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里仁第四》26:真——不够意思

2024-01-05 06:22

1个回答
《论语·里仁第四》26:真——不够意思

子游曰:“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人说半部《论语》治天下,准确来说是半部《论语》读下来,你便慢慢懂了世故人情,把天下的事儿,天下的理儿都看分明了。这本奇书之中,不但句句都是经典,就连编排,也很有意味。比如这篇《论语·里仁第四》,“子曰”了许多之后,最后以“子游曰”作为结尾。仔细琢磨,这样的编排真的别有生趣。

子游是谁?

大名言偃,公元前506年生人,比孔子小45岁左右,吴郡常孰(今江苏省常熟市虞山镇)人。是孔门七十二贤中唯一的南方弟子。擅长文学,曾任鲁国武城县令,阐扬孔子学说,使用礼乐教化士民,境内到处有弦歌之声,为孔子所称赞,孔子常说“吾门有偃,吾道其南”,意思是说我的弟子中因为有了子游,我所教授的文化精神自此在南方得以传播。

《礼记》中,除了“子曰”,出现频次最高的有两个人,一个是曾子,一个是子游。两个人都是继承孔子衣钵、深味“礼”的根本精神的人,曾子中规中矩一些,子游更为灵动灵活一些。总之,在孔子的“教学班”上,子游是一个学霸级的存在。孔子对这个“小灵童”青睐有加,考虑到子游的家乡在南方,最终学成还要回到南方去,孔子有意识的会多在课堂是能够提问提问他,让他有机会谈谈自己的见解。

《论语·里仁第四》,重点是教人自处、乐处于仁的,简单来说就是教人从内心里旷达自己的内在修养的。孔子前面讲了许多,与人相处时如何乐处于仁,面对富贵时如何乐处于仁,面对过失时乐处于仁的人是如何做的,乐处于仁的人如何追求道,乐处于仁的人如何避免开自己的偏见,如何面对义、利,如何对待父母等等。最后,孔子将眼光投向子游,意思是说,子游同学,谈谈你的理解。

子游年轻气盛,站起来直言不讳地说:“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

言外之意是说乐处于仁这件事儿很好,其精髓在和谐,与自己和谐,与人和谐,与天地自然万物和谐。要达到这种和谐,关键在于行止有度,心中有数。

一、行止有度

什么叫“度”,实际上就是人的言行举止与所处环境、所面对人群的契合程度。

说话的目的是为了让别人愉悦,能够听进去,在此基础上,讲明自己的意图,对人施加好的影响,通过让对方生长、发展的更好,从而让自己也分享感受到这种好。

简单来说,说话本身遵循这样的简单逻辑:愉悦对方——接受信息——产生影响——获得改善——惠及自身。

这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所谓的行止有度,指的是说话、行动之前,就要关注说话、行动的逻辑后果,努力不让逻辑后果与一开始的初心产生太大的偏差。如果说话、行动不能起到预期的效果,不妨暂时停下来,调整理顺后再采取进一步的行动。

有的人不同,说话就是为了逞口舌之快,还冠以心直口快的名堂。先在愉悦对方上失了阵脚,轮不到“发射”信号,已经先被对方给屏蔽掉了。还有一些人,只顾自己说,完全不顾及别人的感受。这些还都算是有口无心,子游所说的还不是这些,而是那些自以为是的人。

自以为是的人什么特征?为说话而说话。

“我”认为“我”说的就是绝对真理,不管你爱听不爱听,你可以不听,但“我”不可以不说。完全忘记了说话本身让对方获得改善从而惠及自己的目的。

子游针对这种迂腐的、自以为是的人说:“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对君上自以为是、反复劝谏,劝谏的多了会招致侮辱;对朋友自以为是,反复劝谏,劝谏的多了会导致疏远。

你内心里有自以为是的东西,就坚持说出来,而且坚持说,反复说。你是够真了,真诚的光环加在你自己的头顶。你的君上呢,你的朋友呢,你置他们于何地,你有没有考虑过他们的感受?

