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林的故事的作品赏析

2024-01-16 23:13

1个回答

东方情感的特色是含蓄与敦厚,感情交流方式讲究性灵的意会,《竹林的故事》里无论是老程一家的父女之情、母女之情,还是“我”作为一个旁观者对他们一家人的命运的感慨都体现了这个特色。而文章里的种种“意境”正是和这种感情特色紧紧联系在一起的。比如三姑娘陪老程抓鱼的那段,父女之情就是和捕鱼时描绘的这个“境”紧紧融合在一起的。“赛龙灯”那段,母女两人因为都太为对方着想而起了争执,她们的情绪心理变化与黑夜里遥见遥想的赛会景象交错描绘而产生的意境真令人有如亲验的感觉。而全文的最后一个“境”,是由“我”多年之后回乡在河边坝上遇到了三姑娘而起的。这个“境”在既是全文节奏上的高潮,也是总和全文叙述风格的文眼:
“从此我没有见到三姑娘。到今年,我远道回家过清明,阴霚天气,打算去郊外看烧香,走到坝上,远远望见竹林,我的记忆又好像一塘春水,被微风吹起了波皱。正在徘徊,从竹林上坝的小径,走来两个妇人,一个站住了,前面的一个且走且回应,而我即刻认定了是三姑娘!
‘我的三姐,就有这样忙,端午中秋接不来,为得先人来了饭也不吃!’
那妇人的话也分明听到。
再没有别的声息:三姑娘的鞋踏着沙土。我急于要走过竹林看看,然而也暂时面对流水,让三姑娘低头过去。”
这个“境”里“我”的情绪情感,从全文一开始平和的叙述语气里就开始酝酿了——“出城一条河,过河西走,坝脚下有一簇竹林,竹林里露出一重茅屋,茅屋两边都是菜园:十二年前,他们的主人是一个很和气的汉子,大家呼他老程。”在接下来全文中“我”的叙述,无论是对三姑娘的喜爱、欣赏的柔情,还是对他们一家命运的同情,始终都保持在隐而不发的含蓄平和之中,直到最后——“我急于要走过竹林看看,然而也暂时面对流水,让三姑娘低头过去。”作者就是这样把这篇小说所要表达的艺术特色,情感特色以及对人生的感悟推到了极致。这个“境”里揉合了对故土的回忆、对美的爱怜、对善的同情,对命运的哀伤与无奈,又真正表现出了东方传统文化里含蓄与敦厚的美。
竹林故事》中三姑娘与母亲相依为命,但为什么她说话如此不客气?原文找答案。 答:文中三姑娘对母亲说话不客气,由于与母亲之间存在深深的隔阂和代沟,母亲不能理解自己,三姑娘感到失望,伤心,才不客气。
(1)三姑娘深爱着自己唯一的亲人,母亲。三姑娘与母亲相依为命,曾经一家三口其乐融融,失去父亲后,家中境遇一落千丈。三姑娘心中孤寂,害怕,怕再次失去母亲,表现出单亲孩子心中的恐慌,没有安全感,“然而能够看得见三姑娘同三姑娘的妈妈吗?不,一回也没有看见!锣鼓喧天,惊不了她母女两个,正如惊不了栖在竹林的雀子。”母女两人离群索居,很少与人往来,生活单调无趣。“ 三姑娘八岁的时候,就能够代替妈妈洗衣。”“比如每天清早起来,把房里的家具抹得干净”“这话本来想使妈妈热闹起来,而妈妈依然是无精打采沉着面孔。”“妈妈不作声,三姑娘抱歉似的不安,”说明三姑娘时常察言观色,为妈妈着想,一心讨妈妈开心(也延续了她本性中的勤快),害怕失去妈妈(怕母亲改嫁,也是有可能的) “至于聒聒的喧声,却比站在近旁更能入耳,虽然听不着说的是什么,听者的心早被他牵引了去了。”(三姑娘自己很想去看戏,但又为了妈妈而忍住不去,以她自己小孩子的方式对妈妈好)“到后来,青草铺平了一切,连曾经有个爸爸这件事实几乎也没有了。”侧面突出母亲在女儿心中的重要地位。
(2)母亲也深爱着唯一的女儿。“而现在只要让她有这一个,不再三朝两病的就好了。”母亲求签保佑仅有的女儿,更见女儿在她生命中重要。
(3)两人却有着深深的隔阂。三姑娘以自己的方式为妈妈付出,却不被理解,同时,三姑娘本来沉默寡言,不爱说话,小时候害羞,三姑娘人善良,不善谈,做人认真,较真,自己的做法又不解释,让人不明白。例如“不提防三姑娘果然从篮子里抓起一把掷在原来称就了的堆里。” 除此之外,与母亲有相差三十岁的代沟,母亲没有什么文化,迷信鬼神,母女间隔阂很深。文中有三对典型的矛盾,,“比如每天清早起来,把房里的家具抹得干净,”(女儿为减轻母亲负担,也照应前文小时候的三姑娘勤快的一面),妈妈却说,“乡户人家呵,要这样?”(母亲以乡里人自居,土生土长的乡户人家应该不干不净才正常,体现隔膜,和互相不理解)“偶然一出门做客,只对着镜子把散在额上的头毛梳理一梳理,(母女生活艰辛,三姑娘节俭,懂事,)妈妈却硬从盒子里拿出一枝花来”母亲却将她打扮漂亮,(母亲希望自家女儿打扮漂亮),“三姑娘总是微笑的推辞。(三姑娘想在家里陪母亲)妈妈则极力鼓励着一路去,”(母亲希望她融进热闹的圈子里,性格活泼一些,是爱她的表现,刻意把她推进那圈子里。两人都以自己的方式深爱着对方,却总是误解,这又是矛盾。)“竹林里也同平常一样,雀子在奏他们的晚歌,然而对于听惯了的人只能够增加静寂。 ”说明母女两人平时没什么话说,两人互相爱着,但又都不善于表达,总归于沉默,然而误解与隔膜也往往源自深深的沉默。“你老这样守着我,到底……” (母亲出于不解和无奈,说明此时两人此时心中已经出现鸿沟)
(4)这是本文中悲剧性所在,两人互相爱着又相依为命的人,都不善于表达,总归于沉默,然而误解与隔膜也往往源自深深的沉默。母女两人不仅在生活上艰难,更在精神上孤寂,两人都孤寂,无助,孤单,两人之间产生一种冷漠与疏离,两母女没有什么温馨亲密的交流,只能在误解中逐渐陌生疏远。加上父亲去世,没有第三个人来调解,沟通她们的气氛,只能逐渐尴尬疏远,(如果后来母亲改嫁,三姑娘就更不愿回家)。
后文中“从竹林上坝的小径,走来两个妇人,一个站住了,前面的一个且走且回应,(两人行走在竹林里也是一前一后,没有任何感情交流,亲昵动作)“我的三姐,就有这样忙,端午中秋接不来,为得先人来了饭也不吃!”(出嫁不久的三姑娘, 不仅没有赖着母亲不走,反而不愿意回家,说明母女两人间深深的隔阂和冷漠。),“那妇人的话也分明听到。 再没有别的声息”(三姑娘沉默)“三姑娘的鞋踏着沙土。,让三姑娘低头过去。 ”(三姑娘依然沉默)

