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不会爱,孩子被伤害 | 陈鹤琴带你学《家庭教育》

2024-01-29 14:44

1个回答
可见,父母所谓的全身心付出,在孩子心中却大打折扣。

这世界上所有的职位教师、医生、律师都需要进行资格考试才能上岗。

唯独父母这个职位,这个如此神圣的职位,却不需要考试合格才上岗。

我们经常教导孩子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父母却不爱学习,每天捧着手机哈哈大笑。

家中的书籍也早已灰尘遍布。

其实在教导孩子“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时,我们大可以改一下这一句话。

那么对于孩子,我们究竟应该怎么教育呢?

这一本书能给你最好的答案。

《家庭教育》这本书1925年问世,累计再版十余次。全书共12章,订立家庭教育原则101条,讲述了儿童心理及普通教导法,解释了各项建议的涵义。

内容涉及小孩子从醒到睡,从笑到哭,从吃到撒,从健康到生病,从待人到接物的种种问题,并进行充分的讨论。

孙子兵法有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我们想要教育好孩子,首先就要了解孩子的心理特征。 那么孩子具备怎样的心理特征呢?

书中讲到以下几个方面:

孩子从一出生开始活泼好动,是他的天性,喜欢游戏也是它的天性,因为他们探索世界的欲望足够强烈。

当孩子在游戏中获得快乐和满足,那就能增加孩子的自身体验,开发孩子的智力。

比如我们想要孩子认识色彩,如果我们摆好一排色彩,让孩子机械的辨认,他们大多可能已经睡着了。

我们也许可以换一种方式,让孩子在玩中学,学中乐。

我们可以准备一些五颜六色的珠子,让孩子串一条手链,在他们串手链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和他们对话,询问孩子这个珠子是什么颜色呀?

这样的方式既增进了父母和孩子之间的感情,也让孩子在游戏当中收获了实践经验,满足了孩子的快乐需求。

孩子对世间万物充满好奇,因为她们对这世界有很多未知的东西,比如他们会用手去触摸这个世界,比如他们喜欢玩水,喜欢玩雪,如果这时候父母给孩子下了禁令,说你不能去玩雪,因为容易感冒。

在孩子的世界里,他们不知道感冒意味着什么,他们只知道父母不让他去玩雪。

这时候孩子的好奇心就会受到限制,父母不让他玩血,那么孩子就失去了亲身感受雪带给他的体验。

如果小学时候刚好有一篇作文要写雪,那孩子的大脑就会一片空白,毕竟亲身感受获得的知识会让孩子们更喜欢探索。

每个人都喜欢接受别人的赞美,但赞美也要赞之有道才行。

何出此言呢?

比如父母很希望孩子能够好好刷牙,在某天清晨,孩子刷好牙齿后,走到你面前,你说了一句你真棒。

这时孩子会莫名其妙,因为父母没有对具体行为加以赞美,那孩子就不能接受对这件事情的正面反馈。

我们可以换一种方式:宝宝,你今天的牙齿看起来特别洁白,你真棒!

或者在第二天早上孩子继续刷牙的时候,我们可以赞美他刷牙的姿势比前一天有进步。

父母的赞美必须是孩子的具体行为,孩子的行为才能得到正面强化。

我们应该随时随地都去赞美孩子吗?

不应该。因为赞美的次数只有受到一定的限制,才会显得可贵。

如果我们随时随地都在赞美孩子,那孩子们就会陷入习惯性满足的状态,就会变得骄傲自满,不可一世。

如果父母的赞美过多,久而久之,孩子便不屑于父母的赞美。

每个孩子都特别喜欢玩玩具,但大都不喜欢整理玩具。在孩子小时候就要让孩子养成整理玩具的好习惯。因为好习惯的养成只需要十几二十天,但改掉一个坏习惯,至少要几个月。

所以父母要让孩子从小养成良好的习惯。

为此,我们可以这么做:

比如孩子天性是贪玩,当父母要准备让孩子养成整理玩具的好习惯时,刚开始三天,孩子习惯都特别好,每次玩完玩具,他就把玩具收起来。

但在第四天的时候,好看的电视节目带走了他的注意力,于是本来打算整理玩具的,却不自知地坐到电视机前观看好看的电视节目。

到了第五天,电视节目好似魔法一般,总能带走他的注意力。

所以在孩子刚开始养成良好习惯之前,父母可以在旁边陪他一起做。

比如我们要让他整理玩具,那么玩具应该摆放在哪里呢?

为此我们可以给孩子准备一个专属他的玩具收纳箱,或者给他留一个空抽屉让他专门放置玩具。

为孩子营造良好习惯,创造有利条件条件。

当孩子有条不紊的整理好玩具时,我们可以夸奖他玩具整理得很整齐。

夸奖孩子具体的行为,适当的鼓励和赞美孩子。

当孩子得到了父母的肯定,那么他的良好习惯就会继续坚持下去。

言传身教,身教永远先于言传。

告诉孩子怎么做,不如自己做给他看。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也是孩子的启蒙老师。

当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他就像天使一般,同时孩子也是一张白纸,关键看父母在上面怎么绘画?

孩子是父母的复印件,有时候孩子身上存在的问题,我们首先应该自我反思,是不是自己身上也存在同样的问题?