真,可以,但不能不够意思。

二、心中有数

什么叫心中有数呢?

事情做到什么程度,话说到什么份儿上还能在自己的掌控范围之内?事情做到什么程度,话说到什么份儿上,自己便无法掌控了?对于这个度,一定要心中有数。

还在自己的掌控范围之内,便缄口不言,那叫事君不忠,对朋友不够意思。超出了自己可以掌控的范围,还不懂得闭口,同样叫事君不忠,对朋友不够意思。孔子所谓“过犹不及”,描述的就是这种场景。

心中有数,就是在可以掌控的范围之内,尽力劝谏,不拘三次、五次,穷尽自己的心力,尽到自己的本分,用尽自己的智慧。反之,眼看要超出自己掌控的范围之外时,马上停下来,缄口不言。退而求其次,以退为进。换一种方式,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找合适的机会重新来过。

《资治通鉴》中有个故事叫“触龙说太后”,人家老太师触龙就处理的很好,顾左右而言他,让老太后你自己悟道。最后,将英明、智慧还不加诸在自己身上,让所有人都觉得是太后他老人家深明大义。

分寸把握好了,心中有数了,才能起到这样的效果。否则就是占君上和朋友的便宜,将好名声加在自己头顶,将昏庸、不听人劝的坏名声加在君上和朋友的头上。如此一来,哪里会有好果子呢?

子游所见,是乐处于仁的技巧。这种技巧与孔子所说的“乐处于仁”的大道是一致的。差不多算是“乐处于仁”的外用。
相关问答
论语中关于仁爱的故事
1个回答2024-01-30 22:51
《论语》关于仁爱的故事不在那些关于“仁”的言论中,而是一则没有出现“仁”和“爱”的孔子事迹。《乡党》篇中记载,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这短短十几个字中,虽然没有“仁爱”的字眼,却充分...
全文
《论语》中关于仁爱的名句
1个回答2024-05-14 23:30
 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苟志于仁矣,无恶也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这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
全文
《论语》仁者爱人
1个回答2024-05-28 19:27
出自:孟子《仁者爱人》  原文:  孟子曰:「君子所以异于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人恒敬之。有人于此,其待我以横逆则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
全文
论语中关于仁爱的故事
1个回答2024-01-23 08:01
《论语》关于仁爱的故事不在那些关于“仁”的言论中,而是一则没有出现“仁”和“爱”的孔子事迹。《乡党》篇中记载,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这短短十几个字中,虽然没有“仁爱”的字眼,却充分体现了...
全文
关于论语仁爱的感想
1个回答2024-03-04 18:27
仁爱是论语的核心之一
有关仁爱的论语
1个回答2024-06-04 06:53
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苟志于仁矣,无恶也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这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
全文
有什么故事能够体现出论语的一句话
1个回答2024-02-16 23:34
一天孔子在讲课,下面有一个学生在睡觉,孔子走到他面前说 朽木不可雕也
《薛仁贵》24、25、26集内容
1个回答2024-02-14 20:48
  薛仁贵拜别李世民返回龙门县,在射开口雁的地方遇上小丁山,见他的射雁本领并不比自己弱,但恰遇野兽袭击,薛仁贵出手相救时却误伤了丁山,就在老虎正要叼走他时,一个老道把他抢走。   薛仁贵回到寒窑,重...
全文
论语里仁篇拼音版
1个回答2024-02-14 20:34
论语里仁篇拼音版: 《论lún语yǔ·里lǐ仁rén篇piān》 子zǐ曰yuē:“里lǐ仁rén为wéi美měi。择zé不bù处chù仁rén,焉yān得dé知zhī?” 子zǐ曰yuē:“...
全文
成语“当仁不让”出自《论语·卫灵公》,原句是
1个回答2024-03-05 17:16
原句是:“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译文:孔子说:“遇到可以实践仁道的机会,对老师也不必谦让。” “当仁不让”意思原指以仁为任,无所谦让;后指遇到应该做的事就积极主动去做,不推让。 成语...
全文
热门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