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人为什么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2024-01-13 16:56

1个回答
德国更注重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阅读习惯,动手能力,而不是知识量的积累,没有题海练习和抄写练习。会让孩子参加各类运动协会,舞蹈,绘画,音乐等才艺培训,鼓励独立思考。德国更注重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阅读习惯,动手能力,而不是知识量的积累,没有题海练习和抄写练习。会让孩子参加各类运动协会,舞蹈,绘画,音乐等才艺培训,鼓励独立思考。遵循儿童教育和心理及生长发育规律。 没有升学压力,大学宽进严出。没有中考,小学没有入学考试。中小学无重点非重点之分,就近入学。。德国小学阶段作业很少,下午没有课,老师经常组织学生踢球、看电影、参观博物馆或到野外散步。学生通过这些活动,掌握了很多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小学里注重培养小孩的动手能力和注重开发小孩的想象力和创意。手工课是德国小学最注重的,每家每户每个地下室,几乎是一个小工厂,每个家庭男主人都是“天然”的电工、钳工、汽车修理工。 孩子到了5岁的时候,幼儿园都会给这些学前班的孩子进行一些单独的辅导课程,学习的内容不多,主要是认识一下字母、单词、数字等内容,目的是让准备上学的孩子知道上学大概是个什么样子。辅导结束的时候也会有个测试,看看孩子是否具备上学的能力。这个测试可不像中国考孩子背唐诗,做数学题,认识多少字。这个测试不是看孩子学了多少知识,而是看是否具备上学的能力。比如,孩子能不能听懂大人讲话?会不会表达自己的意愿?会不会画个圆圈?认不认识各种颜色?能不能专注地听老师讲故事?幼儿园老师也会给孩子的行为做一个评价,比如是否能和其他孩子正常交往,是否具有自理能力,等等。孩子们还要到医生那里做一个检查,证明身体发育都正常。这些东西基本就是入学测试的内容了。一般情况下,智力正常、满6岁的孩子们都能顺利入学。 在一个孩子是否能上学的考核中,德国家长和老师比较重视孩子的表达能力,德国人认为表达能力的重要性远远超过了数学能力。因为在日常的生活中,每个人都需要运用语言解决生活中的各种问题,而复杂深奥的数学题目却不是日常生活所必须面对的。如果一个人数学不好,也没有关系,只要将来工作的内容不和数学打太多交道就行了。但是语言不好,和别人沟通有障碍,却容易被别人当“傻子”看待。所以如果幼儿园老师发现某个孩子的发音不够准确,不能很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思想,都会建议家长带孩子到专门的语言治疗师那里进行训练。这种训练是一对一的练习,语言治疗师可以观察孩子的发音,用各种方式进行纠正和强化,陪孩子阅读,增加词汇,创造条件让孩子清楚、明白地表达自己的意愿,不让孩子在语言上“吃亏”。当然这种训练也不需要父母掏钱,幼儿园老师推荐,儿科医生同意,医疗保险公司就付费了。 理论上分析,生长发育规律就是教育规律。年龄越小的孩子,两者的相关度越高,特别是在学前教育阶段,应该把生长发育规律视为普遍的教育规律。但现实中大量教师缺少对孩子生长发育规律的了解。因此教师职前培养的师范教育课程体系必须做重大调整,在幼儿师范的课程体系中需要引入儿童生长发育和儿童营养的教学内容,促使未来的幼教从业人员形成科学的早期教育以及保育儿童理念,掌握必须的知识,具备必需的能力,奠定他们今后实践的基础。 儿童生长发育规律即教育规律还可以找到许多旁证。以数学学习为例,我国儿童的数学计算和思维能力一般优于外国孩子,国内并不是很优秀的学生,去国外读书都会是成绩很好的学生,尤其在数学方面往往可以名列前茅。在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孩子数学概念发展的规律是一样的,一般从几何图形的识别和归类开始,其次是读数、写数。读数和写数开始,到进位是一个难关。我们现行教育教学体系从写数开始,先给孩子们来个“下马威”,然后很快进入到时间进位换算和数字货币换算等,由于孩子缺乏生活实践,认知水平达不到,强制记忆很容易让孩子有挫败感,丧失对数学学习的信心。 再比如培养语言学习能力,尽管各个国家文化背景不同,文字不同,但是语言发展的规律基本趋同,掌握并运用好这些规律有利于提高语言学习的效果。儿童医学中心儿保科的研究显示,学中文的孩子最早了解的五十个词汇是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宝宝……这是个规律。若是违反规律,教他们其它词汇,虽然能学但效率低,需要花成倍的时间。从词汇分类曲线来看,孩子掌握的10个词汇中,有7个是人物词汇,2个是动物词汇,1个是其他词汇。掌握的50个词汇中,大概有近20个物品词汇、14个人物词汇,其余的是动物词汇和其他的词汇,这是孩子掌握词汇的基本规律。在孩子语言学习的过程中,17-18个月是语言学习的爆发期,但因人而异,有人会提前一点,有人会推迟一点,但千万不要期望孩子12-13个月就提前进入语言学习爆发期。