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丹《论语》感悟之孝敬之道 观后感

2024-01-11 01:16

1个回答
《论语》的朴素和温暖,就在于里面天下大道之志,更重要的是它永远不失脚下朴素的起点。

孝敬之道就是这样朴素的起点。

我们今天已经远离了产生孝道的宗法社会。在现代社会中,父子的关系已经不存在跟群臣关系的对应,那么,是不是可以说,“孝”已经过时了?

是不是在今天这样一种人人平等、法律公平的社会里,“孝”就不是做人的很笨了呢?



一本《论语》捧在手里,我们说它是朴素的,是温暖的,那么它的朴素和温暖体现在什么地方呢?

《论语》的朴素和温暖,就在于里面不仅有天下大道之志,更重要的是它永远不失脚下朴素的起点。

也就是说,《论语》告诉我们修身养心的道理,并且还会给出一条脚下的路,让我们抵达自己的理想。

孔子和他的学生有很多的问答。有一天,颜回、子路跟老师在一起聊天。老师说:“你们每个人都说说自己的志向吧。”

子路说:“我的志向就是,衣服、车马这些好东西,与朋友一起享用,用坏了也没有什么抱怨。这就是我的愿望。”

颜回说:“我的愿望呢,就是一个人不经常夸耀自己,也不经常宣扬自己的功劳,能够做到谦逊也就可以了。”

这个时候,学生们发现老师还没有说话。子路对老师说:“希望听听老师您的志向。”

孔子呢,就淡淡地说出对自己人格理想的描述,很简单,就三句话:“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孔子的志向就是希望做到让老人得到安顿,让朋友对自己信任,让年轻人对自己怀念。

我们想一想,每一个人在这个世界上都不可能摆脱跟三种人的关系,那就是我们的长辈--- 生我养我的父母,我们的平辈--- 一生相伴的朋友,我们的晚辈--- 自己的儿女。



孔子先不去谈我们怎样建设家国社稷,怎样建立多少功勋,而是说让我的老人都可以安顿了,让我的朋友对我可以信任、托付,让孩子们觉得我是个值得追慕、缅怀的,如果我的存在能够让这三种人心中有这样的种种寄托,也就够了。



这里满面,摆在第一位的是“老者之安”。

我们都在说,中华民族一种美德叫孝敬,但是,我们理解什么是真正的孝吗?





一个“安”字容易做到吗?让老人外在得其安身,内在得其安心,可能每个儿女都有自己的做法,但是真正能够做好却很不容易。

中国民间有个说法,叫做“百善孝为先”。一切善行都是从孝开始做起,因为这是人生中最深刻的亲情,人人不可回避。

在孝顺这件事上,民间还有这样一个说法,叫做“论心不论迹”。我们知道,不一定每一个孝子都有充足的钱财和高贵的地位,能够按照他的梦想把爱折合成一种物质条件给他们的父母。有时候一个深刻的心愿,但是做起来却只是一件朴朴素素的小事,小到微乎其微。

对老人的这种安顿,也许我们有种种标准,比如买多大的房子,买什么样的车,带老人到什么地方旅游,让他穿什么样的衣裳,有什么样的饮食,但是这些能让老人真正安心吗?

很多学生曾经问过孔子,什么叫做“孝”。“自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子游去问老师,什么叫做孝啊 ?老师说,现在的所谓孝,就是说能养活自己的老人就行了。但是这真的就是孝了吗?

孔子接着反问,你看狗马这个动物都能得到饲养,如果你只是做到让父母衣食无忧了,但你对他们没有发自内心的尊敬,那跟饲养狗马有什么区别呢?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这里孔子又是一个反问句:“曾是以为孝乎?”你竟然认为这是“孝”吗?

子夏问老师什么叫孝。孔子又说了一种现象,他说:做子女的要尽到孝,最不容易的就是对父母和颜悦色。你看看今天的所谓孝,就是有一些要做的事情,孩子们都会去抢着去干;在一个物质条件不很丰富的条件下,尽量让长辈做到有吃有喝。但是,这样竟然可以算“孝”吗?

孔子的反问是令人深思的。中国人常常将“孝”和“敬”连用,孝敬孝敬,孝为行,敬为心,关键是我们心中对父母有那份深深的敬吗?



今天是生活节奏加快的时代,儿女们总是太忙太忙了。

面对父母,今天的儿女应该要问问自己:如何要让老人因为有自己这个孩子而得到安顿,我们怎样做到真正的孝?



