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濂的求学故事?

2024-01-08 10:22

1个回答

宋濂求学拜师故事主要内容:在明初的时候,有一个叫宋濂的文学家,诗人。在小时候他十分好学,但是由于家里很穷就没有办法去买书来读。于是就经常向有书的人家借书,然后把借来的书亲自重新抄在一张纸上,再按时归还给别人。冬天的时候,天气十分寒冷,大雪纷飞,天寒地冻,而宋濂却坚持的抄书。有时,连砚台里的墨都冻成冰了,他的母亲则端来热水,把热水倒进砚里,使它溶解。宋濂的母亲十分关心宋濂,当宋濂全身都冻僵时,母亲则找来棉被给宋濂披上,怕他冻着。夏天的时候,天气十分炎热,蚊虫又多,宋濂还是坚持的抄写,有时把他的手都咬肿了,可宋濂毫不在乎。而母亲却在旁边为他把扇,母亲的爱,让宋濂更加勤奋的学习,抄完后,就小步加快跑地送去,生怕超过了约定的期限。由于他十分坚守信约,因此有许多人家都愿意把书借给他,他就更勤奋地阅读,每天早起晚睡,宋濂的母亲十分担心他吃不消,但宋濂只是一笑了之。于是他广泛地阅读到各种各样的书,知识也就更多了。扩展资料:求教要有谦恭的态度。宋濂遇到的老师,不高兴时一副冷冰冰的面孔,如今不多。可像宋濂那样谦恭的学生却很难得。作为学生要尊师重教,要以谦恭的态度“援疑质理”;自以为是、目中无人,这不是求学的正确态度。逆境之中出人才。宋濂自幼多病,且家境贫寒,但他聪敏好学,号称“神童”。曾受业于闻人梦吉、吴莱、柳贯、黄溍等人。元末辞朝廷征命,修道著书。明初时受朱元璋礼聘,被尊为“五经”师,为太子朱标讲经。洪武二年(1369年),奉命主修《元史》。累官至翰林学士承旨、知制诰,时朝廷礼仪多为其制定。洪武十年(1377年)以年老辞官还乡,后因长孙宋慎牵连胡惟庸案而被流放茂州,途中于夔州病逝,年七十二。明武宗时追谥“文宪”,故称“宋文宪”。宋濂有史才,曾主持编纂《元史》二百一十卷,王祎将其与司马迁相比 ,四方学者称其为太史公。他在文学上的成就掩盖了史学成就,据说他青年学习《春秋三传》时,就擅长记忆历史年代;成年后,也喜欢创作人物传记、行状墓志。他在《洪武圣政记》中,改变之前“以古为鉴”来劝谏君主的方法,创造了“以今为鉴”的劝谏方法,他是“以今为鉴”的“资鉴派”,《洪武圣政记》及他的另一部著作《浦阳人物记》,对于有明一代的史学颇有影响。但宋濂的史学只是他借以宣扬经学的工具,虽然从事历史著述却不想以此名世,宋濂的在《元史》中的创作也不能与其散文、寓言等作品相比。

相关问答
《明史 宋濂传》中的宋濂有什么品格?
1个回答2024-06-04 03:18
宋濂是明初有大名的学者,号称明朝开国文臣之首,他为人忠直有气节,决不拍马屁,做人品格很高。也很清高。
《明史,宋濂传》中宋濂具有怎样的品格?
1个回答2024-04-13 17:31
宋廉看到好书就连夜抄书,而且,宋廉借过的书每本都是干干净净,不卷不折,每一本都很平整,每一本书都有借有还。所以,书主人都愿意把书借给宋廉,宋廉才得以博览群书,并能得到名师指导。一次,宋廉看到了好书,就...
全文
宋濂好学
1个回答2024-01-29 11:26
  原文   余幼时即嗜[1]学。家贫,无从[2]致书[3]以观,每假[4]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5]。录毕,走[6]送之,不敢稍逾约[7]。以是人多...
全文
宋濂的故事
1个回答2024-01-29 14:39
宋濂小时侯小时候喜欢读书,但是家里很穷,也没钱买书,只好向人家借。每次借书,他都讲好期限,按时还书,从不违约,人们都乐意把书借给他。 一次,他借到一本书,越读越爱不释手,便决定把它抄下来。可是还...
全文
关于宋濂的故事
1个回答2024-01-25 15:36
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宋濂与刘基、高启并列为明初诗文三大家。姑且不论他的其他著述,单一部《元史》就足以为他赢得至高的尊荣。毫无疑问地,宋濂是明太祖朱元璋最为倚重的文化重臣,也因此受聘为文学顾问。朱元璋...
全文
关于宋濂的故事
1个回答2024-01-21 05:02
又一次,宋濂要去远方向一位著名者请教,并约好见面日期,谁知出发那天下起鹅毛雪。当宋濂挑起行李准备上路时,母亲惊讶地说:“这样的天气怎能出远门呀?再说,老师那里早已大雪封山了。你这一件旧棉袄,也抵御不住...
全文
宋濂借书
1个回答2024-01-25 17:30
原文:   宋濂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译文:   宋濂小时候就非常好学,但因家中...
全文
宋濂传全文
1个回答2023-06-11 04:15
送东阳马生序
宋濂读书的故事你学到了什么
1个回答2024-02-17 01:23
求学之路是艰难坎坷的,只有不畏艰难,勇于探索,具有恒心和毅力,才能学有所成,勤奋学习是取得成绩的根源。学习成功与否的关键在于主观是否努力,与客观学习生活条件关系不大。在学习中我们要有苦中作乐,以...
全文
我与宋濂对话作文
1个回答2024-03-12 10:53
  每个人都渴望在优越的生活条件下,过上无忧无虑的幸福生活.但是,任何事情都是一分为二的,人们在享受优越的生活时,也极易养成惰性,尤其是青年学生.读了宋濂的文章———《送东阳马生序》,我对此感受尤深...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