在语法结构的学习过程中,当词汇量达到80-90个时,孩子才可能说出名词、动词结构,才会说代词、形容词、名词。比如学会说“孩子跑得很快”中的“很”字,大概要到四岁至四岁半的时候才可能。还有若词汇量积累到40个以上,孩子会了解“和”这个连接字的涵义。词汇量达90个以上,孩子能理解“……着”的涵义,如“冻着了”“打着了”等。若将这些生长发育中的规律很好地运用到语言教学中,语言教学效果将会大幅度提升。如果不遵循规律则要付出很大代价,如牺牲孩子的时间、快乐与兴趣等。 如何认识并且运用儿童生长发育规律去设计教育活动,课程、教学改革是否能按照这些规律进行,目前缺少足够的关注及必要的研究。从发育儿科医生角度看,能不能通过研究发现更多的生长发育规律,而且更多地去宣传这样的规律?现实中医生可能对研究更感兴趣,而对其宣传、推广和应用研究结果则不够用心遵循儿童教育和心理及生长发育规律。 没有升学压力,大学宽进严出。没有中考,小学没有入学考试。中小学无重点非重点之分,就近入学。。德国小学阶段作业很少,下午没有课,老师经常组织学生踢球、看电影、参观博物馆或到野外散步。学生通过这些活动,掌握了很多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小学里注重培养小孩的动手能力和注重开发小孩的想象力和创意。手工课是德国小学最注重的,每家每户每个地下室,几乎是一个小工厂,每个家庭男主人都是“天然”的电工、钳工、汽车修理工。 孩子到了5岁的时候,幼儿园都会给这些学前班的孩子进行一些单独的辅导课程,学习的内容不多,主要是认识一下字母、单词、数字等内容,目的是让准备上学的孩子知道上学大概是个什么样子。辅导结束的时候也会有个测试,看看孩子是否具备上学的能力。这个测试可不像中国考孩子背唐诗,做数学题,认识多少字。这个测试不是看孩子学了多少知识,而是看是否具备上学的能力。比如,孩子能不能听懂大人讲话?会不会表达自己的意愿?会不会画个圆圈?认不认识各种颜色?能不能专注地听老师讲故事?幼儿园老师也会给孩子的行为做一个评价,比如是否能和其他孩子正常交往,是否具有自理能力,等等。孩子们还要到医生那里做一个检查,证明身体发育都正常。这些东西基本就是入学测试的内容了。一般情况下,智力正常、满6岁的孩子们都能顺利入学。 在一个孩子是否能上学的考核中,德国家长和老师比较重视孩子的表达能力,德国人认为表达能力的重要性远远超过了数学能力。因为在日常的生活中,每个人都需要运用语言解决生活中的各种问题,而复杂深奥的数学题目却不是日常生活所必须面对的。如果一个人数学不好,也没有关系,只要将来工作的内容不和数学打太多交道就行了。但是语言不好,和别人沟通有障碍,却容易被别人当“傻子”看待。所以如果幼儿园老师发现某个孩子的发音不够准确,不能很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思想,都会建议家长带孩子到专门的语言治疗师那里进行训练。这种训练是一对一的练习,语言治疗师可以观察孩子的发音,用各种方式进行纠正和强化,陪孩子阅读,增加词汇,创造条件让孩子清楚、明白地表达自己的意愿,不让孩子在语言上“吃亏”。当然这种训练也不需要父母掏钱,幼儿园老师推荐,儿科医生同意,医疗保险公司就付费了。 理论上分析,生长发育规律就是教育规律。年龄越小的孩子,两者的相关度越高,特别是在学前教育阶段,应该把生长发育规律视为普遍的教育规律。但现实中大量教师缺少对孩子生长发育规律的了解。因此教师职前培养的师范教育课程体系必须做重大调整,在幼儿师范的课程体系中需要引入儿童生长发育和儿童营养的教学内容,促使未来的幼教从业人员形成科学的早期教育以及保育儿童理念,掌握必须的知识,具备必需的能力,奠定他们今后实践的基础。 儿童生长发育规律即教育规律还可以找到许多旁证。以数学学习为例,我国儿童的数学计算和思维能力一般优于外国孩子,国内并不是很优秀的学生,去国外读书都会是成绩很好的学生,尤其在数学方面往往可以名列前茅。在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孩子数学概念发展的规律是一样的,一般从几何图形的识别和归类开始,其次是读数、写数。读数和写数开始,到进位是一个难关。我们现行教育教学体系从写数开始,先给孩子们来个“下马威”,然后很快进入到时间进位换算和数字货币换算等,由于孩子缺乏生活实践,认知水平达不到,强制记忆很容易让孩子有挫败感,丧失对数学学习的信心。 再比如培养语言学习能力,尽管各个国家文化背景不同,文字不同,但是语言发展的规律基本趋同,掌握并运用好这些规律有利于提高语言学习的效果。儿童医学中心儿保科的研究显示,学中文的孩子最早了解的五十个词汇是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宝宝……这是个规律。若是违反规律,教他们其它词汇,虽然能学但效率低,需要花成倍的时间。从词汇分类曲线来看,孩子掌握的10个词汇中,有7个是人物词汇,2个是动物词汇,1个是其他词汇。掌握的50个词汇中,大概有近20个物品词汇、14个人物词汇,其余的是动物词汇和其他的词汇,这是孩子掌握词汇的基本规律。在孩子语言学习的过程中,17-18个月是语言学习的爆发期,但因人而异,有人会提前一点,有人会推迟一点,但千万不要期望孩子12-13个月就提前进入语言学习爆发期。