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中大儒牛兆濂先生的传奇故事

2024-01-07 20:33

1个回答
《白鹿原》中的朱半仙照进现实——牛兆濂先生传奇纵览

文从沈梦

一部《白鹿原》,洋洋洒洒几十万字,将关中大地上历史和传奇融冶一炉,锻造出颇具传奇色彩的文化大餐。然而,凡是读过此书的人,对于主角都感觉亲切熟悉,独独对于线索人物朱先生却是充满着敬仰和怀疑:敬仰是由于他的正义和睿智;怀疑是种种超出常人的预见。大体而言,这种神秘的人物,常常会被奉做神明,广泛演绎,最终成为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

然而,作为白鹿原的作者,陈忠实表示:小说中大多故事皆是虚凑而成,而白鹿书院的山长朱先生是有原型——清末举人牛兆濂;因此,白鹿书院也是有原型的——芸阁书院。在书中所列举的事实,恰恰多数都是真实发生过的。

小说中,朱先生的主要事迹有:赈济灾民,口退十万军,续修县志,广传《乡约》,连而缀之的有不少预言式的名言。基本上,牛兆濂先生也是做着相似的事。

事实上,牛兆濂先生能在后期爆得大名,和1912年妙口退清兵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就在当年年初,全国尚处于半清廷统治状态。虽然当时在形式上已经有不少省份宣布独立,但毕竟起义军的数量有限,还不能和清廷抗衡,特别是当时的陕西,虽然攻占了西安城,聚拢在甘肃的原陕甘总督升允正在招兵买马准备反扑。陕西的义军岌岌可危。为了保住既得战果,为了黎民安生,当时的秦陇复汉军统领张凤翙遍寻良策,后在人提议下,寻访牛兆濂,希望他能说服升允罢兵。为了生民不再涂炭,牛先生慨然前往咸阳升允驻地,据理力持、道明利害,升允即日就罢兵。这事一出,关中人莫不对他感恩戴德,名声自然远播。1926年刘镇华攻打长安时,曾面见先生征询能否攻占长安——却被两条恶狗拦住门,牛先生嗤笑道“您连狗道都不能过,而况二虎乎”的记述就有些传说的味道。

牛兆濂先生将晚年的大多数时间,都用在了重建民间文化和编纂县志上,也就是小说中朱先生编纂《滋水县志》和重修《乡约》。通过乡约,将村风家俗调整成为健康高尚的做人规范,为当地的秩序稳定起着健康的作用。通过修县志,让现在人知道家乡的历史,让后人知道文化的传承,这都是利国利民的好事。

至于在小说中随处可见的具有传奇色彩的预言,就和广泛流传在关中地区的小曲儿一样,数也数不清,说也说不完。虽然,牛兆濂先生在世时常说“我不是所谓的神仙”,但他熟读周易、精通卜卦之学,能看透一些常人看不透的规律,掌握一些常人不懂的道理是可以被相信的事。所有关于他的传说,也正是广大百姓乐于有这样“神”一样的人物的存在,这也契合人们对于神秘力量敬仰的敬畏之心。

因为时代的不同,当地文化对于牛兆濂先生的认识分成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49年以前的漫长岁月,这段日子里,牛先生的身份逐渐被神化,成了关中地区独一无二的民国传奇人物。建国直至1993年《白鹿原》出版的漫长岁月,牛先生的名头就像沉在巷子的老酒,只被老人口耳相传。可想而知,如果没有这本书的出版,很难想象现在的晚辈还会知道这样一位传奇人物的存在。

随着时代的变迁,政府对于当地文化的重视,以及家族人的努力,牛兆濂先生的文章、事迹被进一步挖掘,终于成了蓝田乃至全陕西一件文化盛事。越来越多的人通过牛兆濂了解到朱先生背后的故事了。

牛先生被当代学者认为是“关学”的集大成者,也是关学最后一位传人。他的品行高尚,道德谨严,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为延续中华文化传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时至今日,正在崛起的文化寻根、推重乡贤思潮愈演愈盛,直系血亲牛锐主动请缨,拨冗去繁,披肝沥胆,耗时四年有余,将全身心精力投入到整理家书、编纂家谱的工作当中。工作不但还原了家族长辈的本来面貌,也将稀有的文化遗产妥善保管起来。这样的工作是艰难的,也是利国利民的。如今《牛兆濂集》顺利出版,圆了牛氏家族多年的夙愿,也为陕西文化做出了功在百年的贡献,值得学习嘉奖。
牛兆濂先生的文字朴实敦厚,具有超越时代的现实感,摘文一篇,共飨:谧儿见知,雍来具悉一切。宋氏妹近颇好腹疾如常,据秦先生言,尚未敢定是病与否,过一两月再看。尔近来须努力改过,前见尔面目憔悴,深以为忧,尔独不知自忧乎。两媳妇须教令早起,一味懒惰将何以度日。现在青黄不接,家家仓用困难,厨中时为料理,不可漠不经心……

