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田父得玉》

2024-01-07 23:32

1个回答
1. 古文《田父得玉》的译文是什么

魏国有个在野外耕作的农夫,拣到(一块)直径有一尺的宝玉,(他)不知道那是玉,就将这事告诉了他的邻居。那邻居私下想得到那块玉石,(就)对他说:“这是怪石,收藏它,不利于家人的,不如放回去。”

那农夫虽然疑虑,还是拿回了家,放在廊下。当天夜里玉发出光亮,那光照亮了整个房子,农夫全家非常害怕,又把这事告诉邻居。(邻居)说:“这就是怪的征兆,赶快丢掉,灾祸(还)可以消除。”于是(农夫)赶紧(将那玉)丢到很远的野外。

那邻居没有多久就偷偷去盗取那玉石,用来献给了魏王。魏王叫来加工玉石的工匠鉴定这块玉石,(那工匠)望着玉石,一再下拜然后急切地说:“斗胆恭贺大王得到这天下的宝贝,在下还从没见过(这样的美玉)啊。”魏王问那玉石的价值,工匠说:“这玉没有价可以买得了它。用五座城的大都会换,也就可以看一眼(而已)。”魏王马上赐给献玉的人一千两银子,永远享有上大夫(一样)的俸禄。

2. 古文 田父得玉

在这里,魏田父得到宝玉又失去宝玉的原因有很多 根本原因:他有眼不识美玉 直接原因:邻人的欺骗导致他失去这块玉 。

这个故事说明:真的可能被诬为假,最后又恢复其本来面目,宝玉被诬为怪石而被骗走,终于又被确认为宝玉。这和野鸡讹为凤凰以致弄假成真恰恰相反。同样属于名实相违的现象,假话不可以轻信,农夫受骗即在于此。诬名可以得实,骗子亦可能得逞,邻人即属于此。这 和卞和献玉颇为相近,也是真的不被赏识而险遭埋没,尹文子所说的是非即真伪,从长远看,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但是,真的美的东西有时并不被了解而获得其价值,如宝玉被诬为怪石而被弃。尹文子把深奥抽象的名实问题引入日常生活,与具体的社会问题密切结合,更具有通俗性和实际意义。

魏田父有耕于野者⑴,得宝玉径尺⑵,弗知其玉也,以告邻人。邻人阴欲图之⑶,诈⒇之曰:“此怪石也。畜之,弗利其家⑷,弗如复之”⑸。 田父虽疑,犹录以归⑹,置于庑下⑺。其夜玉明,光照一室。田父称家大怖⑻,复以告邻人。邻人曰:“此怪之征,遄弃⑼,殃可销⑽。”于是遽而弃于远野⑾。 邻人无何盗之⑿,以献魏王。魏王召玉工相之⒀。玉工望之,再拜却立⒁,曰:“敢贺大王得此天下之宝⒂,臣未尝见。” 王问其价。玉工曰:“此玉无价以当(22)之。五城之都⒃,仅可一观。”魏王立赐献玉者千金,长食(21) 上大夫禄⒄。 ――节选自尹文⒅《尹文子·大道上》⒆

魏国有个在野外耕作的农夫,拣到一块直径有一尺的宝玉,但他不识宝,便把此事告诉了(他的)邻居。邻居暗中盘算要把宝玉弄到手,欺骗农夫说:“这是一块鬼怪石头,收藏起来,对家庭不吉利,不如把它再放回原处去。”那农夫虽然心中疑惧,还是把它搬回家中,(农夫把宝玉)放在房廊上。当夜宝玉通明,(光)照亮了整个房子,农夫全家惊恐万状,又把发生的事告诉邻居。邻居说:“这就是鬼怪的征兆,赶快丢掉,灾祸就可以消除。”老农夫感到害怕就把宝玉丢到很远的野外去了。那邻居没等多久就偷偷去把它偷取回来,(邻居将玉石)献给了魏王。魏王召玉工来鉴别,玉工远远一看,朝魏王行了隆重的再拜之礼,然后站起来说:“我冒昧地恭贺大王得到了这块天下名宝,这样的稀世珍宝小臣还从没见过啊。”魏王问那玉石的价值,玉工说:“这是无价之宝。就是拿五座城池来换,也就只可以看一眼而已。”魏王立即赏赐给献玉人千斤金子,还让他一辈子享受上大夫一样的俸禄。

