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引导小学生掌握数学规律的方法

2024-01-06 16:47

1个回答
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课程改革的深入,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的变革,要求课堂教学从课程的管理、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方法、课堂教学评价等诸多方面进行质的变革。数学教学新大纲强调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应当给学生留下问题,没有问题的课堂教学法反而是不成功的,这是新时代学生素质教育的要求。陶行知先生曾经说:“创造始于问题,有了问题才会思考,有了思考才有解决问题的方法,才有找到独立思路的可能,有问题虽然不一定有创造,但没有问题一定没有创造。”因此,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那么,教师怎样做才能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点入手:一、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提“训练学生思维”的问。学生学习数学不能一味听教师讲,“提出问题”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教师向学生提问,教师起旁敲侧引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学生要学会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必须要让位,要从思想上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改变师生在课堂上的角色。教师要能与学生平等交往,相信每个学生都有一定的创造潜能以及好奇心所引发的“问题”潜力,正确看待每个学生的提问。教师也要学会倾听,敢于用实事求是的态度面对学生的提问,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引导他们勇于提出各种新奇的数学问题,尊重学生人格和个性差异。要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把课堂当成师生生命价值的构成部分。生1:1+3等于4。生2:1+4等于5。生3:老师我知道:分别等于6、7、8。师:同学们同意吗?生:同意!师:用你的最快速度记下这些加法运算,一会儿来考考大家!……学生背诵,当学生背诵一段时间后,教师说运算、指名回答结果,对的肯定,错的指名修正。我想:在学生回答出标准的答案后,教师应该追问一句“为什么?你是怎样想的?”教师应该注重学生的思维过程训练,留给学生表达数学思维过程的机会。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是他们原有数学认知结构与新知相互产生同化和顺应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往往运用已有的观念和意识去解决和接纳新的概念和方法。所以,教师应了解学生的真实情况并将其作为教学的实际出发点,从提高自身提问的艺术水平入手,提问讲究启发性、开放性、创造性,最大限度地激活学生的思维。提的问题不只是“这一题答案是什么?”而是要问学生:“你是怎么知道这个结果的?”在老师精妙的一问中,学生开始就进入激奋状态,心中有了急待解决的问题,求知欲也强,参与性也积极,常常会出现教师一问激起学生“千千问”。一位好的数学教师,一定会注意学生数学思维过程及思维过程的表达,因为他不仅给回答问题的学生带来训练思维好处,还会使其他学生受到问题意识的培养。二、创设宽松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敢问”问题。首先,教师应该创设民主氛围。在教学中,教师作为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要努力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发挥,消除学生的紧张心理,使学生处于一种宽松的学习环境当中。学生心情舒畅,就能迅速地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乐于思维,敢于质疑。我们教师要变“一言堂”为师生互动。在课堂上教师要以饱满的热情、真诚的微笑面对每一位学生,特别是对学困生更应该倾注以爱心和耐心,使其深刻地感受到教师的厚爱和关注,真正体会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从而缩短与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角色距离,建立朋友式的新型师生关系。另外我们教师还应该允许学生质疑“出错”,这是学生敢于质疑的前提。其次,教师应该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提问兴趣。兴趣是学习的最佳动力。如果教师提出的问题能够较好的创设条件,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增强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欲望,他们就有了学习的原动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创设一些新颖别致、妙趣横生的问题情境,努力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数学问题情境中,来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迫使学生想问个“为什么?是什么?怎么样?”如在教学“商不变规律”之前,可为学生讲述猴王利用此规律为贪心小猴分桃的故事,引导学生思考:是猴王聪明还是小猴聪明?课前为学生讲这个故事能很好地创设问题情境,猴王为什么会这样分呢,它利用了什么规律了!这就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很想找到问题的答案。因此,教师必须从教材和学生心理特点出发,创设富有趣味性、启发性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浓厚的兴趣中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掌握新知。