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讨厌|幸福的勇气 ——“自我启发之父”阿德勒哲学课

2024-01-11 00:17

1个回答
被讨厌的勇气

所谓的自由就是被别人讨厌

阿德勒心理学不是死板的学问,而是要理解人性的真理和目标。

阿德勒心理学 考虑的不是过去的“原因论”,而是现在的“目的论”。

阿德勒心理学明确否定心理创伤。

阿德勒心理学就是勇气心理学。

]自我接纳他者信赖 他者贡献。

人可以改变、世界极其简单、人人能获得幸福。

常常为诸事烦恼的现代人不是缺乏获得幸福的能力,而是缺少获得幸福的勇气!

人生课题:工作课题、交友课题、爱的课题(最难的课题)。

自由就是被别人讨厌。

对人而言最大的不幸就是不喜欢自己。

人并不是住在客观的世界,而是住在自己营造的主观世界里。

问题不在于世界如何,而在于你自己怎样。

现在的你之所以不幸正是因为你自己亲手选择了“不幸”(你认为“不幸”对你自而言是一种“善”)而不是因为生来就是不幸。

只看到自己的缺点为,是因为下定了“不要喜欢自己”的决心。太害怕被他人讨厌、害怕在人际关系中受伤。

困扰我们的自卑感不是“客观性的事实”而是“主观性的解释”。

阿德勒心理学不是改变他人的心理学,而是追求自我改变的心理学。

如果我们一直依赖原因论,就会永远止步不前。

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自己赋予经历的意义。

无论之前的人生发生过什么,都对今后的人生如何度过没有影响。

为了大发雷霆而制造怒气。

人的烦恼皆于人际关系。所谓“内部烦恼”根本不存在。

如果有人骄傲自大,那一定是因为他有自卑感。

也有一种人,想要借助不幸来显示自己“特别”,他们想要用不幸这一点来压住别人。以自己的不幸为武器来支配对方。

不与任何人竞争,只要自己不断前进即可。如果在人际关系中存在“竞争”,那人就不可能摆脱人际关系带来的烦恼,也就不可能摆脱不幸。

人在人际关系中一旦确信“我是正确的”,那就已经步入权力之争。如果你真的认为自己正确的话,那么无论对方持什么意见都应该无所谓。

人就是这样一种任性和自私的生物,一旦下定决心,无论怎样都能发现对方的缺点。

阿德勒心理学否定寻求他人的认可。我们“并不是为了满足别人的期待而活着”,我们没有必要去满足别人的期待。我们不是为他人而活,他人也不是为了满足我们的期待而活,所以当别人的行为不符合自己的想法时,也不可以发怒,这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基本上,一切人际关系矛盾都起因于对别人的课题妄加干涉,或者自己的课题被别人妄加干涉。

如何决定课题是谁的课题:某种选择所带来的结果最终要由谁来承担。

别人如何评价你的选择,那是别人课题,你根本无法左右。

不去干涉别人的课题也不让别人干涉自己的课题。

在意你的长相只有你自己。

为了满足别人的期望而活以及把自己的人生托付给别人,这是一种对自己撒谎也不断对周围人撒谎的生活方式。

一味在意“他人怎么看”的生活方式正是只关心“我”的自我中心式的生活方式。因为“对自己的执著”,而非“对他人的关心”。

不可以批评也不可以表扬,那样是“有能力者对没能力者所能做的评价”,而应是鼓励。

活在害怕关系破裂的恐惧之中,那是为他人而活的一种不自由的生活方式。

重要的不是给予了什么,而是如何去利用被给予的东西。

你之所以无法改变,是因为自己下了“不改变”的决心。

即使人们有各种不满,但还是为人保持现状更加轻松、更能安心。

工作狂是谎言:“因为工作忙,所以无暇顾及家庭。”只不是工作为借口来逃避其他的责任。

人生是连续的刹那。计划式的人生不是没有必要,而是根本不可能。只要此时此刻充实就已经足够了。

幸福的勇气

为了肯定“现在”而去肯定不幸的“过去”——“虽然经历了那么多的事情,但现在这样已经不错了“。

心怀“如果在理想的学校遇到了理想的老师,自己也不是现在这样“之类的想法,打算活在假想之中。

人人都是“我“这个故事的编纂者,为了证明“现在的我”的正统性,其过去往往被随意改写。

过去根本不存在。你所说的过去只不过是由“现在的你“巧妙编纂出来的故事而已。

教育不是“干涉“,而是”帮助“其自立。

假如抛开“自立“这一目标,教育、心理咨询或者是工作辅导都会立即变成一种强迫行为。

问题行为的五个阶段:称赞的要求、引起关注(恶作剧or扮演无能)、权力斗争(反抗or不顺从)、爱的复仇、证明无能。

比起自己的存在被无视,被批评要好得多。

如果“批评“这种手段在教育上有效的话,那么最多的是开始的时候批评几次,之后问题行为应该不会再发生才对。为什么会“总是”发火呢?为什么需要“总是”黑着脸,“总是”大声训斥呢?

