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湾镇寻迹——城市记录(五)

2023-12-30 18:17

1个回答
我随着城市考古的一行人,从江湾镇的原淞沪铁路江湾站开始出发。淞沪铁路是中国第一条运营的铁路,它最早始于英国人建造的吴淞铁路。后来清政府花钱买下,将它收归国有。然后在此基础上,重新把原来的窄轨改成标准的宽轨,并命名为淞沪铁路,于1898年正式通车运营。全长约十七公里,南北两边的起始点分别在南面的天后宫(今河南北路)和北边的炮台湾(今吴淞码头)。

记得儿时和父母出街,经常会碰到横跨过马路的火车铁轨,现在才知道它们全是淞沪铁路及其支线部分。每遇到火车要经过,两边黑白相间的大栏杆就会放下,栏杆上系着三角形的小红旗,边上的红色信号灯亮起,我知道火车就要来了。于是马路边所有的汽车,两侧的自行车及行人都静立等候,等待铁轨远处那“呜——”的一声长鸣,一个巨大的黑色火车头哐当哐当就开来了,有时伴随着“呲呲”放气的声响。车头后面连着的一个个箱体,父母告诉我这是棚车,多半都是装着生产物资。有时几十节车连绵不止,有时只三五节就完了。随后栏杆收起,车辆和人流又穿过铁轨,鱼贯前行了。

虽然知道这个淞沪铁路的功用,但了解它的历史,还是这次实地行走才得到的。原来它在民国时期作用很大,载人运物,十分繁忙。可在抗日的战火中毁损严重。光复后几经修复,也不能完全复原。解放后因生产资料运输的需要,又开建了311和611支线,起了很大作用。直到九零年代,市区段铁路才逐渐拆除,完成了它原来的使命。最后到1997年,淞沪铁路全线退出历史舞台,它的光辉历程,成了人们心中的记忆。现在的地铁3号线,基本上就是沿着淞沪线架设的。

从旧时的江湾站往西,南首曾是国立劳动大学所在地。这所国民政府批准建立的上海第一所高等学府,却因为战争等原因,只存活了五年就关停撤校了。原来的院系后来归入了国立商学院(上财大的前身)和国立同济大学。近百年的变迁,即使住在离这里不远的我辈,也根本不清楚经常经过的地方,曾经发生过怎样精彩的故事。

车站西路上的百年老楼,忘了名字,要不是领路人的讲解,对照着老照片,还真看不出掩在新住宅楼中的旧楼,数度的修补改建,早就面目全非了,只有圆形侧廊和独特的旧窗还有一丝原本的模样。

往北走,往东一个拐弯,就到了万寿街,老街面房,还保留着老虎天窗,因为这个窗户是直接伸出屋面的,所以是Roof天窗,让民居的阁楼也可以通风采光。确实,如今市区已经很少再看到这种窗户了,怀旧之情油然而生。

再往北走,快到万安路的地方,感觉路面略微隆起,原来这脚下隆起处就是曾经的万安桥了。现在虽然桥没有了,它的历史却是悠久的。它于光绪年间建成,历经一百多年,江湾市河在它下面流淌。此处路窄树茂,依然有着市井的热闹和嘈杂。夏末的闷热中,透出别样的生气。

很快,我们走入河滩西路。蜿蜒的小路依着河道,居民的住房还在,河边的晾衣架一条连一条。自行车和电瓶车时不时来回经过,因为窄,速度是慢的,便没有急躁不安了。

悠然拐出河滩西路,来到万安路,这差不多是江湾镇的中心区域了。交叉路口的路面十分开阔,四下望去,再对照着几十年前的相片,发现路口边上的房屋、电线杆等依然如故。我们停下脚步,边听边看,路人也会停下询问几句。有时,当建筑以固有的姿态迎接周遭的变迁,它不仅给予我们提醒,也是让我们思考关于如何传承的话题。新旧交替也有文化的脉络,让我们看到城市的某些根源。

在万安路,不得不提的是三观堂。三百多年前建成时,是一座道教的活动道场,光绪年间才改为佛教寺院。如今已正常向信众开放,驻足瞻望,一派庄严相。尽管它在江湾镇的热闹地带,还是觉得挺和谐。本来嘛,佛法不离世间法。

往东拐入新市南路之时,看到了奎星阁,但这个新建的已不在原来的旧址处了。绕着春生街往北走,经过春生桥,哦,它亦成了路。桥的东南侧,万安旅社的两层旧楼还在,面朝西北的门头还在,门前的水泥电线杆也还在。我站在路口回望,恍惚间犹如电影的场景,五十年前的岁月,如今看来像泛黄的相片。人去楼空,未来就会拆除、夷平、再重建。建筑和人一样也有生命,它完成了它的使命,有一天就会消失掉,连同曾经在此住宿过的人,不知所踪。

走到江湾源,然寻源却是不易了。溯源江湾镇,古河道虬江流经封浜而起的走马塘河,据传是一千多年前吴越王钱镠开凿的,称为钱溪。到南宋时期,抗金将领韩世忠在这一带走马练兵,就被改名为走马塘。河道往东弯而窄,故有虬江十八弯,弯弯到江湾一说。一支在春生街西侧突然往南弯了90度,连着沙泾港一路往南,最终流入黄浦江。一支向东成为江湾市河伴随着河滩西路蜿蜒向东,最终汇入吴淞江。