当我们做了措施,对孩子造成伤害时,一定要及时给孩子道歉。

不要自以为是的觉得孩子不需要你的道歉,小小的他们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也需要得到你的尊重。

中国很多传统家庭都会倡导:

爸爸和妈妈要一个唱红脸,一个唱白脸。

书中的观点却与此大相径庭。

陈鹤琴老师认为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态度一定要一致。

比如爸爸觉得孩子要长高,应该多吃面食,妈妈却觉得应该要多吃米饭。

这时候孩子就会很困扰,很苦恼,究竟他该听爸爸的,还是妈妈的呢?

听爸爸的,妈妈会不高兴。听妈妈的,爸爸也会不高兴。

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对父母的话半信半疑。

所以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态度一定要一致。

有时候我们会思考,当孩子真正做错事,究竟应该怎么办呢?

看得见的是表象,看不见的才是真相。

比如一个特别喜欢说谎话的孩子,在他内心深处,可能是因为害怕说真话而挨打。

我们不能仅仅看到错误事件,而应该深究孩子犯错的原因,从源头去制止孩子犯错,引导孩子知错就改。

在公共场合,我们很多时候就会看到一些妈妈不断的唠叨孩子:“你怎么那么不听话?”

这时被她唠叨的孩子不以为然,并不会因为妈妈的唠叨而感到心情不好,反而一副无所谓的样子。

这时这位孩子其实已经丢掉了最基本的羞耻心。

深究原因就是这位妈妈总是喜欢在人很多的场合对孩子絮絮叨叨,没有尊重孩子的自尊心。

在公共场合,如果孩子犯了错误,我们可以晚上回家把孩子抱到怀里,轻轻的告诉孩子犯了什么错?下一次应该怎么改正才是妈妈心里的乖宝宝。

虽然说没有惩罚的教育不是完整的教育。

但惩罚不是目的,目的是要改正。

书中提倡尽量减少打骂孩子,因为这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

但如果孩子们触碰火之类的危险物品,我们可以简单的打一下手心,让孩子把触碰火很危险和疼痛感连接起来,下一次他就不会触碰火。

但重点还在于引导,培养孩子知错就改的好习惯。

当父母和孩子是好朋友的时候,孩子和父母的感情自然不会太差,亲子关系在相互了解的基础上变得更加融洽,因为父母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姿态,而是以平等的朋友姿态在和孩子沟通交流。

那么当孩子犯错的时候,朋友的建议孩子也更容易接受,所以最好的亲子关系就是父母要学会和自己的孩子做朋友。

总的来讲,《家庭教育》这一本书让我们认识到了,其实教育孩子并不简单。

其实就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一个中心是承认孩子是独立的个体。

两个基本点就是要尊重孩子,学会和孩子做朋友。
相关问答
陈鹤琴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1个回答2024-03-16 23:32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不论时代发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紧密结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扬光大中华民族...
全文
父母不会爱,孩子被伤害 | 陈鹤琴带你学《家庭教育》
1个回答2023-11-30 12:15
可见,父母所谓的全身心付出,在孩子心中却大打折扣。 这世界上所有的职位教师、医生、律师都需要进行资格考试才能上岗。 唯独父母这个职位,这个如此神圣的职位,却不需要考试合格才上岗。 ...
全文
家庭教育 怎样教小孩 陈鹤琴 pdf
1个回答2024-02-20 19:51
远不能代替的事实! 家,是我们避风的港湾,是我们成长的摇篮,而母亲则是给家送来温馨的源泉曾经给你多少伤害,母亲!但在伤口的那一边,你仍一如既往,给我你所能给的一切.好像前世已在你那存了一笔感情...
全文
简述陈鹤琴的家庭教育内容
1个回答2024-01-18 12:07
陈鹤琴的家庭教育内容如下: 1、要把家庭教育作为关系到国家前途、命运的大事。陈鹤琴认为,家庭教育同社会的进步和国家的强盛密切相关对未来良好的国民具有奠基作用。 2、要把科学地了解儿童作为实施家庭...
全文
陈鹤琴的学前教育思想是什么?
1个回答2024-03-02 04:12
陈鹤琴提出了十七条教学原则,即: 1、凡儿童自己能够做的,应当让他自己做; 2、凡儿童自己能够想的,应当让他自己想; 3、你要儿童怎样做,你应当教儿童怎样学; 4、鼓励儿童去发现他自己的世界...
全文
陈鹤琴的教育方法是什么?
1个回答2024-02-07 07:35
陈鹤琴的教育方法是:陈鹤琴在长期的工作实践中总结出儿童的几个特点,即儿童有“好动心”、“模仿心”、“儿童是易暗示的”、“好奇心”、“游戏心”,因此他要求教师要以“做”为主,在“做中教,做中学,做中...
全文
读陈鹤琴《家庭教育》有感
1个回答2023-12-11 11:01
读完陈鹤琴老师写的《家庭教育》一书,我掩卷深思,不禁感叹过去我对孩子的教育实在太随意了! 家庭是孩子最早接受教育的场所,父母又是孩子最早接受教育的老师,我们做家长的,确实要不断地学习,提升自己,...
全文
著名教育家陈鹤琴教育方法
1个回答2024-02-01 17:31
是a,b,c, 啊 前三个都跟题目有关,最后那个是贬义的。
陈鹤琴对学前教育的影响
1个回答2024-01-22 11:35
活教育”是陈鹤琴教育思想的核心.“活教育”的内容十分丰富,主要包括目的论、课程论、教学论三大部分.有感于中国传统教育的弊病,以及当时我国所面临的民族生存危机,陈鹤琴明确提出“活教育”的目的在于:“做人...
全文
陈鹤琴和张雪门教育思想的比较
1个回答2024-01-13 23:49
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