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鹊桥仙 夜间杜鹃》用到的修辞手法?

2024-01-18 15:26

1.准确指出手法。2.接合诗句说明为什么用这手法。3.手法传达诗人的感情。4.指出作用
1个回答
  公元1172年(乾道八年)冬陆游离开南郑,第二年春天在成都任职,之后又在西川淹留了六年。据夏承焘《放翁词编年笺注》,此词就写于这段时间。杜鹃,在蜀也是常见的暮春而鸣。它又名杜宇、子规、鹈鴂,古人曾赋予它很多意义,蜀人更把它编成了一个哀凄动人的故事。(《成都记》:“望帝死,其魂化为鸟,名曰杜鹃。”)因此,这种鸟的啼鸣常引起人们的许多联想,住在蜀地的文士关于杜鹃的吟咏当然就更多,杜甫入蜀就有不少这样的作品。陆游在成都时的心情本来就不大好,再加上他“夜闻杜鹃”,自然会惊动敏感的心弦而思绪万千了。
  上片描述杜鹃夜啼的情景。词人从景物写起:“茅檐人静,蓬窗灯暗,春晚连江风雨。”“茅檐”、“蓬窗”指其简陋的寓所。当然,陆游住所未必如此,这样写无非是形容客居的萧条,读者不必拘执。在这样的寓所里,“晻晻黄昏后,寂寂人定初”,坐在昏黄的灯下,他该是多么寂寥同时作者想象出“连江风雨”、“萧萧暗雨打窗声”。其愁绪便跃然纸上。“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啼杜宇。”这时他听到了鹃啼,但又不直接写,而是先反衬一笔:莺燕无声使得鹃啼显得分外清晰、刺耳;莺燕在早春显得特别活跃,一到晚春便“燕懒莺残”、悄然无声了,对这“无声”的怨悱,就是对“有声”的厌烦。“总”字传达出了那种怨责、无奈的情味。接着再泛写一笔:“但月夜、常啼杜宇。”“月夜”自然不是这个风雨之夜,月夜的鹃啼是很凄楚的—— “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李白《蜀道难》)—— 何况是此时此境呢! “常啼”显出这刺激不是一天两天,这样写是为了加强此夜闻鹃的感受。
  上片是写夜闻鹃鸣的环境,着重于气氛的渲染。杜鹃,又名杜宇,这种传说中古代蜀帝灵魂的鸟,常在夜间啼叫,其声凄厉悲凉,往往触发旅人思乡之情。杜鹃这种“悲鸟”,在这种环境气氛里啼鸣,更加使人感到愁苦不堪。接着下片就写愁苦情状及内心痛楚。
  “催成清泪,惊残孤梦,又拣深枝飞去。”这杜鹃竟然可以在发出鸣叫,催成词人几行清泪,惊残他一枕孤梦之后,又拣深枝飞去。“孤梦”点明:客中无聊,寄之于梦,偏又被“惊残”。“催成清泪”,因啼声一声紧似一声,故曰“催”。就这样还不停息,“又拣深枝飞去”,继续它的哀鸣。“又”,表明作者对鹃夜啼的无可奈何。杜甫《子规》写道:“客愁那听此,故作傍人低!”—— 客中愁闷时那能听这啼声,可是那杜鹃却似故意追着人飞!这里写的也是这种情况。鹃啼除了在总体上给人一种悲凄之感、一种心理重负之外,还由于它的象征意义引起人们的种种联想。比如它在暮春啼鸣,使人觉得春天似乎是被它送走的,它的啼鸣常引起人们时序倏忽之感,如《离骚》“恐鹈鴂之先鸣兮,使夫百草为之不芳”。同时,这种鸟的鸣声好似说“不如归去”,因此又常引起人们的羁愁。所以作者在下面写道:“故山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故山”,故乡。“半世”,陆游至成都已是四十九岁,故说半世。这结尾的两句进一步表明处境,生发感慨,把他此时闻鹃内心深层的意念揭示出来了。在故乡听鹃当然引不起羁愁,之所以“不堪听”,就是因为打动了岁月如流、志业未遂的心绪,而此时作客他乡更增加了一重羁愁,这里的“犹自……况”就是表示这种递进。《词林纪事》卷十一引《词统》云:“去国离乡之感,触绪纷来,读之令人於邑”(於邑,通呜咽)。解说还算切当,但是这里忽略了更重要的岁月蹉跎的感慨,这是需要加以注意的。如果联系一下作者此时的一段经历,就可以把这些意念揭示得更明白些。
  纵观全词,作者先绘景,渲染气氛,再用对比托出杜鹃夜啼,接着写啼声引发的感受,最后通过联想,表达人生的感慨。可谓结构细密,层次分明。作品深沉凝重的情味,凄切悲凉的格调,令人品赏难尽,感慨不已。