河流带来的交通运输的便利及周边农田的灌溉,会吸引人来此生息,集市成镇。上海开埠,江湾镇南边挨着租界,人们来此经商、开厂,带动了手工业、纺织业、酿酒业等的发展。到淞沪铁路的开通,更让江湾镇变得繁荣。中医儿科、妇科也闻名于此,劳动大学、持志学院(外国语大学的前身)等一批高等学校也相继建成。工商及文化发展鼎盛。然而,淞沪会战的战火烧毁了江湾镇的大片建筑以及部分铁路,大量的人逃离家园、丢弃产业,挤进租界谋生。江湾镇由此衰败下去,繁荣不再。直到解放以后才又慢慢恢复重建。如今,旧屋的外墙还依稀留有一些旧店招。

走马塘上有座别致的廊桥,唤作韶嘉桥,桥基边刻有清同治二年的石梁还横着,它大约是属于韶嘉桥的唯一旧物了。今天见到的廊桥是2001年重新修建的,保留了古意,也是上海唯一一座廊桥。雨天,人们可在桥中暂时歇脚避雨。

结束江湾镇的行走,已是晚上六点多了,天却还亮着。闷热的暑气并没退却,街上行人不少,在街边小店进进出出,江湾镇还是热闹的。

但或许过不了多久,这些旧屋将不复存在。一代一代人在此经过,逗留,生活,也会逝去或者离开,这是一种必然。只是,未来,我们的子孙后代又会有多少人记得这里,这个上海的江湾镇呢?
相关问答
镇江名人的目录
1个回答2023-12-27 01:24
前言 三朝帝王 刘裕代晋称宋帝 刘义隆“元嘉之治” 萧道成开创南齐 萧衍改朝建南梁 贤臣名宦 季札美德传千秋 韦昭修史抗暴君 马怀素守正不阿 桓彦范忠烈为政 权德舆“凤鸣高冈” 李绅初宦“捋虎须” ...
全文
镇江西津渡有哪些古迹和典故?
1个回答2024-03-02 04:11
西津渡有一眼千年,从宋朝到清朝的码头路基,还有韶关塔,观音洞,救生会
龙湾镇的地名来历
1个回答2024-03-14 22:12
关于龙湾镇之名的来历,有这样一个传说:相传远古以前,有一条行云布雨的苍龙,不慎失足坠于古称“龙湖镇”的龙湾镇,一具“龙烂尸”蜿曲如弓,长达七里三分,代代相传,将“龙烂尸”喊成了“龙湾司”,龙湾镇因此...
全文
吴江市芦墟镇的名人的事迹
1个回答2024-03-30 17:39
芦墟的物质文化遗产丰富,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蜚声海内外,芦墟山歌是其代表项目。芦墟山歌以悠久的历史、众多的歌手、广阔的传唱地域和丰富的作品蕴藏,在我国民间歌谣领域中独树一帜,特别是陆阿妹传唱的长篇叙事山...
全文
新湾镇的著名人物
1个回答2024-03-16 06:52
张舜徽(1911~1992),1911年生,大村人,国家级学者,著名历史学家。 1943~1949年,先后任北平民国大学和兰州大学中文系教授。1950年起任教于华中大学教育学院和华中师范大学。 19...
全文
沙湾镇的介绍
1个回答2024-03-17 21:54
沙湾镇隶属于四川省乐山市沙湾区,古称南陵镇,是沙湾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位于四川乐山城西南37公里,东经103°33'40″北纬29°25'12″。东临大渡河,西枕二峨山,南接轸溪乡,北与嘉农镇...
全文
窑湾镇的名人
1个回答2024-03-21 08:22
被誉为“金陵八家书画”中的高岑、吴宏,被誉为“扬州八家书画”中的李方膺、郑板桥等都留下墨宝,秦淮歌妓也是窑湾常客。 清道光年间,外国洋人不断侵略中国,窑湾举人臧纡倩胸怀治国之才,曾“绘海防图成三万余...
全文
石湾镇的简介
1个回答2024-05-25 12:40
石湾镇位于禅城区东南部,石湾镇原为广东省佛山市市辖区。是“中国陶瓷名镇”,2000年,石湾区辖2个街道、4个镇石湾区2002年12月8日,撤销佛山市城区和石湾区,设立佛山市禅城区。以原佛山市城区、...
全文
江苏赣榆青口镇毛太乐,有什么事迹的?
1个回答2024-03-15 15:19
从内容来看,是人民的好公仆!赞一个! 县委常委、青口镇党委书记毛太乐深入一线指导除雪抗灾 近日,青口地区连续降雨降雪,城郊菜农的蔬菜大棚受损严重,特别是日光温室受影响较大,严重影响了...
全文
江湾有什么名人
1个回答2024-04-29 23:24
江湾是上海著名的文化及社会经济发展重镇,也是一片充满活力与深厚文化底蕴的地方,在这里有许多著名人士和名人。其中,最著名的可能就是奥斯卡影后陈凯歌、著名作家余华、诗人李政道、画家胡军等知名艺术家。
热门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