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小儿辩日知识问答

2023-12-12 19:31

4个回答
两人有对有不对。
地球绕日公转轨道是一个接近正圆的椭圆,太阳位于椭圆轨道的一个焦点上,这样在一年内、乃至在一天内,日地距离都在不停的变化之中。

每年1月初,地球位于绕日公转轨道的近日点,日地距离达到最小值,约为1.471亿千米。
每年7月初,地球位于绕日公转轨道的远日点,日地距离达到最大值,约为1.521亿千米。

跟日地平均距离(1.496亿千米)相比,日地距离在一年之内的变化差值(0.05亿千米)几乎可以忽略不计。那么在一天内,日地距离的变化更是微不足道了。

如果非要把早晨和中午的日地距离作以比较的话,有人会认为中午的太阳会更近一些, 理由是,早晨太阳从地平线方向照过来,比中午的太阳远了一个地球半径的距离。
这种说法对不对呢,我们来分析一下。

从上面的数据可知,从1月份到7月份,半年的时间里,日地距离变化幅度达到500万千米(1.521亿千米减去1.471亿千米),每天内的变化值为2.7万千米,从早晨到中午大约6小时,为四分之一日,日地距离变化值约为6868千米,这个值已大于地球的半径。

如果地球正在向近日点运动,从早晨到中午,一方面确实近了一个地球半径左右的距离(6300多千米),另一方面经过四分之一日,日地距离也近了6868千米,两者叠加,中午离太阳更近了。

但如果地球正在向远日点运动,从早晨到中午,一方面从地球到太阳也近了一个地球半径左右的距离(6300多千米),可是另一方面经过四分之一日,日地距离却远了6868千米,两者叠加,中午离太阳就更远了。

因此到底是中午离太阳近,还是早晨离太阳近,就要看是哪一段时间了。
呵呵! 中午的近 清晨因为人们不自觉的就把地面上的物体当作参照物 所以太阳看起来比较大!
我们所处的北半球在夏季时,日地距离1.5亿千米;冬季时,日地距离稍短一些,约为1.47亿千米。但这是日地距离在半年里的变化。而在一天里,从早上到中午,地球在公转轨道上的位置变化很小。因此,早上的日地距离和中午的日地距离几乎是完全一样的。那么,为什么早上看到的太阳比中午看到的要大呢?这是因为早上太阳在地平线上,周围有一些山、树、房屋作为衬托,在这些较小的物体衬托下,太阳就显得大一些;而中午太阳以广阔的天空为背景,太阳就显得小了。可以做一个实验:把两个同样大小的物体,一个放在较小的物体中间,另一个放在较大的物体中间,这时就会感觉前一个物体比后一个大。

既然中午和早上太阳离我们几乎一样远,为什么中午的太阳使人们感受到热,而早上太阳却使人感受到没有中午的太阳热呢?这是因为早上太阳光斜射地面,光线分散,单位面积的地面上得到的太阳光热少;而且早上太阳光到达地面以前,在大气中穿过的距离长,被大气削弱得多,所以我们感受到早上太阳光是微弱的;到了中午,太阳升得最高,阳光照射角度在一日中最大,这时,射到地面的阳光集中,单位面积的地面上得到的太阳光热就多,而且太阳光到达地面以前,在大气层中穿过的距离比较短,被大气削弱得少,所以我们在中午感受到太阳光强,这就更使人感受到中午比早晨热多了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1),问其故(2)。
一儿曰:“我以(3)日始出时去(4)人近,而日中(5)时远也。”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6),及(7)日中,则(8)如盘盂(9),此不为(10)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11),及其日中如探汤(12),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13)也。两小儿笑曰:“孰(14)为汝(15)多知乎?”
(1)辩斗:辩论,争论。
(2)故:原因,缘故。
(3)以:以为,认为。
(4)去:离。
(5)日中:中午。
(6)车盖:古时车上的篷盖,像雨伞一样,呈圆形。
(7)及:到了。
(8)则:就。
(9)盂:一种装酒食的敞口器具。
(10)为:是。
(11)沧沧凉凉:阴阴冷冷,天气凉爽的样子。
(12)探汤:把手伸到热水里去。意思是天气很热。
(13)决:裁决,判断。
(14)孰:谁,哪个。
(15)汝:你。
《两小儿辩日》写作特点:
1、语言简洁,事中见理。
2、善于运用比喻。如写两小儿论辩“太阳远近”这一现象的时候,一方从视觉出发,用两个比喻“如车盖”、“如盘盂”,具体说明太阳形状的大小,结合“日初”和“日中”,就把结论的理由说清了;一方从感觉出发,以“如探汤”作比,结合“日初”和“日中”来说,也把理由说清了。由于作者善于用比喻,语言生动形象,颇有说服力,极易被人们理解和接受。
《两小儿辩日》参考译文:
孔子到东方游历,途中看见两个小孩在争论。就问他们在辩论什么。
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时距离人近,而正午时距离人远。”另一个小孩却认为太阳刚出来时离人远,而正午时离人近。
前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大得像车上的篷盖,等到正午时就像盘子碗口那样小, 这不正是远的显得小而近的显得大吗?”
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清清凉凉,等到正午时就热得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这不正是近的就觉得热,远的就觉得凉吗?”
孔子听了,不能判断谁是谁非。两个小孩嘲笑说:“谁说你多智慧呢?”
两小儿辩日参考译文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斗(1),问其故(2)。
一儿曰:“我以(3)日始出时去(4)人近,而日中(5)时远也。”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6),及(7)日中,则(8)如盘盂(9),此不为(10)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11),及其日中如探汤(12),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13)也。两小儿笑曰:“孰(14)为汝(15)多知乎?”
(1)辩斗:辩论,争论。
(2)故:原因,缘故。
(3)以:以为,认为。
(4)去:离。
(5)日中:中午。
(6)车盖:古时车上的篷盖,像雨伞一样,呈圆形。
(7)及:到了。
(8)则:就。
(9)盂:一种装酒食的敞口器具。
(10)为:是。
(11)沧沧凉凉:阴阴冷冷,天气凉爽的样子。
(12)探汤:把手伸到热水里去。意思是天气很热。
(13)决:裁决,判断。
(14)孰:谁,哪个。
(15)汝:你。
《两小儿辩日》写作特点:
1、语言简洁,事中见理。
2、善于运用比喻。如写两小儿论辩“太阳远近”这一现象的时候,一方从视觉出发,用两个比喻“如车盖”、“如盘盂”,具体说明太阳形状的大小,结合“日初”和“日中”,就把结论的理由说清了;一方从感觉出发,以“如探汤”作比,结合“日初”和“日中”来说,也把理由说清了。由于作者善于用比喻,语言生动形象,颇有说服力,极易被人们理解和接受。
《两小儿辩日》参考译文:
孔子到东方游历,途中看见两个小孩在争论。就问他们在辩论什么。
一个小孩说:“我认为太阳刚出来时距离人近,而正午时距离人远。”另一个小孩却认为太阳刚出来时离人远,而正午时离人近。
前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大得像车上的篷盖,等到正午时就像盘子碗口那样小, 这不正是远的显得小而近的显得大吗?”
另一个小孩说:“太阳刚出来时清清凉凉,等到正午时就热得像把手伸进热水里一样,这不正是近的就觉得热,远的就觉得凉吗?”
孔子听了,不能判断谁是谁非。两个小孩嘲笑说:“谁说你多智慧呢?”

