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的典故是什么?杀

2023-12-17 21:05

1个回答

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的典故出自于中国古代哲学家荀子的《劝学》。

具体故事是,荀子告诉齐国君王:“你如果对伯仁怀有恶意并下手杀他,就等于是杀掉了一位品德高尚的人,并不会让那些你想要嫉妒或者排斥的人离开你。

相反,他们会更加认真地遵从你的命令。但如果你处处怜惜、宽容和尊重伯仁,即使他最终死亡,你也会得到民众的钦敬和拥护,因为人们都知道你是一个公正明智并且富有道德感的统治者。”

拓展资料如下:

荀子(约公元前313年—公元前238年),名况,字卿(一说时人相尊而号为卿),战国末期赵国,两汉时因避汉宣帝询名讳称“孙卿”,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先秦时代百家争鸣的集大成者。

荀子曾三次担任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两度出任楚兰陵令。晚年蛰居兰陵县著书立说,收徒授业,终老于斯,被称为“后圣”。荀子批判地接受并创造性地发展了儒家正统的思想和理论,主张“礼法并施”。

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思想;反对鬼神迷信;提出性恶论,重视习俗和教育对人的影响,并强调学以致用;其思想集中反映在《荀子》一书中。荀子还整理传承了《诗经》《尚书》《礼》《乐》《易》《春秋》等儒家典籍,为传播保存儒家思想文化做出巨大贡献。

荀子总结百家争鸣的理论成果和自己的学术思想,创立了先秦时期完备的朴素唯物主义哲学体系,他的思想在以后两千多年封建社会的发展中潜移默化地发生着影响。

具体故事是,荀子告诉齐国君王:“你如果对伯仁怀有恶意并下手杀他,就等于是杀掉了一位品德高尚的人,并不会让那些你想要嫉妒或者排斥的人离开你。

相反,他们会更加认真地遵从你的命令。但如果你处处怜惜、宽容和尊重伯仁,即使他最终死亡,你也会得到民众的钦敬和拥护,因为人们都知道你是一个公正明智并且富有道德感的统治者。”

相关问答
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的典故是什么?杀
1个回答2024-02-24 15:07
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的典故出自于中国古代哲学家荀子的《劝学》。 具体故事是,荀子告诉齐国君王:“你如果对伯仁怀有恶意并下手杀他,就等于是杀掉了一位品德高尚的人,并不会让那些你想要嫉妒或者排斥...
全文
“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这句话出自哪里
1个回答2022-11-02 11:48
《 世说新语 》
"我不杀伯仁,伯仁因我而死"伯仁是谁呢?
1个回答2022-12-26 04:42
伯仁指的是晋朝的周顗(yǐ),这句话出自《晋书·列传三十九》,来源于一个阴差阳错的故事,说的是我并不想杀伯仁,但是他却因我的怨恨而死。
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是什么意思?
1个回答2023-12-17 18:23
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意思是我不杀伯仁,周伯仁却因我而死
我不杀伯仁 伯人却因我而死 ,这句话什么意思?
1个回答2022-11-16 17:23
是别人受你牵连
“我不杀伯仁,但伯仁却为我而死”是什么意思?
1个回答2023-03-13 23:40
虽然不是我亲自动手,但别人因我而死
“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这里的“伯仁”指的是谁?
4个回答2022-12-22 04:41
这个伯仁应该就是周伯仁,历史上有这个人的记载,应该真的是有这个人。不然也不会有史料记载。
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那伯仁到底是谁?
2个回答2022-12-24 16:27
伯仁是一位名仕,这句话是由王导说出来的,导致伯仁死的时候,王导很内疚,因为自己很后悔当时没有站出来为伯仁辩护
看了东方主战场有什么感想
1个回答2024-06-19 08:28
《东方主战场》是一部代表国家观点、国家立场的作品,因此创作基调要积极向上,主题鲜明突出,要通过对历史准确生动的解读,有机地将现实与历史勾连起来、将微观与宏观巧妙结合起来,努力展现出作品史诗般的气度。...
全文
有没有比较好看的历史剧
1个回答2024-06-19 08:26
《穿越时空的爱恋》 讲述的是一个穿越的故事,很轻松,是朱元璋和他的儿孙们的历史故事。 《终极三国》 有点恶搞的意味,不过看的很好笑,不时的会引你去探究真正的历史又是何种情景。 《杨贵妃》 江...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