1. 魏:魏国,战国时诸侯国之一,都城在现在河南省开封市西北。田父:年老的农民。 2. 径尺:直径一尺。 3. 阴:暗中。图:图谋,谋取。 4. 畜:收藏,保留。 5. 复之:把宝玉放回原处。 6. 犹:还。录:取。 7. 庑(wǔ):廊,厢房。 8. 举家:全家。怖:恐惧。 9. 遄(chuán):快,迅速。遄弃:赶快丢弃。 10. 销:消失。 11. 于是遽(jù):于是:因此,就这样。遽:立即 12. 无何:没等多久,无几何。 13. 相(xiàng):察看,鉴别。 14. 再拜:古人行礼的一种方式,跪拜两次。却:退。 15. 敢:谦词,有“冒昧”的意思。 16. 五城之都:泛指天下的名都。即以五城为价,才可以看上一眼。 17. 长食上大夫:永远享用上大夫的俸禄。 18.田父:农夫。 19:录:取。 20:诈:欺骗。 21:食:俸禄。 22:当:适合,得当。 上大夫:仅次于卿的官职。 22: 尹文(约公元前350-前285):又称尹文子,战国中期齐国思想家。齐宣王时在齐国都城临淄稷下学宫讲学。他强调名实一致和法治。 23:《尹文子》由后人收集尹文的文章编撰而成的集子:系战国时墨家后学之作,大都是先秦人物故事、寓言小品,文简理丰,辞约而精,现存《尹文子》二篇,系魏晋人伪托之书,分《大道上》、《大道下》二篇,其大旨本黄老刑名家言,泛论大道无形,检形定名,以仁义礼乐名法刑赏为治世八术。

3. 求文言文 的译文

魏田父有耕于野者,得宝玉径尺,弗知其玉也,以告邻人。

邻人阴欲图之,谓之曰:“此怪石也,畜之,弗利其 家,弗如复之。” 田父虽疑,犹录以归,置于庑(读音wu三声,正屋旁边的小屋)下。

其夜玉明,光照一室,田父称家大怖,复以 告邻人。曰:“此怪之征,遄(读音chuan二声,速、快)弃,殃可消。”

于是遽而弃于远野。 邻人无何盗之,以献魏王。

魏王召玉工相之。玉工望之,再拜而立曰:“敢贺大王得此天下之宝,臣未尝见。”

王问其价:玉工曰:“此无价以当之。五城之都,仅可一观。”

魏王立赐献玉者千金,长食上大夫禄。 翻译:魏国有个在野外耕作的农夫,拣到(一块)直径有一尺的宝玉,(他)不知道那是玉,就将这事告诉了他 的邻居。

那邻居私下想得到那块玉石,(就)对他说:“这是怪石,收藏它,不利于家人的,不如放回去。” 那农夫虽然疑虑,还是拿回了家,放在廊下。

当天夜里玉发出光亮,那光照亮了整个房子,农夫全家非常害怕, 又把这事告诉邻居。(邻居)说:“这就是怪的征兆,赶快丢掉,灾祸(还)可以消除。”

于是(农夫)赶紧(将那玉) 丢到很远的野外。 那邻居没有多久就偷偷去盗取那玉石,用来献给了魏王。

魏王叫来加工玉石的工匠鉴定这块玉石,(那工匠)望 着玉石,一再下拜然后急切地说:“斗胆恭贺大王得到这天下的宝贝,在下还从没见过(这样的美玉)啊。”魏王问那 玉石的价值,工匠说:“这玉没有价可以买得了它。