有关《两小儿辩日》中的科学知识。
早晨和中午的太阳距离地球的远近是一样的。为什么早晨的太阳看起来较中午时大呢?这是视觉的差误、错觉。同一个物体,放在比它大的物体群中显得小,而放在比它小的物体群中显得大。同样道理,早晨的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来的背衬是树木、房屋及远山和一小角天空,在这样的比较下,此时太阳显得大。而中午太阳高高升起,广阔无垠的天空是背衬,此时太阳就显得小了。其次,同一物体白色的比黑色的显得大些,这种物理现象叫做“光渗作用”。当太阳初升时,背景是黑沉沉的天空,太阳格外明亮;中午时,背景是万里蓝天,太阳与其亮度反差不大,就显得小些。
中午的气温较早晨高,是否此时的太阳较早晨离我们近些呢?也不是。主要原因是早晨太阳斜射大地,中午太阳直射大地。在相同的时间、相等的面积里,直射比斜射热量高。同时,在夜里,太阳照射到地面上的热度消散了,所以早上感到凉快;中午,太阳的热度照射到地面上,所以感到热。温度的凉与热,并不能说明太阳距离地面的远与近。
相关问答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1个回答2024-02-22 11:43
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 1、物质决定意识,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 2、意识反作用于物质。坚持物质决定意识,就坚持唯物论。 3、承认意识的能动作用,就坚持了辩证法。物质决定意识和意...
全文
辩论知识
2个回答2022-11-22 01:01
其实这类问题 你可以找一些国际大专辩论赛之类的书看看 把辩词读一读 自然很多都能领会了 至于理屈词穷时 我觉得多练些诡辩的技巧能好些 做到无理也能辩三分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是什么?
1个回答2024-03-02 00:55
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1、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人的意识不仅能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
全文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1个回答2024-03-13 17:30
1、物质决定意识:  意识来源于物质,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正确的意识是如实地反映,错误的意识是歪曲的反映; 2、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人们在意识的指导下通过使用一...
全文
什么叫声音很有辩识度啊?
1个回答2023-10-22 05:25
简单地说,就是声咐慎音与众不同,或者比较高音,或很低沉、或很沙哑、很尖锐等等,让人听了伍镇就会很容易记得衡橘敬或分辨出来。
简述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1个回答2024-02-25 05:55
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体现在:1物质决定意识。世界的本源是物质,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物质具有第一性,意识具有第二性。物质是根源,意识是派生;物质不能代替意识,意识不能代替物质。2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全文
知识不能改变命运的辩论?
1个回答2022-09-23 09:55
只要相信,就能~
两小儿辩日出自列子汤问是一则及其教育意义的什么故事说明了知识什么的道理?
1个回答2024-01-23 06:23
这个故事是想说明,站在不同的立场上就会有不同的看法,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我们要辩证的看待别人对于一个问题的看法!
认识大与小的辩证关系 以此话题,给5个事例和5句名言
1个回答2024-02-17 00:37
“大”与“小”是一对矛盾,是个对立统一的关系,唯物辩证法告诉我们,“大”与“小”又是相辅相成的。 所谓大小,都是相对而言的,大可以无限大,小可以无限小,都不能穷尽. 问题看来不在于“大”或“小”,...
全文
意识与行为的辩证关系
1个回答2022-12-12 17:53
所有的意识,本质上都是伴随行为调节过程而产生的,行为调节是主因,意识只是行为调节的副产品。
热门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