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首尔假装坚强的背后,源于一个内在小孩的伤痛

2024-01-04 07:45

1个回答
对于这句话,我深以为然。

傅首尔在自己微博上分享小时候为了见妈妈一面,喝下洗洁精的经历,看了让我无比心痛。

由于小时候的她,没有感受过温情,也不知道被妈妈揽在怀里亲一口是什么感觉。长大后的她,和性格迥异的不同男生谈恋爱,但都无疾而终。

因为她打心底里,根本就不敢相信爱情,也觉得自己不配拥有爱情。被伤害过的她,心里总有一个受伤哭泣的小孩,宁愿假装坚强,也不愿意展露自己脆弱的地方。

这让我想起施琪嘉教授所著的《疗愈你的内在小孩》中提到过一个案例,有一位男性来访者每次恋爱时间都不会很长。短的只有几周,长的也不过6个月。当问他为什么会这样,他说“因为我害怕被抛弃,每次当我跟别人发展出亲密关系时,就有一个声音说‘这个人要抛弃我了’。”

原来他很小的时候,父母就把他留在老家去南方打工了。当他5岁的时候父母才回家,而且带了一个两三岁的小妹妹。妹妹穿着漂亮的衣服,被精心打扮着,而他却穿的灰头土脸。他心里想,父母跟妹妹在外面一定生活的很好。

过完年父母又要带妹妹去打工了,他一路追到村口拉着父母的衣服,要求父母也带他出去。在北方凛冽地寒风里,他的耳朵早就起了冻疮。但是父亲没有发现,还很粗暴的拧着他的耳朵让他回家,当时他的耳朵就裂了一大块。这种深深的创伤记忆影响了他成年以后的亲密关系。

每个大人都曾经是个小孩,在我们每个人的童年,或多或少的都会受到过伤,没有疗愈的童年创伤,就像一个长不大的小孩一样,它就会一直躲在角落哭泣,成了一个阴晴不定的孩子,会让成年后的我们依然陷入创伤的泥潭里无法自拔。影响着我们生活、学习、工作、家庭,让我们不停的重复创伤的模式,陷入无限恶性循环。

其实,疗愈童年创伤,疗愈受伤的内在小孩,并没有我们想得那么难,施琪嘉教授,人称“施大爷”,是中国首批国家注册心理督导师,集心理治疗师、精神科医生、神经科医生三重身份于一身。

在所著得《疗愈你的内在小孩》这本书中,施教授用30堂课的形式,以很多生活中典型的案例和常见的现象,通过我们每个人心里都有一个内在小孩为主线,提出“ 看 见-共情-改变 ”的解决方案。而我们只需要带着一点耐心、一点爱心、一份坚持。

内在小孩受伤的原因在于需求没有被满足。小孩子从出生起,对世界的认识是缺乏安全感的,于是以哭闹的方式唤起家人对自己的关注。这个时候,如果他的需求都能够得到及时的回应,他就会觉得比较安心,安全感也会慢慢建立起来。

当孩子很小的时候,尽量无条件满足孩子,但这这并不等于溺爱,而是迎合孩子当时的心理状态,满足的正是内在小孩提出的种种要求。

内在小孩的健康成长,需要足够的信任、接纳,以及足够的爱。

相反,如果在孩子提出诉求的时候,常常被忽视,或者担心过度给予而不加理会,那个没有得到满足的小孩,其内在小孩可能会朝着两种截然不同的方向发展:

“糟糕的内在小孩”

这种“糟糕”是双向的,因为TA的内心没有建立起安全感,会觉得这个世界是不友好的,因此会变得“麻烦”,可能常常生病、喜欢哭泣,总之会带来“麻烦”的事情,对于照顾TA的人来说比较耗费心力。

“安静的内在小孩”

看起来安安静静,不吵不闹,特别“听话”,可能这是一部分家长期望看到的样子,觉得这样的小孩很好啊,可是,在小孩的心理TA已经对这个世界失望了,TA喜欢躲在自己的小世界里,不喜欢与人交往,会变得孤僻。

书中说: 一个孩子内在的好和坏取决于他的感受。 

如果你在孩子早期能允许自己被孩子当作工具无情地使用,孩子长大以后,当你年老时,他就会对你充满感情。

看见不同时期的内在小孩,并对他温柔相待,那他在成长的过程中就会相信人间是爱的,从而用他的爱予以回报。

如果说“看见”是需要及时满足孩子的需求,“共情”则是要知道给予的是不是符合孩子的需求。

书中有个特别好的故事,两三岁的孩子在沙坑旁爬楼梯,3种不同类型的妈妈给出3种不同的反应:

第一种,看到孩子爬楼梯,马上过去把孩子抱走,说这个太危险,不能爬。这个妈妈会紧盯孩子的一言一行,不让孩子越雷池一步,是过度敏感的妈妈。

第二种,孩子已经快爬到顶了,要摔下来了,她还在旁边跟别人聊天,根本没注意到孩子的情况,这是疏远的妈妈。 

第三种,看到孩子往上爬,边跟别人讲话,边用余光看着孩子。爬到一定高度,她就过去扶着孩子,并鼓励孩子继续,这就是恰当的方式。

很多时候,家长习惯用自己的方式爱着孩子,自以为给予的就是孩子所需要的,其实,家长并没有感受到孩子的真正需求。

本书中详细讲述了内在小孩的五种需求,“爱”、“陪伴”、“夸奖”、“玩耍”、“道歉”,以及这些需求未被满足所造成的负面情绪“恐惧感”、“羞耻感”、“被抛弃感”、“空虚感”、“哀伤感”。