用五座城的大都会换,也就可以看一眼(而已)。”魏王马上赐给 献玉的人一千两银子,永远享有上大夫(一样)的俸禄。

4. 【田父得玉的解释】

原文: 魏田父有耕于野者⑴,得宝玉径尺⑵,弗知其玉也,以告邻人.邻人阴欲图之⑶,诈⒇之曰:“此怪石也.畜之,弗利其家⑷,弗如复之”⑸. 田父虽疑,犹录以归⑹,置于庑下⑺.其夜玉明,光照一室.田父称家大怖⑻,复以告邻人.邻人曰:“此怪之征,遄弃⑼,殃可销⑽.”于是遽而弃于远野⑾. 邻人无何盗之⑿,以献魏王.魏王召玉工相之⒀.玉工望之,再拜却立⒁,曰:“敢贺大王得此天下之宝⒂,臣未尝见.” 王问其价.玉工曰:“此玉无价以当(22)之.五城之都⒃,仅可一观.”魏王立赐献玉者千金,长食(21) 上大夫禄⒄. ――节选自尹文⒅《尹文子·大道上》⒆ 编辑本段译文 魏国有个在野外耕作的农夫,拣到一块直径有一尺的宝玉,但他不识宝,便把此事告诉了(他的)邻居.邻居暗中盘算要把宝玉弄到手,欺骗农夫说:“这是一块鬼怪石头,收藏起来,对家庭不吉利,不如把它再放回原处去.”那农夫虽然心中疑惧,还是把它搬回家中,(农夫把宝玉)放在房廊上.当夜宝玉通明,(光)照亮了整个房子,农夫全家惊恐万状,又把发生的事告诉邻居.邻居说:“这就是鬼怪的征兆,赶快丢掉,灾祸就可以消除.”老农夫感到害怕就把宝玉丢到很远的野外去了.那邻居没等多久就偷偷去把它偷取回来,(邻居将玉石)献给了魏王.魏王召玉工来鉴别,玉工远远一看,朝魏王行了隆重的再拜之礼,然后站起来说:“我冒味地恭贺大王得到了这块天下名宝,这样的稀世珍宝小臣还从没见过啊.”魏王问那玉石的价值,玉工说:“这是无价之宝.就是拿五座城池来换,也就可以看一眼而已.”魏王立即赏赐给献玉人千斤金子,还让他一辈子享受上大夫一样的俸禄. 编辑本段字词注释: 1. 魏:魏国,战国时诸侯国之一,都城在现在河南省开封市西北.田父:年老的农民. 2. 径尺:直径一尺. 3. 阴:暗中.图:图谋,谋取. 4. 畜:收藏,保留. 5. 复之:把宝玉放回原处. 6. 犹:还.录:取. 7. 庑(wǔ):廊,厢房. 8. 举家:全家.怖:恐惧. 9. 遄(chuán):快,迅速.遄弃:赶快丢弃. 10. 销:消失. 11. 于是遽(jù):于是:因此,就这样.遽:立即 12. 无何:没等多久,无几何. 13. 相(xiàng):察看,鉴别. 14. 再拜:古人行礼的一种方式,跪拜两次.却:退. 15. 敢:谦词,有“冒昧”的意思. 16. 五城之都:泛指天下的名都.即以五城为价,才可以看上一眼. 17. 长食上大夫:永远享用上大夫的俸禄. 18.田父:农夫. 19:录:取. 20:诈:欺骗. 21:食:俸禄. 22:当:适合,得当. 上大夫:仅次于卿的官职. 22: 尹文(约公元前350-前285):又称尹文子,战国中期齐国思想家.齐宣王时在齐国都城临淄稷下学宫讲学.他强调名实一致和法治. 23:《尹文子》由后人收集尹文的文章编撰而成的集子:系战国时墨家后学之作,大都是先秦人物故事、寓言小品,文简理丰,辞约而精,现存《尹文子》二篇,系魏晋人伪托之书,分《大道上》、《大道下》二篇,其大旨本黄老刑名家言,泛论大道无形,检形定名,以仁义礼乐名法刑赏为治世八术. 编辑本段知识钩玄 [古今异义] 畜(xù) 今常用义:畜养.文中古义:收藏,保留;如“畜之弗利其家”. 录 今常用义:记载,抄写.文中古义:取,拿;如“犹录以归”. 敢 今常用义:有勇气,有胆量.文中古义:谦词,有“冒昧”的意思;如“敢贺大王得此天下之宝”. 尝 今常用义:动词,吃.文中古义:副词,曾经;如“臣未尝见”. 食 今常用义:吃.文中古义:享用,享受;如“长食上大夫”. 殃 今常用义:文中用义:灾祸. [一词多义] 径 (1)名词,直径;如“得宝玉径尺”.“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核舟记》 (2)名词,小路;如“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春夜喜雨》 (3)副词,直接;如“少时,一狼径去”.《狼》 阴 (1)副词,暗中;如“邻人阴欲图之”. (2)名词,水的南面,山的北面;如“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愚公移山》 (3)名词,阴天;如“朝晖夕阴,气象万千”.《岳阳楼记》 征 (1)名词,征兆,迹象;如“此怪之征”. (2)动词,远行;如“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渔家傲》 相(xiàng) (1)动词,察看,鉴别;如“魏王召玉工相之”. (2)名词,古代官名,后指相国、丞相、宰相;如“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陈涉世家》 [词类活用] 1. 形容词用如动词 “其夜玉明”中的“明”原来是形容词,原意是“明亮”,这里用如动词,可译为“发出光亮”;该分句可译为“那天夜里玉发出光亮”. 2. 动词用如状语 “魏王立赐献玉者千金”中的“立”, 原意是“站立”,在句中作谓语动词“赐”的状语,可译为“立刻”、“马上”;该分句可译为“魏王马上赐给献玉的人千金”. [文言句式] 1.判断句 (1)“此怪石也”中的“此”是判断主语,“怪石”是判断谓语,“也”帮助判断;该分句可译为“这是一块怪石”. (2)“此怪之征”中的“此”是判断主语,“怪之征”是判断谓语;该分句可译为“这就是怪石作怪的征兆”. 2.省略句 (1)省略主语 ①“于是遽而弃于远野”之前省略主语“田父”,即“(田父)于是遽而弃于远野”;该分句可译为“于是农夫赶紧将那玉丢到很远的野外”. ②“长食上大夫”之前省略主语“献玉者”,即“(。

