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散文:高家堰镇虽小,可它是有故事的地方

2024-01-09 09:22

1个回答
日前,我们几个老同事再相聚,大家都成了老爷爷、老奶奶,面对这样的场景,思绪早已飞进昔日青春的时光里。

三十多年前,刚参加工作的我,单纯得像一张白纸,怀着满腔热情,简单的理想,走向 社会 这所大学。

上班第一天的早上,我带着简单的行旅和介绍信,搭上到高家堰卫生院的班车,大约2小时到高家堰镇上的三叉路口,单位的老易早早就推着板车在那儿等候。我问老易,单位有救护车吗?老易笑了笑回答,板车也只有一部呢。

卫生院离三叉路不到五百米,有两栋两层的小房子,依山而建,一栋是砖混结构,一栋土木结构,楼上是职工宿舍,楼下是办公区。我被安排在土楼的楼上,大约有十来平方的小房子里,一张床,一张书桌,一个凳子,就是我的新家。

那土楼,除外墙是泥土石头做的,里面是磨塌木楼板、木楼梯,就连里面的房与房间之间的墙也是用木板隔断的,那灰褐色的外表已经不知道经过了多少春秋。如有人上楼,楼板就会发出咯咯吱的声响。有时夜里值班回来,即便是小心翼翼地提着脚步,也会影响别人的休息,只是时间长了大家都习惯了。记得有一次我穿着那时兴的塑料底子的布鞋,直接就从三米多高的楼上沿楼梯上滑到了地下,引来楼下病友的围观。

那时的冬天似乎特别寒冷,尤其到了夜里,满耳呼呼的风声,随时就从木板缝中、紧闭的窗户(那时窗户不是玻璃,而是塑料簿膜)钻进来。土楼好像在风中摇晃,让人担心一不小心就会被吹散。不过一觉醒来,土楼仍安然无恙。

一楼的东侧有一个公用水池,洗碗时总是看到潮湿的水池旁安静地附着几只软体动物,小蛇时有光顾,偶尔见到会吓得一跳,不自主地发出尖叫。老乡安慰我们,说它是家蛇,就是咬伤了也无大碍。

单位有简易食堂,菜的种类不多,老职工大多只在食堂买饭,再回家里做两个小菜。那年代没有液化知神气,更没有天然气,开始用的木柴,后来是煤油炉,或煤,搭游亏气味很大。有时同事弄点好吃的,总是忘不了请我这位新来单身汉品尝。单位虽然是在农户的包围之中,种的菜也多,但那年代不时兴卖菜,偶尔老乡送给我一些小菜,因他们不收钱,也不好意思再拿第二次。后来我发现老职工每人都分有几平方米的菜园子,自种自收,十分方便。一年后有一名同事调到城里,就把他那块园田作为人情送给了我。别看那块地只有几平方米,却大大丰富了我的餐桌。有时也学着弄几个小菜招待一下朝夕相处的同事们,吃喝虽然不能与现在相比,大家却十分开心。

单位前面是318国道,路面由沙石铺就,因载重货车多,时有发生车轮弹起的石子伤人的事儿。记得有一次,一辆大货车跑着跑着,后面的车轮竟然跑掉了一个,车没停下来,掉下车轮也没停下来,而是沿着公路一路飞奔,把来不急躲避的一位骑自行车的老乡撞翻到一米多高的坎下,导致多处皮肤擦伤,满脸血迹。可能是受到惊吓,也许是伤痛,老乡被送到卫生院时全身仍在发抖,一个多小时说不出话来。

在单位前面约400多米有一条叫做丹水的小河穿过,平时溪水清澈见底,夏天还是洪水怒吼,里面生长有许多小鱼儿,是我们餐桌上的 美食 ,休息时就和同事骑着自行车沿着小溪行走十几公里寻找鱼儿的踪迹,虽然不一定每次都有收获,但过程却让人难以忘怀。丹水河中生长一种棒棒鱼,只有一根主刺儿,那可是美味,就是现在人们也常常用它来请远到的稀客。另一种是娃娃鱼,因叫声类似娃娃的哭声而得名,珍贵、稀有,专家说那是当地环境好的标志,不过现在想吃野生娃娃鱼不容易了,因为它已成为国家级保护鱼类。夏天的丹水河是我们纳凉好去处,在清凉的河水中洗一洗,就会洗去一天疲惫。

那些年代工作之余没有什么 娱乐 活动,就是打打牌,走走象棋,偶尔看一场电影。镇上放电影的地方是露天的,不过四周有两米多高的围墙,要看电影还要自带椅子。记得有一天下午同事告诉我晚上有好看的电影,大家都非常高兴。同事老李和老邓对我说,今天我们三个打花牌,谁输了就谁请客。他们也许没有想到,第一局我就满了,老李和老邓相对一笑就没再打了。原来是想我接他们看电影呢,这也成了我们每次见面时要讲的一大笑料。

水系发达的丹水河,有50余公里在高家堰境内,水位落差近两百米。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土家山寨的乡亲们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先后在魏家洲、白果坪、青岩等地修建了三座小水电站,当时我们单位就是用那儿发的电,至今还仍在释放光和热。听原五中老师说,曾经教过我们物理的孙玉林老师就参与了青岩电站的选址、设计和施工。