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积极营造宽松、自由、民主的教学氛围。只有这样才能消除学生自身的畏惧心理,激发学生内在的探索需求,从而敢于提问。三、注重方法引导,让学生“会问”问题。1、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养成积极思考的习惯。著名教育家顾明远说:“不会提问题的学生不是一个好学生。”现代教育的学生观要求学生能独立思考,有提出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首先应从培养他们的积极思考,学会提出疑问开始。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不仅要善于设问,还要有所发现甚至有所创新。如教学《角的度量》一课,认识量角器时,让学生自己观察量角器,问:“你发现了什么?”“你有什么问题可以提?”通过观察思考,学生会问:“为什么有两个半圆的刻度呢?”“内、外两个刻度有什么用处?”“只有一个刻度会不会比有两个刻度更方便量呢?”“为什么要有中心的一点呢?”等等,学生能提出各种不同的看法。教师不仅要鼓励、引导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见解,而且要创设条件,提供质疑的机会。有意识地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让他们去理解知识,产生种种疑点,并诱导学生对提出的问题进行评价,从而提高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2、教师对提出的好问题要适当给予表扬并加以分析,逐步引导学生会提问题。针对学生不会问的现象,教师要适当给予鼓励和表扬并加以分析,让学生明白这个问题为什么提得好?如:在讲解除数是两位数的笔算除法中的例3和例4时,学生理解了试商要先求出除数的近似数,用近似数(即相近的整十数)试商比较快。针对这个方法有的同学就提出了这样的一个问题:如果除数是25或26呢?没有相近的整十数,怎么试商比较快?听完之后,我马上肯定这个问题提的好,并说明这是下两节要解决的问题,这个同学现在就想到,说明他非常爱动脑筋,思维比较超前,并表扬这个同学不局限于理解和掌握教师讲的内容,而是积极思考,想到了它的特殊性,说明他学习主动,思维敏捷,能举一反三,希望同学们向他学习。只要提出好的问题我就给予肯定,并分析这个问题好在哪里,逐步引导学生会提问题。3、教会学生提出问题的方法和技巧。由于教学内容的不同,致使产生问题的方式也是多样的,教师应针对数学问题的不同类型,采取不同策略,诱导学生提出数学问题;或者在已有结论之间进行对比分析、独立概括,提出概括性问题;或者通过观察、类比、想象等,提出猜想型问题;或者对基本问题多角度、多方面的发散思考,提出引申型问题;或者针对概念、性质等理解和应用中存在的矛盾,提出批驳型问题;或者对一些不对称、不和谐、不完整、不统一的因素,提出完善型问题等。对于高年级学生,教师可引导学生自己学会提问题,比如在从旧知到新知的迁移过程中、内在联系上发现和提出问题;从自己不明白、不清楚的地方提问题,提出有价值的问题,逐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实践证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不仅学会,而且会学,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要使学生能够提出一些有价值、有意义、有思考性的问题,就需要教师的指导、点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运用多种教学手段,研究学生的认知心理特点,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激活学生的思维活动,这样才会逐步提高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让学生拥有一颗善于发现问题的心灵,才能使我们的数学教学有更广阔的天空。
相关问答
如何掌握句子重音的规律
1个回答2024-03-05 19:33
判别句子重音是正确朗读英语句子的关键之一。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如下: 一、一般性原则 在通常情况下,实义词即表达明确概念的词通常重读。根据这一原则,应该重读的词为: 名词 代词——指示代词、...
全文
关于掌握规律方面的成语
1个回答2024-02-07 04:32
顺理成章...整齐有序...井然有序
掌握了大自然的规律还是规则
1个回答2023-06-24 03:18
大自然的规则应该就是大自然的一些规律吧 大自然规律是物质运动固有的、本质的、稳定的。 万有引力定律揭示了事物之间的本质联系,元素周期律揭示了元素的化学性质与原子序数之间的本质联系,生产关系与生...
全文
怎样掌握规律?
3个回答2023-03-19 02:50
规律要通过自己的实践才能慢慢掌握。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实践是检验真理对错的唯一标准。 或者请教别人。科学的认识能指导实践。。。
关于掌握规律 化难为易的成语
1个回答2024-03-31 01:49
拔苗助长 比喻违反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急于求成,反而坏事。 必由之路 由:经由。必定要经过的道路。泛指事物必须遵循的规律或做事必须遵守的法则。 变化无常 无常:没有常态。指事物经常变化,没有...
全文
掌握规律 化难为易方面的成语
1个回答2024-02-18 10:44
举一反三 化繁为简 删繁就简 窥一斑而知全豹
掌握特点把握规律心得
1个回答2023-06-25 11:40
掌握特点把握规律,是实事求是,因地制宜,随机应变的具体表现
怎样掌握事物的规律?
2个回答2023-04-13 04:02
范围太大,太笼统
如何掌握星辰运转规律?
1个回答2024-01-29 22:55
去看看大衍历吧 亦称“开元大衍历”。唐开元十七年(公元729年)起施行二十九年的历法。一行撰。因团正大衍历立法依据《易》象大衍之数而得名。一行测各地纬度,南至交州北尽铁勒,并步九服日晷,定各地见...
全文
掌握客观规律的名人例子
1个回答2024-05-11 23:16
唯物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都由矛盾组成,矛盾由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构成。'这就如同一枚硬币由正反两面构成一样。我们通常把“事物由对立统一的两个矛盾面构成”称之为对立统一规律或矛盾规律。'对立统一规律...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