相关问答
对竹思鹤的赏析(急)
1个回答2023-06-24 17:46
你是不是XNWY的?
竹里馆的赏析
1个回答2022-12-08 11:14
竹里馆 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赏析】 王维在这首景色清美如画的诗中,抒发了他置身于大自然的淡泊情志和闲适的胸怀。诗中用“幽篁”、“深林”、“明月”三个词写景,以“...
全文
咏竹其一其二赏析
2个回答2022-12-14 01:43
上面的意思是那个回答的人说的对
《竹石》的赏析,于谦的是
2个回答2023-07-14 00:20
于谦的是《石灰吟》。 【赏析】 这是一首是在竹石图上的题画诗,作者咏的是竹友磨石,但已不是对自然界竹石的一般描写,而是蕴含了作者深刻的思想感情。作者以物喻人,实写竹子,赞颂的却是人。诗人屹立的青...
全文
竹雀图的作品赏析
1个回答2023-10-10 21:01
此颤戚图写棘竹丛生,枝桠横出,枝头有一雀鸟正在悠闲地啄理羽毛。整幅画面景物聚于下侧,可见南宋构图新缺旁风的影伏洞橡响。图中竹枝用双钩技法,雀鸟在用色彩没骨画出后,重点部位再用墨线描出。这是吴炳传世作...
全文
对比赏析《石灰吟》和《竹石》!
1个回答2022-10-10 04:56
《石灰吟》和《竹石》看起来写的是(物 ),实际上是在赞颂(人 )的一种精神。《竹石》中直接抒发观点的诗句是:(千 磨 万 击 还 坚 劲,任 尔 东 西 南 北 风。 )
名人名言加赏析!!!!!重要的赏析急
1个回答2024-03-14 18:04
庄子曰:“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 赏析---------第一种人正是认为短短的人生,若不及时行乐,岂不枉来人生一遭?他们抱着“今朝有酒今朝醉,我歌我笑如梦中”的态度,把时间都在嬉戏...
全文
名人名言加赏析!!!!!重要的赏析 急
1个回答2024-03-18 23:23
庄子曰:“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 赏析---------第一种人正是认为短短的人生,若不及时行乐,岂不枉来人生一遭?他们抱着“今朝有酒今朝醉,我歌我笑如梦中”的态度,把时间都在...
全文
赏析记岭南竹,苏轼
1个回答2023-06-05 19:46
通过运用排比,对偶的修辞手法体现了竹子的坚毅,刚劲,蓬勃向上,有着百般柔情但不哗众取宠,虚心劲节,朴实无华,清淡高雅等等,赞美了竹子君子般的品格。 希望能帮到您。
竹里馆原文及翻译赏析
1个回答2023-10-22 04:21
原文: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翻译: 我独自坐在幽静的竹林里,一边弹琴一边吹口哨。 深林中没有人知道我在这里,只有拆历明月照耀我的身影。 赏析: 这首诗是王维晚年隐居蓝田...
全文
扫码下载APP
听书听课听播客,随时随地陪伴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