另外,从字形上看,朱就比牛多了个人字,也可以理解为“朱先生是牛先生本人”。正因为有了朱先生,牛兆濂先生就更值得被传扬,被学习;没有牛兆濂先生的存在,就没有内涵如此丰富的朱先生。没有朱先生,《白鹿原》的精神光辉就少了许多,也许就不像现在这样伟岸和厚重。陈忠实的良苦用心,在此可见一斑。

由此看来,文学来源于现实,并不为过。朱先生值得被推崇,牛兆濂先生值得被纪念。后来学人,当以他为范。

曾几何时,电影版《白鹿原》割裂掉许多珍贵的人物存在;时至今日,电视剧《白鹿原》将被公映,让我们有机会在视频中寻觅这先人的踪迹。

在文化中学习,是我们的使命。
相关问答
牛兆濂的人物简介
1个回答2024-03-15 14:21
牛兆濂 (1867~1937),字梦周,号蓝川,蓝田县华胥镇新街村鸣鹤沟人。清末民初名满三秦的理学家和关学派的代表人物,杰出的理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因其故居和讲学的芸阁学舍皆在蓝田灞水河川地...
全文
何谓儒子牛 儒子牛的 典故?
1个回答2024-02-25 06:43
儒子指劳苦大众或人民,最著名的就是鲁迅的那句话: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意思就是敢于和敌人做斗争,愿意给人们做牛.
"濂溪先生"是谁?
1个回答2022-12-27 13:57
周敦颐(1017——1073),原名敦实,因避免宋英宗旧名讳而改敦颐,字茂叔,晚年定居庐山莲花峰下,筑书堂讲学。因堂前有溪,家乡又有水名为濂溪,所以自号濂溪,世人称其为濂溪先生。
儒子牛是什么意思?
1个回答2024-02-07 08:47
“孺子”是古时对小孩子的称谓。“孺子牛”是《左传》中记载的一个典故:春秋时,齐景公与儿子嬉戏,景公叨着绳子当牛,让儿子牵着走。这个千古传颂的“爱子”故事后来成为人们赞誉的美德。现代伟大文学家鲁迅的“横...
全文
牛玉儒的妻子的简历?(不要牛玉儒的简历)
1个回答2022-09-15 07:01
牛玉儒的妻子 谢莉
濂溪先生是指谁
1个回答2022-12-28 20:55
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他解除印绶,以便在濂溪书堂定居讲学。.人们就称他濂溪先生。.他讲学之所,名为濂溪书院。...次年,请朱熹作了《濂溪先生祠堂记》和《濂溪先生画像记》。
濂溪先生是指谁
1个回答2022-12-22 19:47
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他解除印绶,以便在濂溪书堂定居讲学。. 人们就称他濂溪先生。. 他讲学之所,名为濂溪书院。 ... 次年,请朱熹作了《濂溪先生祠堂记》和《濂溪先生画像记》。
老人在快要死时有什么先兆。
1个回答2024-02-21 20:55
有的回光返照。 有的看到有人来接他。 有的自己会说自己不行了。 有的突然说愿望,比如回家看看什么的,就是最后的心愿。 有的说看到已经死去多年的人。 有的是突然交代身后事。
儒林外史的马二先生是谁?
1个回答2024-04-20 11:22
儒林外史马静即为马二先生,其轶事典故如下: 1、马二先生是八股科举考试的虔诚信徒, 他对匡超人说: “你如今回去, 奉事父母, 总以文章举业为主。人生世上, 除了这事, 就没有第二件可以出头。不要...
全文
何谓儒子牛 儒子牛的 典故?
1个回答2023-12-12 13:24
儒子指劳苦大众或人民,最著名的就是鲁迅的那句话: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意思就是敢于和敌人做斗争,愿意给人们做牛。
扫码下载APP
听书听课听播客,随时随地陪伴你
热门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