在高家堰工作三年多,在老师们的带领下,很快就适应那儿的工作,充分认识了医院和卫生院的区别。卫生院不是单纯看病,是什么事儿都要会,什么事儿都要做,当时大家自称为“万金油”。现在有了一个好听的名字,叫全科医生。那时交通不便,出诊或下乡主要是靠一双脚(大伙称之为十一号车),或自行车。三年多时间,我几乎走遍了高家堰的山山水水,收获是和乡亲们结下了浓厚的友谊,直到今天不少乡亲还能叫出我的名字。

高家堰镇虽小,可它是有故事的地方,有先烈们留下的足迹。据考证,自汉初便设置管辖。她是诗人彭秋潭的故乡;在土地革命时期,在鄂西第一个农村党支部就诞生在这儿,中国工农红军第六军基干力量——农民自卫团,就是在这里组建;涌现出120多位英烈先贤。抗日战争时期,鄂西会战决战主阵地在长阳,其中最著名最残酷最激烈六场阻击拉锯战就是高家堰境内展开,至今仍可见到残存的战壕、碉堡、弹壳。高家堰的乡亲们没有忘记先烈的重托,用勤劳的双手将它打造成了宜昌的后花园,高速、铁路穿境而过,沿途由盆景点缀,让人赏心悦目,怡情养性,再现土家人的诗情画意。

三十六年一晃就过去了,今年春天我再次来到高家堰卫生院,早已物是人非,曾经的土楼没了半点残存痕迹,展现在眼前的是两栋五层的现代化办公大楼,医护人员也由当年三十余人增加到现在的五十余人,当地乡亲们不再为小病小灾而发愁。曾经带过我的陈医生,如今已七十多岁,身体还十分硬朗,他告诉我,三十多年来,卫生院先后有两百多名医护人员在这儿过往,有的退休了,有的走进了大城市,有的从小医生变成大医生,不变的是丹水河,河水还在那儿静静地流淌,水还是那么清,还是那么深。
相关问答
原创散文:高家堰镇虽小,可它是有故事的地方
1个回答2023-12-26 21:46
日前,我们几个老同事再相聚,大家都成了老爷爷、老奶奶,面对这样的场景,思绪早已飞进昔日青春的时光里。 三十多年前,刚参加工作的我,单纯得像一张白纸,怀着满腔热情,简单的理想,走向 社会 这所大学...
全文
张堰镇的著名人物
1个回答2024-04-14 20:28
高吹万江苏金山人,南社诗人,与常州钱名山、昆山胡石亭合称“江南三名士”,又与南社台柱柳亚子交往深厚。早年勤于治学,受业于同邑名儒顾莲芳。与高天梅为叔侄,但比侄子天梅小一岁。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
全文
姜堰市洪林镇的来历
1个回答2024-04-21 17:08
不是洪林镇,是洪林乡,是烈士的姓命名的。 解放战争期间,无数优秀共产党员前仆后继,为解放娄庄英勇牺牲。其中有洪流、林广源、马赛等烈士,洪林乡、马赛村都是以烈士的姓或名来命名的。 现在没有洪林...
全文
姜堰镇的名人名迹
1个回答2024-01-04 15:38
姜堰镇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民风淳朴,文化底蕴深厚,是一座具有特殊政治意义的城市。“清代棋圣”黄龙士、“当代草圣”高二适也都是从这块土地上走出去的骄子。现代艺术大师梅兰芳祖居姜堰张沐。这里的物产丰饶,...
全文
时堰镇的历史沿革
1个回答2024-03-17 06:03
1949年5月时堰区公所;1957年8月建时堰乡;1958年9月建时堰人民公社;1968年4月成立时堰人民公社革命委员会;1980年6月成立时堰人民公社管理委员会;1984年4月成立时堰镇人民政府...
全文
大堰镇的历史沿革
1个回答2024-04-08 16:07
大堰村原称大万竹,为纪念宋时一周姓县令发动村民在村边河道中筑了一道石垒活动坝,该坝既可灌溉细田畈400余亩田地,又保证了泄洪安全,故改名为大堰。镇名也因村名而来。旧时称连山乡、大堰乡、万竹乡、镇亭...
全文
张堰镇的历史沿革
1个回答2024-05-23 13:45
张堰镇旧名赤松里,相传汉留侯张良从赤松子游曾居此,故又称留溪、张溪,晋朝已形成商市,时称留溪镇。 唐代为御海潮置华亭十八堰,其中之一为张泾堰,镇袭堰名,俗称张堰,时设浦东场大使署于镇。 明代设金山巡...
全文
十堰市郧县有多少个镇有那些镇
4个回答2022-06-30 17:29
郧县乡镇如下: 五峰乡 叶大乡 大柳乡 红岩背林场 原种场镇 刘洞镇 白浪镇 安阳镇 茶店镇 柳陂镇 鲍峡镇 城关镇 南化塘镇 谭山镇 胡家营镇 白桑关镇 青曲镇 青山镇 梅铺...
全文
都江堰街子古镇
2个回答2023-07-22 12:50
街子古镇在崇州在金沙过去 直达的不要门票
十堰大学生创业选择什么项目好呢?
1个回答2024-02-10 07:13
现如今AA国际动漫店的加盟店已遍布全国,AA动漫店中的diy专区是很有特色的。比如diy杯子利用热转印烤杯机,可将照片、图案、诗词、劢志名言等印在杯子上,就成为了礼品杯,烤杯机做出礼品杯、纪念杯、情侣...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