5. 初中文言文田父得玉翻译

魏田父有耕于野者,得宝玉径尺,弗知其玉也,以告邻人。邻人阴欲图之,谓之曰:“此怪石也,畜之,弗利其

家,弗如复之。”

田父虽疑,犹录以归,置于庑(读音wu三声,正屋旁边的小屋)下。其夜玉明,光照一室,田父称家大怖,复以

告邻人。曰:“此怪之征,遄(读音chuan二声,速、快)弃,殃可消。”于是遽而弃于远野。

邻人无何盗之,以献魏王。魏王召玉工相之。玉工望之,再拜而立曰:“敢贺大王得此天下之宝,臣未尝见。”

王问其价:玉工曰:“此无价以当之。五城之都,仅可一观。”魏王立赐献玉者千金,长食上大夫禄。

翻译:魏国有个在野外耕作的农夫,拣到(一块)直径有一尺的宝玉,(他)不知道那是玉,就将这事告诉了他

的邻居。那邻居私下想得到那块玉石,(就)对他说:“这是怪石,收藏它,不利于家人的,不如放回去。”

那农夫虽然疑虑,还是拿回了家,放在廊下。当天夜里玉发出光亮,那光照亮了整个房子,农夫全家非常害怕,

又把这事告诉邻居。(邻居)说:“这就是怪的征兆,赶快丢掉,灾祸(还)可以消除。”于是(农夫)赶紧(将那玉)

丢到很远的野外。

那邻居没有多久就偷偷去盗取那玉石,用来献给了魏王。魏王叫来加工玉石的工匠鉴定这块玉石,(那工匠)望

着玉石,一再下拜然后急切地说:“斗胆恭贺大王得到这天下的宝贝,在下还从没见过(这样的美玉)啊。”魏王问那

玉石的价值,工匠说:“这玉没有价可以买得了它。用五座城的大都会换,也就可以看一眼(而已)。”魏王马上赐给

献玉的人一千两银子,永远享有上大夫(一样)的俸禄。

感:现实得让人伤心、不满。但又不得不承认现实中确有很多事情是这样,客观得让人遗憾!很冷酷的作家!

2003年4月22日晚

感2:再读此寓言时,都觉得很是不平。虽然它告诉人们知识就是财富,可这种寓言流传于世,终有政治不正确的

寓意:奸诈小人竟然会有好报。实在没天理!

6. 求文言文 的译文

魏田父有耕于野者,得宝玉径尺,弗知其玉也,以告邻人。邻人阴欲图之,谓之曰:“此怪石也,畜之,弗利其

家,弗如复之。”

田父虽疑,犹录以归,置于庑(读音wu三声,正屋旁边的小屋)下。其夜玉明,光照一室,田父称家大怖,复以

告邻人。曰:“此怪之征,遄(读音chuan二声,速、快)弃,殃可消。”于是遽而弃于远野。

邻人无何盗之,以献魏王。魏王召玉工相之。玉工望之,再拜而立曰:“敢贺大王得此天下之宝,臣未尝见。”

王问其价:玉工曰:“此无价以当之。五城之都,仅可一观。”魏王立赐献玉者千金,长食上大夫禄。

翻译:魏国有个在野外耕作的农夫,拣到(一块)直径有一尺的宝玉,(他)不知道那是玉,就将这事告诉了他

的邻居。那邻居私下想得到那块玉石,(就)对他说:“这是怪石,收藏它,不利于家人的,不如放回去。”

那农夫虽然疑虑,还是拿回了家,放在廊下。当天夜里玉发出光亮,那光照亮了整个房子,农夫全家非常害怕,

又把这事告诉邻居。(邻居)说:“这就是怪的征兆,赶快丢掉,灾祸(还)可以消除。”于是(农夫)赶紧(将那玉)