暴力始终是成本低、廉价的交流手段。

你厌烦了用语言与学生们交流,继而想通过批评直截了当地令他们屈服。以发怒为武器,拿着责骂之枪,拔出权威之刀。这其实是作为教育者既不成熟又非常愚蠢的态度。

包含斥责在内的“暴力”是一种暴露了人不成熟的交流方式。关于这一点,孩子们也十分清楚。遭到斥责的时候,除了对暴力行为的恐惧,他们还会在无意识中洞察到“这个人很不成熟”。这是一个比大人们想象得更加严重的问题。你能够“尊重”一个不成熟的人吗?或者,从用暴力威慑自己的对方那里能够感受到被“尊重”吗?伴随着发怒或者暴力的交流中根本不存在尊重。而且还会招致轻视。

周围的大人们为了把孩子们置于“未成年状态”之中,想方设法灌输自立如何危险以及其中的种种风险及可怕。为了让其处于自己的支配之下。

如何才能回避这种责任呢?答案很简单。那就是支配孩子。不充许冒险,只让其走无灾无难、不会受伤的路。尽可能将其置于自己掌控之中。其实,这样做并不是担心孩子。一切都是为了保全自身。

希望孩子永远是孩子。因此就用赏罚这种形式来束缚孩子。准备一些“都是为你着想”或者“全是因为担心你”之类的理由企图让孩子永远停留在未年状态。……大人们的这种态度根本不存在尊重,也无法建立良好的关系。

“一切烦恼都是人际关系的烦恼”这句话背后也隐含着“一切快乐也是人际关系的快乐”这一幸福定义。

人类因为身体的脆弱才创立共同体,并在协作关系中生存。人常常渴望与他人之间的联系“。所有人的心中都存着共同体的感觉。

人类最具根源性的欲求是“归属感”。

认同根本没有尽头。获得他人的表扬和认同。借此也许可以体会到瞬间的“价值”。但是,如此获得喜悦终归是依赖于外部作用。这无异于带发条装置的玩偶,没人给上发条自己根本动不了。

孩子们有一天会觉察到:“我”正因为被父母爱着,所以才能活下去。作为性命攸关的生存战略,孩子们都会选择“被爱的生活方式”。

“被爱的生活方式”完全是自我为中心的生活方式,它一直在摸索如何集中他人的关注、如何“站在”世界中心“。

孩童时代的我们通过“脆弱“支配大人们。很多大人也试图以自己的脆弱或不幸、伤痛、不得志以及精神创伤为”武器“来控制他人。

自立就是“脱离自我中心性“。摆脱被娇惯的孩子时代的生活方式。

我们通过爱从“自我“中解放出来,实现自立,在真正意义上接纳世界。仅仅开始于两个人的”我们“很快就会扩展到整个共同体及至整个人类。

我们通过爱他人能渐渐成熟起来。

人想起闹翻的恋人之时,往往很长时间内脑海中浮现出净是对方讨厌的地方。这是因为你想要令自己认为“分开真好“,其实也正证明了自己依然没有真正下定决心。如果不对自己说”分开真好“,心就会再次动摇。

另一方面,如果可以平静地想起昔日恋人的优点,那就意味着你已经不需要特意去讨厌,已经从对那个人的感情中解脱出来了……总之,问题不在于“喜欢还是讨厌对方“,而在于”是否喜欢现在的自己“。

“被动坠入的爱“其实就是拥有欲和征服欲,本质上和物欲一样。

获得他人的爱很难。但是,“爱他人“更是难上好几倍的课题。

爱并非兼顾已和利他两个方面,而是两者都排除。

人在意识上害怕不被爱,但事实是无意识中惧怕爱。

为爱寻求担保。是认为“肯定会受伤“,基本确信”一定会伤心“。

为什么很多人在恋爱中追求“命中注定的人“呢?为什么对结婚对象抱着浪漫的幻想呢?关于其中的理由,阿德勒认为是”为了排除一切后选人”。通过设定一个过大的根本不存在的理想来回避与现实的人交往。这才是感叹“没有邂逅”的人的真实面目。