“共情”是建立在看见之上的回应,以对方需要的方式去给予。

如果你的成长环境中让你所有的需求都被满足了,那么你真的是个幸运儿,但不可否认的是,我们大多数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错失了太多的需求,如今我们已经长大,那个内在小孩一直和我们生活在一起。

在一些特定的场合中,内在小孩会产生特定的情绪,这与我们早年经历有关,但我们更要问一句“怎么办”,要对现在和未来负责,过去的经历无法扭转,疗愈的过程在于自我改变。

恐惧的内在小孩,导致我们动不动就焦虑,我们对未发生的事感到焦虑,对事物的发展方向总是往坏处想。

羞耻的内在小孩,让我们总感觉自己很丢脸,我们缺乏自信,唯唯诺诺,自尊心和自我价值感很低,总有一种被害人的感觉。

被抛弃的内在小孩,使我们有种随时被抛弃的感觉,因此我们害怕亲密关系,会主动制造抛弃与被抛弃,很难与人有亲切感。

空虚的内在小孩,让我们和别人相处时相当的无趣,会让人觉得我们缺乏必要的生活常识、书本知识、一些该有的人生经历。

哭闹的内在小孩,对细节及周围的环境高敏感,缺乏足够的爱、信任和安全感。因为只会用简单的哭闹来表达内心的感受,让很多人觉得很难和我们相处。

上述就是书中所说的内在小孩的五种情绪,它们会衍生五种价值信念:我不行、我不好、我不配、不喜欢、不认同。在我看来,这些价值观同时出现在了现在很多人的身上,溯本追源就是内在小孩没有得到足够的爱和关注。

荣格说:“内在小孩是一切光上的光,是治愈的引领者”。

《疗愈你的内在小孩》书中讲到既然有情绪就不应该被压抑,看见内在的小孩,释放负面情绪,被摧毁的价值信念,通过提高自我价值来重新塑造。方法有很多,比如挖掘自己潜能,利用自身的优势等。但是最有力量的是,用现在的自己安慰过去的自己。

改变向内开始,正如海明威有这样一句名言:鸡蛋,从外打破是食物,从内打破是生命。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体会内在突破有多么的重要,也能够看到生命的神奇和无限的潜力。
相关问答
坚强的女人背后的故事为什么是痛苦的?
1个回答2024-02-14 04:48
只有一起痛过付出过的人才能体会
师傅又在撩我了漫画,师傅背上的鞭伤谁打的?
1个回答2022-10-01 18:02
吃饭呀肥嘟嘟观后感
郑源的歌特别伤感,有谁知道他背后的故事么?
1个回答2024-01-19 11:32
4岁就开始跟随爷爷学习粤剧,也是登上艺术舞台的开始; 5岁开始学习各类乐器,例如:高胡、钢琴等; 在8岁---14岁之间,在阳江市参加了一系列的歌唱比赛,并且每次比赛都拿到了优异的成绩; ...
全文
给自己一个坚强的理由,为什么要伤痛
4个回答2022-12-07 02:53
如果想要坚强,想遇见更好的自己,你就得磨练,就得承受自己所难以接受的!相信自己,坚强过后,我会有一个更好的未来
痛苦、悲伤的背后是什么?
5个回答2023-05-26 01:34
痛苦、悲伤的背后是爱,不管痛苦悲伤什么情感(亲情,友情,爱情。。。。。。)带来的,但它们的背后都是因为爱
难过却假装坚强 坚强的背后是什么 笑容的背后又有什么呢?
4个回答2022-07-13 13:01
坚强是做给别人看的,坚强的背后是一颗脆弱的心,笑容是伪装的,转过头,或许你就会泪流满面~~~~
后背痛,后背痛,后背痛!
3个回答2022-05-09 09:56
经常后背疼有以下几种原因:一、后背肌筋膜炎,当后背出现肌筋膜炎时就会出现后背反复疼痛,特别是在劳累或者睡眠不好的时候出现疼痛加重。二、检查是否有心脏病或者胆囊疾病,当有心脏病时会出现反射性放射到左后背...
全文
被你最爱的人背叛伤害,有多痛?
4个回答2022-12-17 11:50
被最爱的人伤害是非常痛苦的事情。
为什么要假装坚强?倔强的背后要又着什么?
1个回答2023-01-19 08:13
假装坚强是为啊掩饰自己的脆弱 倔强的背后是有着一颗不肯屈服的心
我觉得当假小子的人背后肯定有很多辛酸的故事,很痛苦的事情,不然为什么好好的一个女孩怎么会想当男孩?
1个回答2024-01-26 20:41
人总在成长...另外就是俩个人的事,男人让给女人一个人来做,女人不变为汉子都不行,假如她有个可靠的男人,她不会这样变为男人,有时甚至比男人还男人。
扫码下载APP
听书听课听播客,随时随地陪伴你
热门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