在语法结构的学习过程中,当词汇量达到80-90个时,孩子才可能说出名词、动词结构,才会说代词、形容词、名词。比如学会说“孩子跑得很快”中的“很”字,大概要到四岁至四岁半的时候才可能。还有若词汇量积累到40个以上,孩子会了解“和”这个连接字的涵义。词汇量达90个以上,孩子能理解“……着”的涵义,如“冻着了”“打着了”等。若将这些生长发育中的规律很好地运用到语言教学中,语言教学效果将会大幅度提升。如果不遵循规律则要付出很大代价,如牺牲孩子的时间、快乐与兴趣等。 如何认识并且运用儿童生长发育规律去设计教育活动,课程、教学改革是否能按照这些规律进行,目前缺少足够的关注及必要的研究。从发育儿科医生角度看,能不能通过研究发现更多的生长发育规律,而且更多地去宣传这样的规律?现实中医生可能对研究更感兴趣,而对其宣传、推广和应用研究结果则不够用心
相关问答
德国人为什么让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1个回答2024-01-20 07:38
德国更注重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阅读习惯,动手能力,而不是知识量的积累,没有题海练习和抄写练习。会让孩子参加各类运动协会,舞蹈,绘画,音乐等才艺培训,鼓励独立思考。遵循儿童教育和心理及生长发育规律。 ...
全文
真正的起跑线是孩子内心的觉醒。你怎么看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1个回答2024-01-24 11:27
孩子学习都要用到“输赢”“起跑线”这样竞技类的词了,社会是该有多功利!现在孩子学习的年龄越来越小,起跑线甚至从胎教开始了!! 学习是终生的事业,原则上说只要愿意学习,起跑线在哪都不算晚。 目前我...
全文
「别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有道理??
1个回答2024-01-22 07:21
这是双面的。说有道理,也对;现在的社会不掌握一些技能是难以生存与立足的,不能生存与立足更别想其他的,这恰恰是从小抓起比较好! 说没道理,也对;每个人都想一个属于自己的快乐童年,这对于孩子的成长与健康有...
全文
谁说“孩子不能输在起跑线上”
1个回答2024-01-27 07:49
这是完全错的 孩子学习是个【马拉松】而不是【短跑】 马拉松该怎么跑?先慢再快 短跑就不能输在起跑线
为什么孩子不能输在起跑线上?
1个回答2024-01-22 00:08
孩子三岁前,不要输在这些起跑线上,这里说得起跑线,是家庭给的起跑线,从三个方面来说明这个问题: 一、父母的陪伴错过3岁前的脑发育关键期,损失是一生都无法弥补的 科学家们把一些孩子送到合格家庭中...
全文
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我们到底要怎么做
1个回答2024-03-09 00:56
我家没钱我培训,我成绩还是全班第一,让孩子多出门,多接触不同的人,多看书,让他知道人世间的善恶美丑,让他知道为什么读书,为谁读书,让孩子打打羽毛球,乒乓球等体力运动,孩子长大以后会感谢你的。
输在起跑线上的名人
1个回答2024-04-22 16:46
为什么。。。 请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郑渊洁 近年在教育领域对家长误导最严重的一句话是1.为什么说“一个5岁的孩子对于《静夜思》只是机械背诵,而一
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对吗?
1个回答2024-01-22 13:10
作者:咪咪近日,某位知名的儿童作家写了一篇题为《请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文章,引起了广大网友,尤其是徘徊在早教门口的家长们的极大关注。一些网友如遇知音,举起双手表示赞同。然而,华夏爱婴婴幼儿专家张...
全文
该不该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1个回答2024-01-20 01:17
该不该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作者:咪咪 近日,某位知名的儿童作家写了一篇题为《请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文章,引起了广大网友,尤其是徘徊在早教门口的家长们的极大关注。一些网友如遇知音,举起双手表示赞...
全文
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1个回答2024-03-14 08:41
起跑线就是最开始的阶段,从孩子还小的时候就对其进行各种教育,音乐、舞蹈、绘画和体育等等各个 方面的东西。
扫码下载APP
听书听课听播客,随时随地陪伴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