  陆游是在他四十六岁时来夔州任通判的,途中曾作诗道:“四方男子事,不敢恨飘零”(《夜思》),情绪还是不错的。两年后到南郑的王炎幕府里赞襄军事,使他得以亲临前线,心情十分振奋。他曾身着戎装,参加过大散关的卫戍。这时他觉得王师北定中原有日,自己“英雄用武之地”的机会到了。可是好景不长,只半年多,王炎幕府被解散,自己也被调往成都,离开了如火如荼的前线生活,这当头一棒,是对作者的突如其来的打击可以想见。以后他辗转于西川各地,无路请缨,沉沦下僚,直到离蜀东归。由此看来,他的岁月蹉跎之感是融合了对功名的失意、对时局的忧念:“况半世、飘然羁旅!”从这痛切的语气里,可以体会出他对朝廷如此对待自己的严重不满。
  陈廷焯比较推重这首词。《白雨斋词话》云:“放翁词,惟《鹊桥仙·夜闻杜鹃》一章,借物寓言,较他作为合乎古。”陈廷焯论词重视比兴、委曲、沉郁,这首词由闻鹃感兴,由表及里、由浅入深,曲折婉转地传达了作者内心的苦闷,在构思上、表达上是比陆游其它一些作品讲究些。但这仅是论词的一个方面的标准。放翁词大抵同于苏轼、辛弃疾之作,虽有些作品如陈氏所言“粗而不精”,但还是有不少激昂感慨、敷腴俊逸者,扬此抑彼就失之偏颇了。
相关问答
陆游的鹊桥仙夜闻杜鹃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个回答2023-02-19 14:33
对大自然的热爱
鹊桥仙·夜闻杜鹃题目
2个回答2022-07-30 09:01
陆游该词,整篇突出悲、愁、志的思想感情。因此最能体现本次思想感情的两个意象是月夜、杜鹃。 夜阑人静,作者只身客地,被杜鹃的夜啼惊醒,不胜凄感。 作者以夜静、鹃啼寄托主观情思。 上片以闻杜鹃起兴,又用“...
全文
杜鹃是喜鹊吗?喜鹊就是杜鹃吗?
3个回答2023-10-23 02:59
杜鹃 喜鹊 喜鹊,杜含扮茄鹃都是缺裂鸟类动物。 杜鹃,俗称布谷,是著名的食虫鸟类。体型大小和鸽子相谈察仿,但较细长。 喜鹊是鸟纲鸦科的一种鸟类。共有10个亚种。 喜鹊体长40-50...
全文
喜鹊,杜鹃是动物吗?
1个回答2024-02-07 09:32
喜鹊,杜鹃都是鸟类动物。 杜鹃,俗称布谷,是著名的食虫鸟类。体型大小和鸽子相仿,但较细长。 喜鹊是鸟纲鸦科的一种鸟类。共有10个亚种。 喜鹊体长40-50厘米,雌雄羽色相似,头、...
全文
鹊桥仙·夜闻杜鹃 阅读答案
1个回答2022-09-07 06:21
1、上片,以 闻杜鹃 起兴 。杜鹃,又名 杜宇 ,相传为 古代 蜀帝 杜宇的灵魂所化, 常在 夜间啼鸣,啼声凄厉,能触发旅客思乡之情。词作又用“林莺巢燕”加以衬托:夜阑人静, 林中 的 黄莺 ,巢里的...
全文
鹊桥仙夜闻杜鹃表达怎样情感
1个回答2023-09-19 04:05
夜幕降临,寂静的山谷中只有杜鹃的声声啼鸣。在这个春天,杜鹃花开得格外艳明樱岁丽,像是为了表达什么。鹊桥仙夜听到杜鹃的歌声,不禁感叹爱情的美好与短暂。 步骤一:感叹爱情的美好 在这个美丽的春天,杜...
全文
《鹊桥仙夜闻杜鹃》 运用了那些表现手法
1个回答2022-10-29 09:51
词中与杜宇形成对比的是 林莺巢燕 这种对比产生的效果是 通过这样的描写,更加突出地衬托出作者客居他乡的孤寂和悲愁. 况半世,飘然羁旅中的况 进一步表明处境,生发感慨.是啊,词人宏图未展,壮志难...
全文
《鹊桥仙 夜间杜鹃》用到的艺术手法和思想感情
1个回答2022-10-07 04:37
你好,在这首词里作者用比兴、想象、反衬等手法托出杜鹃夜啼,客居萧条的悲凉之感。由表及里、由浅入深,曲折婉转地表达了作者内心壮志未酬、孤旅漂泊的苦闷。
齐姓发源于哪里?
1个回答2024-06-19 19:08
齐姓发源于山东,春秋后期,齐姓人开始向河南和河北等地徙居。秦汉时期,齐姓人大多遍及北方地区, 并形成了一些比较有规模的大的郡望。直到魏晋南北朝时,硝烟四起,战争频繁,饱受战争之苦的中原人开始向南方迁...
全文
姓张的历史名人
1个回答2024-06-19 19:07
张姓名人众多,如纵横家张仪、军事家张良、猛将张飞、科圣张衡、医圣张仲景、外交家张骞、书法家张旭、诗人名相张九龄、画家张择端、民族英雄张自忠、实业家张謇 等。
扫码下载APP
听书听课听播客,随时随地陪伴你
热门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