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精讲第十四章

2024-02-03 21:18

1个回答
章旨

本章河上公《老子道德经河上公章句》命名本章为“赞玄”,熊春锦《<老子德道经>校注》命名本章为“道纪”。本章主旨通过对道基本特征的描述,来如何知晓运用“道”的纲纪。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缴,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 :“夷”“希”“微”这三个名词都是用来形容感官所不能把捉的'道”。《河上公注》:“无色曰夷,无声曰希,无形曰微。"意思就是说看它看不见名叫“夷”,听它听不到名叫“希”,摸它摸不着名叫“微”。

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 :“诘”是追问,究问,反问的意思,

致诘”就是究诘,追究。意思就是说无论是夷、希还是微,这三者形象是无法追究的,所以是混沌一体的。

其上不缴,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 :, 缴, 明亮、清晰。昧,阴暗、模糊。绳绳,连绵不绝。名,名状,描绘。复归于无物,和第十六章“复归其根”的意思相司。“复归”即回归。“无物”指我们的感官不能知觉的,没有任何形象的“道”。意思是说,它上面不显得明亮,它下面也不显得阴暗,它连绵不绝而不可名状,一切的运动都会回归于没有物体的状态。即无形无象,混沌不分的状态。

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 :惚恍,若有若无,闪烁不定的样子。这是没有形状的形状,不见物体的形状,叫它做“惚恍”。

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 :迎着它,看不见它的头。追随它,看不见它的后面在哪。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执,依据、根据。古之道,古来就存在的“道”。御,驾驭。有,指具体的事物。这里的古"不是名词“古代”的意思,而是形容词“古老的”。这里的“有”字,和第一章“有”“无”的“有”不同,那个“有”是称呼"道”的,这个“有”是称呼具体事物的。本句意思是能把握自古以来早已存在的道,来驾驭现在的具体事物。把握亘古存在的道理,把它应用于处理现在的事情。就是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古始,宇宙的原始或道的端始。“道”的纲纪,即“道”的规律。能够知晓道的端始,这便可说抓住了道的纲纪。

延伸

本章的“执古之道”,在帛书《老子》田、乙,本都作“执今之道”。一字之差,意思正好相反,怎么来理解?对此学术界颇有争议。有人说通行本的“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可见老子堆崇古代,不屑现今,有复古主义倾向。他以“古之道”凌驾于“今之有”,以古统今,是一种“拘泥古法,复古为用”的固执守旧。有人说“执今之道,以御今之有“正体现了道家“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的顺应自然。“与时迁移,应物变化”出自司马谈在《论六家要旨》中对道家的评价:“与时迁移,应物变化,立俗施事,无所不宜。

与时迁移,是说道家之术随着天下时势的变化而发生迁移。应物变化,是说道家之术应对不同的事物使用不同的方法。立俗施事,是说道家之术根据现有的风俗习惯而制定措施。无所不宜,是说道家之术因为有“顺势变迁”的核心,所以无所不为。司马谈对于道家思想应该是是符合道家的基本特征的。

如果换成了 “执今之道,以御今之有", 就是说把握住道在当下显现出来的样貌,用来驾驭当下的现实事情。我的看法是道是超越时空,亘古永在,所以就没有古、今之道之分。如果道分为古今,那么就有两个“道”,这实际上不符合老子的思想。所以古今一道,所以道没有过时不过时。所以我们通过学习《道德经》,领悟大道的玄妙,用亘古永在的道武装我们的头脑,用道的智慧驾驭当代面临的世事风云,这才是掌握大道的关键。

“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还强调“执道御有”,“执道御事”,道和有和事不是在一个层次的,我们以大道的智慧指导我们处理现实生活中复杂多变的事情。

总结:上一章讲宠辱若惊,贵身爱身,这就需要“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第六章和第八章,老子分别以山谷和水比喻道的虚空和柔弱,本章以“夷”“希”“微”来描述道体的三个基本特征: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是一种无状之状,无物之象的混沌状态。它连绵不绝,不可名状:无穷无尽,无始无终,不可思议。这些都超越了人类一切感觉知觉的作用,是我们感官所无法认识的,所以要通过知晓道的端始,来把握道的纲纪。
相关问答
一起读经典《道德经》第五十章第五十一章
1个回答2024-03-09 20:05
《老子·第五十章 》 人一生出来,就进入了死亡。人以四肢九窍活著,人以四肢九窍死去,人以这四肢九窍,将自己的生命送到死地。为什么会这样?因为世人太贪婪今生的享乐了。听说善于得到并持守真生命的人,行路...
全文
《老子道德经》第五章
1个回答2024-01-20 14:12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 虚而不屈 动而愈出 多言数穷 不如守中。 答:天地无心于万物,任其生灭,圣人无心于爱民,任其自养自成. 天地之间如同...
全文
道德经四十章感人故事
1个回答2024-01-30 23:52
道德经讲的是人与自然和谐永生的方法。我读了一遍又一遍道德经,我突然发现,道德经可能是上一代地球文明或者宇宙高级智慧文明写给人类发展的指导书。像小国寡民(人口限制),像水(顺应规律),无知无欲(不加控制...
全文
道德经第二十八章是什么?
1个回答2024-02-13 04:57
道德经第二十八章原文及译文如下: 原文: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
全文
道德经第二章
1个回答2024-02-18 02:19
这个字的意思就是“不”。 这段经文的意思,借用佛家的话说: 不住---色声香味触法,而行布施。 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 主客就是能所,相对而立。 夫唯弗居,是以...
全文
马德的一篇文章
1个回答2024-02-27 08:43
  走散的炊烟(马德)   唯一不变的是炊烟.   就在村庄之上,就在树梢之上,就在一群麻雀之上.   秋天来了是冬天,炊烟老了,是新的炊烟.   炊烟是可以散去的,但是根是散不去的,他的...
全文
小学生道德文章?
1个回答2024-02-15 22:01
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道德是最美丽的花儿,最圣洁的心灵,它让人问心无愧,心胸坦荡。 有时道德是一种感恩。 从前,有一个和尚叫佛印,与朋友出去玩,路过海边时,与朋友说话不投机,被朋友甩...
全文
马德的一篇文章
1个回答2024-03-09 21:07
  走散的炊烟(马德)   唯一不变的是炊烟.   就在村庄之上,就在树梢之上,就在一群麻雀之上.   秋天来了是冬天,炊烟老了,是新的炊烟.   炊烟是可以散去的,但是根是散不去的,他的...
全文
道德经第一章
1个回答2024-03-13 23:17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道德经第一章
1个回答2024-03-16 08:08
《道德经》第一章 [原文] 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故恒无欲也,以观其眇;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又玄,众眇之门。
扫码下载APP
听书听课听播客,随时随地陪伴你
热门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