今天我们总在说,孝敬是一种美德。但是,它不是一种本能。我们反过来说一个命题,就是父母对孩子的爱,有人说过那是美德吗?没有,因为那是近乎本能。

这个世界上,生物之爱都存在这样一种现象,这个现象很美好,但也近乎残酷:所有的爱都是下行的,也就是父母对儿女的爱。对父母来说,儿女是自己身上掉下来的肉,所以父母怎么尽心都不为过。

我们看到很多故事,比如孩子得病了,这父母守在手术室外面,说把我的肝脏移植给他吧,把我的肾脏移植给他吧。我想,如果说能移植心脏,那肯能十个妈妈里面有九个愿意。

但是,我们去找找儿女为父母做过什么事情,肯能远远不如父母对儿女做的多。

怎么理解我们做到的孝,让我们从孔子的这两个反问句开始:我能养活父母了,是孝吗?我凡事抢着做让父母有衣有食,是孝吗?那我们先来看看,父母对孩子这一生又意味着什么?

有这样一个故事(小男孩与大树的故事)

...

这个故事,其实说的就是我们的父母和我们的一生。

老树就是我们的父母,我们都是在树下玩大的孩子。我们每个人都体会过这样的一种成长,在父母身边长大,走向社会。但为什么人到最后才会归来呢?这就是平时常说的“不养儿不知父母恩”,真到自己当了父母的时候才知道自己的父母有多么的不容易。

可是,真等到我们树根边的时候,心里就已经有太多的遗憾了,有很多能做的事情我们已经错过去了。然而,父母跟我们很少计较。

这个故事听起来好像很残酷,但儿女的一生,不就是从父母身上获得了那么多的东西吗?父母付出的是他们生命中最宝贵的爱。

为什么孝敬是一种要大力提倡的公共美德,而不是每一个个人的生命本能呢?同样是血缘,为什么下行的爱这么自觉,如此浓烈,而上行的爱有时候却显得牵强呢?
相关问答
于丹《论语》感悟之孝敬之道 观后感
1个回答2024-01-08 06:01
《论语》的朴素和温暖,就在于里面天下大道之志,更重要的是它永远不失脚下朴素的起点. 孝敬之道就是这样朴素的起点. 我们今天已经远离了产生孝道的宗法社会.在现代社会中,父子的关系已经不存在跟群臣关系...
全文
于丹«论语»感悟之---孝敬之道,观后感
1个回答2024-01-11 00:25
《论语》的朴素和温暖,就在于里面天下大道之志,更重要的是它永远不失脚下朴素的起点。 孝敬之道就是这样朴素的起点。 我们今天已经远离了产生孝道的宗法社会。在现代社会中,父子的关系已经不存在跟群臣...
全文
于丹论语 孝的观后感
1个回答2024-03-04 12:29
感觉很好笑 因为她长得不漂亮 也让人没有来电的感觉 很辩证就是了 分清了问题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因此看问题看得不光全面还层次分明
于丹讲论语孝要感想
1个回答2024-03-16 11:38
《于丹心得的激荡与感悟》讲座之《智者不惑》 智者知人知己 但是,其实这样的一种提升,也仍然是要辅助其它元素的。为什么孔子说你还要了解别人呢?就是因为“智者不惑”。真正的大智慧,应该是能让我们减...
全文
于丹对如何培养孩子的孝心的感悟
1个回答2024-05-28 05:29
多多参加吧!
孝敬父母故事论语 (意思)
1个回答2024-02-15 11:53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子游问孝.子...
全文
古代.现代孝亲敬老的故事要名人孝亲敬老的故事,不要人人皆知的故事!不要太长的,也...
1个回答2024-04-12 19:58
看一下24孝故事,我相信没有多少人会知道里面的内容. 而且里面的故事都是小故事,容易懂!
有关孝敬的书籍有哪些 关于孝敬的书有什么
1个回答2024-02-12 01:52
1、《送给老爸老妈的健康枕边书》是2007年中国三峡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黄琳。 2、《孝经》是2011年5月1日杭州出版社出版的一本图书,作者是黄宛峰。本书主要讲述了孔子开创的儒家文化对中华...
全文
关于孝敬母亲的故事,一定要是孝敬母亲的
1个回答2024-01-30 18:20
弃官寻母 朱寿昌,宋代天长人,七岁时,生母刘氏被嫡母(父亲的正妻)嫉妒,不得不改嫁他人,五十年母子音信不通.神宗时,朱寿昌在朝做官,曾经刺血书写《金刚经》,行四方寻找生母,得到线索后,决心弃官到陕西...
全文
古人孝敬长辈的故事有哪些 古人孝敬长辈的故事有哪些
1个回答2024-02-01 22:24
一、涌泉跃鲤 姜诗,东汉四川广汉人,娶庞氏为妻,夫妻孝顺,其家距长江六七里之遥,庞氏常到江边取婆婆喜喝的长江水。婆婆爱吃鱼,夫妻就常做鱼给她吃,婆婆不愿意独自吃,他们又请来邻居老婆婆一起吃。...
全文
扫码下载APP
听书听课听播客,随时随地陪伴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