我们可以爱任何人。“爱某个人并非单单出于激烈感情。这是一种决心、决断、约定“。

命运靠自己的手创造出来。“爱是一种信念行为,只有一点点儿信念的人就只能爱一点点儿。‘‘

我们只有通过爱他人才能从自我中心中解放出来。只有通过爱他人才能实际自立。并且,只有通过爱他人才能找到共同体感觉。

主动去爱、自立起来、选择人生。”

世界很简单,人生也是一样。保持单纯很难。

假如有人自称“自己明了一切”,继而停止求知和思考,那么,不管神是否存在或者信仰有无,这个人都已经步入了“宗教”。

火把照亮的范围最多也就是半径的米数,也许感觉像是一个人走在空无一人的夜道上。但是,你所举着的火把数百米之外的人也可以看到。大家就会知道那里有人有光,走过去有路。不久,你的周围就会聚集数十数百盏灯光。数十百的人都会被这些灯光照亮。

“无法信赖他人”其实是因为你不能彻底信赖自己。以自我为中心的人并不是因为“喜欢自己”才只关注自己。事实恰恰相反,正因为无法接纳真实的自己,内心充满不安,所以才只关心自己。

我们必须保持心灵富裕,并将其中的积蓄给予他人。不是坐等他人的尊重,而是自己主动去尊重、信赖他人……绝不能成为心灵贫困的人。
相关问答
阿德勒《被讨厌的勇气》:通往幸福之路
1个回答2024-01-18 17:44
文/半山 有人说,阿德勒是弗洛伊德的关门弟子,实是谬误。 阿德勒早年曾熟读《梦的解析》,认为此书对了解人性有莫大贡献,后来在一本刊物上写文章为弗洛伊德的观点做辩护,结果弗洛伊德写信给阿德勒...
全文
为什么说《被讨厌的勇气》 是 阿德勒的哲学课
1个回答2024-01-08 17:19
近30岁的时候邂逅阿德勒心理学,并被其颠覆常识的思想所震撼。之后,连续数年拜访京都的岸见一郎并向其请教阿德勒心理学的本质。本书中他以希腊哲学的古典手法“对话篇”进行内容呈现。著有《想要让20岁的自己接...
全文
阿德勒《被讨厌的勇气》:通往幸福之路
1个回答2023-11-30 08:18
文/半山 有人说,阿德勒是弗洛伊德的关门弟子,实是谬误。 阿德勒早年曾熟读《梦的解析》,认为此书对了解人性有莫大贡献,后来在一本刊物上写文章为弗洛伊德的观点做辩护,结果弗洛伊德写信给阿德勒...
全文
《幸福的勇气》读书分享——阿德勒哲学课
1个回答2024-01-12 16:41
这本书与其说是读完,不如说是翻完,大概花了两个三小时的样子。先来记录一些触动点: 1. 阿德勒说自己的理论也是以教育为目的,归根到底是教人“自立”。如果你能看清阿德勒是“自立”的含义,你就...
全文
被讨厌的勇气不是阿德勒吗怎么是岸见一郎
2个回答2022-05-04 19:27
一味执著于“被给予了什么”, 现实就会改变吗,我们不是可以更换的机械。 我们需要的不是更换而是更新。
被讨厌的勇气不是阿德勒吗怎么是岸见一郎
1个回答2024-01-11 10:25
一味执著于“被给予了什么”, 现实就会改变吗,我们不是可以更换的机械。 我们需要的不是更换而是更新。
德皮勒感受的不幸之外的幸福是什么】
1个回答2024-02-12 18:52
因为自己拒绝幸福,而没有感受到的幸福生活
讨厌别人 哲理
1个回答2024-01-20 20:04
你有过很讨厌的人吗?那你有没有相隔是为什么而讨厌他呢。 其实我发现,或许你并没有那么讨厌他。但是因为旁人都在说他的不是,所以你也跟着讨厌他。 做任何事不要只随大众,不要太在乎别人的看法,我们是为自己而...
全文
勇者什么的最讨厌了
1个回答2023-03-22 01:06
剑侠情缘单机版不也这样吗 进屋开箱子
被讨厌的勇气主要内容
1个回答2024-01-30 15:11
《被讨厌的勇气》是2015年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中译图书,作者是岸见一郎和古贺史健。该书讲述了如何能够在繁杂的日常琐碎和复杂的人际关系中用自己的双手去获得真正的幸福。具体内容如下: 不在意别人的...
全文
热门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