丢到很远的野外。

那邻居没有多久就偷偷去盗取那玉石,用来献给了魏王。魏王叫来加工玉石的工匠鉴定这块玉石,(那工匠)望

着玉石,一再下拜然后急切地说:“斗胆恭贺大王得到这天下的宝贝,在下还从没见过(这样的美玉)啊。”魏王问那

玉石的价值,工匠说:“这玉没有价可以买得了它。用五座城的大都会换,也就可以看一眼(而已)。”魏王马上赐给

献玉的人一千两银子,永远享有上大夫(一样)的俸禄。

7. 古文《伊文字》 田父得玉

原文翻译:

魏国有个在野外耕作的农夫,拣到一块直径有一尺的宝玉,他不知道那是玉,就将这事告诉了他的邻居。那邻居暗中盘算想得到那块玉石,就对他说:“这是一块怪石,收藏它,不利于家人的,不如放回去。”那农夫虽然疑虑,还是拿回了家,农夫把宝玉放在廊下。那天夜里玉发出光亮,那光照亮了整个房子,农夫全家非常害怕,又把这事告诉邻居。邻居说:“这就是怪石作怪的征兆,赶快丢掉,灾祸才可以消除。”于是农夫赶紧将那玉丢到很远的野外。那邻居没有多久就偷偷去盗取来,邻居将玉石献给了魏王。魏王叫来加工玉石的工匠鉴定这块玉石,那工匠望着玉石,跪下拜了两拜,退后站在一边说:“恭贺大王得到这天下名宝,这样的稀世珍宝小臣还从没见过啊。”魏王问那玉石的价值,那工匠说:“这玉没有价可以买得了它。用五座城池来换,也就可以看一眼而已。”魏王马上赐给献玉的人千金,还让他一辈子享受上大夫的俸禄。

相关问答
田父得玉
1个回答2023-12-08 04:37
魏田父有耕于野者⑴,得宝玉径尺⑵,弗知其玉也,以告邻人。邻人阴欲图之⑶,诈之曰:“此怪石也。畜之弗利其家⑷,弗如复之”⑸。田父虽疑,犹录以归⑹,置于庑下⑺。其夜玉明,光照一室。田父称家大怖⑻,复以告邻...
全文
田父得玉
1个回答2024-02-25 16:25
弗:不 明:词类活用,意为明亮,此处意为发光 当:相当
田父得玉
1个回答2024-03-01 10:03
魏田父有耕于野者,得宝玉径尺,弗知其玉也,以告邻人。邻人阴欲图之,谓之曰:“此怪石也,畜之,弗利其 家,弗如复之。” 田父虽疑,犹录以归,置于庑(读音wu三声,正屋旁边的小屋)下。其夜玉明...
全文
田父得玉
1个回答2024-03-15 17:26
魏国有个在野外耕作的农夫,拣到一块直径有一尺的宝玉,他不知道那是玉,就将这事告诉了他的邻居。那邻居私下想得到那块玉石,就对他说:“这是一块怪石,收藏它,不利于家人的,不如放回去。”那农夫虽然疑虑,还是...
全文
田父得玉的主要内容讲的是什么?
1个回答2024-03-13 07:29
魏国有个在野外耕作的农夫,拣到一宝玉,但他不知道那是玉,并且唯邻居之言是从,于是邻居盗取了宝玉去魏王那里邀功,领取了丰厚的报酬,还享受上大夫一样的待遇。
田父得玉翻译
1个回答2023-02-12 12:25
日晚厌遵渚意思
田父得玉 寓意
1个回答2024-03-05 20:02
魏田父有耕于野者,得宝玉径尺,弗知其玉也,以告邻人。邻人阴欲图之,谓之曰:“此怪石也,畜之,弗利其 家,弗如复之。” 田父虽疑,犹录以归,置于庑(读音wu三声,正屋旁边的小屋)下。其夜...
全文
田父得玉的介绍
1个回答2022-12-01 15:16
魏田父有耕于野者⑴,得宝玉径尺⑵,弗知其玉也,以告邻人。邻人阴欲图之⑶,谓之曰:“此怪石也。畜之,弗利其家⑷,弗如复之”⑸。田父虽疑,犹录(26)以归⑹,置于庑下⑺。其夜玉明,光照一室。田父称家大怖...
全文
田父得玉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1个回答2024-02-25 02:37
田父得玉的寓言揭露和鞭挞了那些用卑劣手段猎取高官厚禄的人,同时对有宝不识,为他人之言是从的愚者也提出了劝诫。
田父得玉的字词注释
1个回答2024-02-29 05:13
1. 魏:魏国,战国时诸侯国之一,都城在现在河南省开封市西北。田父:年老的农民。 2. 径尺:直径一尺。 3.其:那。 4 阴:暗中。图:图谋,谋取。 5. 畜:收藏,保留。 6. 复之:把宝玉放回...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