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桓晋文之事》一文中,孟子引出“以羊易牛”的例子有何辩论意义?简述孟子“制民之产”的理论。

2024-01-07 14:38

1个回答
牛是眼见到的在场的实在的牛,见其可怜,故提出要“以羊易牛”,羊在此只是一个抽象概念,代表任何一只羊,但它本身不是具体的在场的羊,宣王看到的是实在在场的可怜之牛,动了恻隐之心,表示出对生命的怜悯和爱慔。此故事也表明,抽象的概念的价值“低于”在场之物的意思。至于羊比牛小,是另外一事,主要是羊不在场。“君子远厨”,即点明,作为有生命爱心的君子是不忍见对生命的杀伤的,当场看到的话即会无条件地生起恻隐之心。这是一种直觉判断故矣。

只要有生命之物,它们都是美的,此美生于博大的生命爱心,它是前于反思的人性之端之根,是自明的。

他提出了“制民之产”的思想。这是对孔子“藏富于民”思想的具体化.

欲使民,必先教民;欲教民,必先富民;欲富民,必先置民之产。这就是孟子制民之产的逻辑思路。其具体措施,除了轻敛薄赋、使民以时之外,就是要解决民的土地问题:“五亩之宅,树之以桑;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没有土地,没有衣食之资,“此谓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

孟子看到了土地问题在百姓生活中的至关重要的基础地位,这一思想是十分深刻的。欲解决农民问题,就必须先解决土地问题,这一思想深刻地影响了两千多年
相关问答
孟子以羊代牛论证方法?
1个回答2024-03-15 04:30
以羊易牛”主要说孟子善于因势利导、循循善诱的论辩技巧:第一段开门见山地提出“保民而王”的主张后,即通过“以羊易牛”一事的分析,说明齐宣王有推行仁政之心。在整个论辩过程中,孟子善于根据对方心理因势利导...
全文
求:《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1个回答2022-09-03 01:33
字都对了。 新课标版本标点: “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
论语 孟子 庄子讲述了什么?
1个回答2024-02-09 06:46
论语主要讲孔子思想的,孟子主要讲孟子思想的,庄子主要讲庄子思想的
齐桓晋文之事孟子和谁的对话
1个回答2023-04-16 00:35
齐桓、晋文:指齐桓公小白和晋文公重耳,春秋时先后称霸,为当时诸侯盟主.宣王有志效法齐桓、晋文,称霸于诸侯,故以此问孟子. “齐桓晋文之事”这个题目就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齐恒晋文之事中孟子认为齐恒公以羊易牛的原因是?
1个回答2024-01-12 15:45
孟子早知道齐宣王素有图霸之大欲,而无行王政之志向。因此,当齐宣王一提出“德何如则可以王矣?”的发问,就直截了当地摆出“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的中心观点,然后从“王道可为”和“王道何为”两个方面展...
全文
孔孟伦学前三则论述的道理
1个回答2024-03-05 14:45
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立志学习,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遇事就不迷惑,五十岁懂得了什么是天命,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能达到随心所欲,想怎么做便怎么做,也不会超出规矩。” 孔子说:“...
全文
孟子的论辩有什么特点?
1个回答2022-12-19 21:31
孟子在论辩时,一方面善于采取层层追问、步步进逼的方法,使对方无法躲避,理屈词穷;同时也善于运用形象的比喻和充满爱憎的感情,从而富于强烈的文学色彩。
关于孟子或者是论语的故事
1个回答2024-01-19 00:54
关于孟子的故事: 1.杀豚不欺子 当孟家还在庙户营村集市旁居住时,孟子看到邻居杀猪,不解地问母亲:“邻家杀猪干什么?”孟母当时正忙,便随口应到:“煮肉给你吃!”孟子十分高兴,等待食肉。孟母深知做人要诚...
全文
论“以羊易牛”
1个回答2022-10-31 12:29
出处 : 《孟子.梁惠王上》:"王坐于堂上有牵牛而过堂下者。王见之曰:'牛何之?'对曰:'将以衅钟。'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对曰:'然则废衅钟与?'曰:'何可废也?以羊易之。' ...
全文
简述 孟德斯鸠是怎样论述法的精神的
1个回答2022-11-06 08:51
是很有价值的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