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学习而平庸的典故

2024-02-21 13:45

1个回答
伤仲永

伤仲永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译文
金溪平民方仲永,世代以种田为业。仲永长到五岁,不曾认识笔、墨、纸、砚,等书写工具,有一天忽然放声哭着要这些东西。父亲对此感到惊异,从邻近人家那里借来给他,仲永当即写了四句诗,并且自己题上自己的名字。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团结同宗族的人为内容,传送给全乡的秀才观赏。从此,指定物品让他写诗,他能立刻写好,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看的地方。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的请他父亲去做客,有的人还花钱求仲永题诗。他的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拉着仲永到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他学习。
我听说这件事很久了。明道年间,我随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里见到他,他已经十二三岁了。让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了。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再次到舅舅家,问起仲永的情况,回答说:“他的才能已经消失,成为普通人了。”
王先生说:仲永的通晓、领悟能力是先天得到的。他的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他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像他那样天生聪明,如此有才智的人,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尚且要成为平凡的人;那么,现在那些不是天生聪明,本来就平凡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想成为一个平常的人恐怕都不能够吧?
相关问答
关于有些人(天才)不努力学习而成为庸人的例子
1个回答2024-05-14 20:55
伤仲永。 《伤仲永》是北宋文学家王安石创作的一篇散文。讲述了一个江西金溪人名叫“方仲永”的神童因后天父亲不让他学习和被父亲当作造钱工具而沦落到一个普通人的故事。文章借仲永为例,告诫人们决不可单纯...
全文
怎么学习金庸的文笔?
2个回答2023-05-04 12:50
多读多积累模仿着写。
《中庸》提出的学习观念是什么?
1个回答2023-01-20 06:52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是《中庸·第二十章》中关于治学的名句,相传作者是孔子后裔子思。 意思是要广博地学习,要详细地求教。 原文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
全文
金庸是如何把小说写的这么好的?在金庸先生小时候是怎么学习的?
1个回答2023-03-22 08:41
可能他非常具有想象力吧
《中庸》关于学习的五步骤是?
1个回答2022-10-06 10:16
《中庸》说:“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提出了学、问、思、辨、行五字,而且分别提出学必博、问必审、思必慎、辨必明、行必笃的要求。审、慎、笃是个态度问题,只要认真、刻苦,也就不难做到。但...
全文
庸人是什么意思?“庸”
3个回答2023-08-17 12:15
平庸,没有见识的人。 ps:唔,听起来跟一小撮不明真相的群众相差不大,哈。
庸人自庸是什么意思
1个回答2023-08-20 12:00
庸人自扰拿运含 [yōng rén zì rǎo]  消笑 释 义: 自扰:自找麻烦。指本来没事,自己找悄握麻烦。  出 处: 《新唐书·陆象先传》:“天下本无事;庸人扰之为烦耳。”
扫码下载APP
听书听课听播客,随时随地陪伴你
热门问答