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材施教长善救失的教育原则是根据人身心发展的(  )提出的;汉朝匡衡凿壁偷光的故事反映了(  )对人的发展的影响。

2024-01-17 10:58

因材施教长善救失的教育原则是根据人身心发展的(  )提出的;汉朝匡衡凿壁偷光的故事反映了(  )对人的发展的影响。A、不平衡性;个体因素 B、不平衡性;环境因素 C、个别差异性;个体因素 D、个别差异性;环境因素
1个回答

C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启示我们:教育必须因材施教,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和积极因素,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使每个学生都得到最大的发展。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指人的主观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和能动作用。主观能动性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动力,是促进个体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匡衡自己凿壁偷光反映个体主观能动性对人的影响。C项正确。

A项: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启示我们:教育要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要适时而教,即要在儿童发展的关键期或最佳期及时地进行教育。与题干不符,排除。

B项:环境泛指个体生活中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一切外部因素,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与题干不符,排除。

D项:环境泛指个体生活中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一切外部因素,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与题干不符,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C。

相关问答
因材施教长善救失的教育原则是根据人身心发展的(  )提出的;汉朝匡衡凿壁偷光的故事反映了(  )对人的发展的影响。
1个回答2024-01-14 18:49
C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启示我们:教育必须因材施教,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和积极因素,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使每个学生都得到最大的发展。个体的主观能动性...
全文
因材施教长善救失的教育原则是根据人身心发展的(  )提出的;汉朝匡衡凿壁偷光的故事反映了(  )对人的发展的影响。
1个回答2024-01-14 18:51
C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启示我们:教育必须因材施教,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和积极因素,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使每个学生都得到最大的发展。个体的主观能动性...
全文
因材施教长善救失的教育原则是根据人身心发展的(  )提出的;汉朝匡衡凿壁偷光的故事反映了(  )对人的发展的影响。
1个回答2024-01-17 13:39
C 解析: 本题考查的是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启示我们:教育必须因材施教,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和积极因素,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使每个学生都得到最大的发展。个体的主观能动性...
全文
匡衡凿壁偷光的故事是什么样的?
1个回答2024-01-22 12:05
匡衡由于家里很穷,所以他白天必须干许多活,挣钱糊口。只有晚上,他才能坐下来安心读书。不过,他又买不起蜡烛,天一黑,就无法看书了。 匡衡心痛这浪费的时间,内心非常痛苦。他的邻居家里很富有,一到晚上好...
全文
匡衡凿壁偷光的故事 急急
1个回答2024-01-24 22:03
【原文】 匡衡勤学而烛,邻居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发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
全文
匡衡凿壁偷光的故事 (不用原文)
1个回答2024-01-26 07:49
西汉时候,有个农民的孩子,叫匡衡。他小时候很想读书,可是因为家里穷,没钱上学。后来,他跟一个亲戚学认字,才有了看书的能力。 匡衡买不起书,只好借书来读。那个时候,书是非常贵重的,有书的人不肯轻易借...
全文
匡衡凿壁偷光是成语吗
1个回答2024-01-25 00:29
凿壁偷光是成语。 其中有一个典故,故事描写的是西汉匡衡勤学苦读,最终成为大学问家。在小时候的书本里面也有提到。 现在人们一般用此成语来形容勤学苦读。
匡衡凿壁偷光的故事 急
1个回答2024-01-28 07:44
【原文】 匡衡勤学而烛,邻居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发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译文...
全文
匡衡凿壁偷光
1个回答2024-02-13 03:56
【原文】 匡衡勤学而烛,邻居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发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
全文
匡衡凿壁偷光的好词好句?
1个回答2024-01-18 15:46
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它赞扬了匡衡勇于战胜艰苦的条件,勤奋的读书的精神;为我们树立刻苦读书的好榜样.条件再艰苦并不能成为学习的障碍,缺乏条件可以创造条...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