩愈也曾经说过“业精于勤荒于嬉”这些话都讲的是同一个道理,即学业方面的精深造诣来源于勤奋好学。遗憾的是方仲永和其父并未认识到这一点,自恃天才,结果沦为庸才的残局。

第二篇:王安石的<<伤仲永>>想必大家都略有索闻:方仲永5岁指物作诗立就,就像一个满腹经纶,才华横溢的诗人,可以和李杜相提并论,但是十二三岁时的能力却大不如前,到了二十岁时竟完全如同常人了.看见这样一个才子被淹没,敢问谁不为之痛心???而这一切都要归公于方仲永父亲的贪图小利,不为长远着想,不让方仲永接受正规的封建教育.如果方仲永接受了正规的封建教育,那么他将成为中国文坛上一颗耀眼的明珠,他的诗篇将被后人传送千古.如果方仲永接受了正规的封建教育它将不会像流星一般,只流下短暂的光辉,他昙花一现,让人们摇头叹息。但是天违人愿,方仲永只能庸碌一生无所作为,

  方仲永沦为众人,值得后人警惕,有了前车之鉴,我们不能重蹈覆辙,方仲永尚且沦为众人,如果我们不接受正规的后天教育那么我们将一事无成无所作为,试问这样的人如何在社会上生存?大如果我们接受了正规的后天教育,那么我们可能腰缠万贯,光宗耀祖,因此我们要加倍努力,不能让第二个方仲永在世上出现!
相关问答
翻译课文《伤仲永》
1个回答2024-03-20 13:00
我(王安石)听到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间,我随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里见到他,(他已经)十二三岁了。让(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再次到舅舅家,...
全文
《四个字》 老师:“有些同学在课堂最爱讲哪四个字?” 学生:“我不知道。” 老师:“完全正确。”
1个回答2024-03-16 18:45
"我不知道"一语双关,既可以表示学生真的不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也能表示学生经常不能回答老师的问题。显然能够引人发笑的是,学生的回答是真的不知道答案,而老师却理解成学生的正确解答。 不知道我说明白没有…...
全文
如何在课堂上引导学生从小树立正确的"三观
1个回答2024-01-20 17:42
不建议小孩子浪费这个时间,即学不到有用的知识,也无法积累文化。人,是需要“与时俱进的”,需要跟随时代发展的。三观未成熟时,刻意学习“传统文化”,容易造成错觉,对现实生活产生矛盾。 小孩子,最需要注...
全文
《伤仲永》这个经典故事主要能说明什么教育观点?
1个回答2024-02-07 23:37
主要有以下几个观点: 1、 后天学习很重要,比先天天赋重要 2、环境很重要 3、自身要好学 伤仲永的通达聪慧,是先天得到的。 他有天赋,比起力学而成的人要优秀得多;然而最终还是和沦落为平常人,那是...
全文
课文写的是神童方仲永的故事,为什么还要写到他的籍贯,家世?
1个回答2024-01-22 00:24
首先,神童也是人,必然有其来历,不是天上掉下来或者石头蹦出来的。更重要的是,他的家世令他能够在幼时被关注并扬名,当他成年后无才匹配其幼时神童之名,他的故事成为教育界典型案例。如果他是普通百姓家的子弟...
全文
物理课堂怎样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
1个回答2024-02-18 20:47
(1)教学导入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落实学生的情感态度价 值观。 (2)在课堂教学中注重体验策略,落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在课堂教学的评价中,落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4)在课堂教学中联系生活...
全文
观天宫课堂第三课有感
1个回答2024-06-06 17:24
随着神州飞天,心中的好奇被引发了出来,直到看了这节太空授课,才明白,原来心中对太空的向往,一直存在。以下是我整理的观天宫课堂第三课有感,希望可以提供给大家进行参考和借鉴。 观天宫...
全文
伤仲永的课文小结
1个回答2022-09-07 16:35
本文借事说理,以方仲永的实例,说明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文章分两部分:叙事部分写方仲永幼年时天资过人,却因其父“不使学”而最终“泯然众人”,变得平庸无奇;议论部分则表明作者的看法,指出方仲永才能衰退...
全文
如何用河北空中课堂确定学生听没听课?
1个回答2024-02-04 10:55
如何用河北空中课堂确定学生清明清课,这要看他在不在这就知道了。
伤仲永正确读法
1个回答2022-11-21 17:54
伤仲永 北宋朝(王安石)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
全文
扫码下载APP
听书听课听播客,随时随地陪伴你
热门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