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马驮经是怎么回事?

2024-02-05 07:48

1个回答
根据《四十二章经序》、《牟子理惑论》等多种典籍的记载,东汉永平年间(公元58—75年),汉明帝刘庄在永平七年(公元64年)于夜晚梦见一位神人,全身金色,项有日光,在殿前飞绕而行。第二天会集群臣,问:“这是什么神?”当时学识渊博的大臣傅毅回答道:“听说西方有号称‘佛’的得道者,能飞行于虚空,神通广大,陛下所梦见的想必就是佛。”第二年,汉明帝派遣蔡愔(yīn)博士及弟子秦景等十人远征西域求法。使团到达大月氏国后,抄得佛经42章,并于永平十年(公元67年),在此地遇见高僧迦摄摩腾、竺法兰,邀请二师来汉地传播佛教。二师接受邀请,用白马驮着佛像和经卷,随蔡愔一行来到洛阳。汉明帝对他们的到来表示欢迎,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专门为之建立佛寺,命名“白马寺”。白马寺是我国汉地稿仿氏最早的佛寺,取回的佛经则收藏于皇室图书档案馆“兰台石室”中。这就是“白马驮经”的故事。
迦摄摩腾(梵Kāśyapamātanga),中天竺人,生卒年:?—73年,简称摄摩腾,或称竺摄摩腾,竺指国名,迦摄即迦叶(迦叶波),键散为婆罗门之大姓,意译为饮光,摩腾意译大象,他擅长礼仪,解大小乘经典,常以游化为己任。竺法兰,中天竺人,生卒年不详,讽诵经论数万章,为天竺学者之师。据梁高僧传卷一载,永平十年(67)二师结伴前来中国后,居于洛阳白马寺,合译四十二章经,此为现存中国第一部汉译佛典。竺法兰还译有:十地断结经、佛本生经、佛本行经、法海藏等,可惜今已佚失。二师同被尊为中国佛教的鼻祖。先后在洛阳白马寺圆寂,现寺内修有陵墓。杭洲飞来峰有白马驮经的浮雕像。

出处
南北朝·《汉法本内传》与北魏·杨炫之《洛阳伽蓝记》卷四:“白马寺,汉明帝所立也,佛入中国之始。寺在西阳门外三里御道南。帝梦金神,长丈六,大侍项背日月光明。金神号曰佛。遣使向西域求之,乃得经像焉。时白马负经而来,因以为名。”
相关问答
白马驮经的故事是讲的什么时期的事
1个回答2024-01-26 14:22
东汉。 根据《四十二章经序》、《牟子理惑论》等多种典籍的记载,东汉永平年间(公元58—75年),汉明帝刘庄在永平七年(公元64年)于夜晚梦见一位神人,全身金色,项有日光,在殿前飞绕而行。第二天会集...
全文
白马驮经的故事是讲的什么时期的事?
1个回答2024-02-23 17:05
东汉。 根据《四十二章经序》、《牟子理惑论》等多种典籍的记载,东汉永平年间(公元58—75年),汉明帝刘庄在永平七年(公元64年)于夜晚梦见一位神人,全身金色,项有日光,在殿前飞绕而行。第二天会集...
全文
驮怎么读
1个回答2023-09-29 21:16
驮 读音:[tuó][duò] 部首:马亩梁五笔:CDY 释义:[tuó]:用背(多雀困指牲口)负载人或物。 [duò]:(—子)顷耐念骡马等负载的成捆的货物。
请问谁有白马驮尸这个故事吗?急要
1个回答2024-01-26 18:45
这是个通剧 剧情大概是 一个书生上京赶考。一天晚上路遇一伙强贼。强盗夺了他的钱财, 把他绑到自家后花园的树上。准备次日取他的心肝下酒。书生越想越害怕,越想越伤心。 不由的哭了起来。哭声惊动了强盗头...
全文
两马驮物的寓言?
1个回答2024-01-31 04:25
两匹马驮同样的东西,一匹马很健壮,驮起来很轻松,另一匹很瘦弱,驮起来很费力。瘦马希望壮马帮忙驮一些,被拒绝,后来累死了。然后主人把瘦马的东西也让壮马来驮,最后,壮马也累死了!——所谓团队精神,就是...
全文
龙的儿子中那个善于驮重物的叫什么?
1个回答2024-02-09 02:26
龙长子,名赑屃(bìxì),样子像龟,善于背负重物,还喜欢文字,爱扬名,因此,让它驮石碑。 龙次子,名螭(chī)吻,喜欢登高望远,能喷浪降雨,因而它通常被装饰在建筑物的屋脊上,用以防火。 龙之三子...
全文
关于神龟驮山个故事
1个回答2024-02-12 23:55
参考一下.. 龟有无穷的神力........在《列子?汤问》中有这样一个神话故事:归塘中有五座大山,由15只大乌龟分三班轮流用头顶着,以使其不再流动。后来支撑岱舆与员峤两座山的6只大乌龟被龙伯国...
全文
小儿驮背怎么办?
1个回答2024-02-22 09:46
你好孩孑9岁由于习惯有点驮背 .没有病伤.也无遗传.请问怎样防冶.
带驮骥字的成语
1个回答2024-02-27 14:19
骥伏盐车、 蝇随骥尾、 远求骐骥、 牛骥共牢、 怒猊渴骥、 驱骥捕鼠、 托骥之蝇、 老骥伏枥、 百马伐骥、 老骥嘶风、 人中骐骥、 以附骥尾、 攀龙附骥、 按图索骥、 附骥攀鳞、 渴骥怒猊、 船骥之托...
全文
有一头驴和一匹马被主人派去驮东西,返回途中,驮着沉重货物的驴,气喘吁吁地请求只驮了一点东西的马
1个回答2024-03-11 04:40
可以写啊。这个寓言就是教育人们,有困难要互相担当,共度难关,这是人们共同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